冯谖有哪些敬业精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2-26
冯谖,或作冯驩,中国战国时代齐孟尝君的食客。
冯谖起初不被重视,于是冯谖弹剑唱歌,要求增加待遇,孟尝君一一应允,最后冯谖求得食鱼、马车、与老母的奉养津贴,成为高级食客。
冯谖成为高级食客后,自愿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国收债,却自作主张,将贫苦民众的借据烧掉,贫民得以免缴银钱,直呼万岁,孟尝君因财务损失而恼怒,却不知道冯谖的作为,其实是替孟尝君赢得名誉与封地的民意。
一年后,孟尝君遭到齐湣王罢黜,失去齐国宰相之位,退回封地,在薛城受到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先见之明,从此万分信赖。后冯谖游说梁惠王聘用孟尝君为宰相,又使齐湣王于薛城建造了宗庙,冯谖为孟尝君构筑三个避祸的方式,人称“狡兔三窟”。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冯谖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冯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自从齐泯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后,门下食客多离他而去。孟尝君恢复相位后,冯谖策马前去迎接,其他门客都未到。孟尝君感慨地对冯谖说,自己一生好客,对待客人从来不敢有所闪失,而他们见我被罢官,却都离我而去了。今仰赖冯谖先生得以恢复相位,门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我如果再见到他们,“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听了忙下马向孟尝君叩头,孟尝君急下马制止,问他是否是替其他的门客谢罪。冯谖说,不是。而是为“君之言失”。他说,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象有生命的东西一定会死亡一样,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也是一种规律。赶集上市的人,清晨时都急急地赶往集市;但到日落时,人们就是经过集市,也只是甩着膀子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清晨,厌恶傍晚,而是因为傍晚时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在那儿已经没有了。您失去相位,宾客自然都离去了,您不应该因此埋怨士人,希望孟尝君能够“遇客如故”。孟尝君非常感激冯谖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谢并接受了冯谖的建议,“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史记·孟尝君列传》)
冯谖有超人的智慧,极具战略眼光。他抱着对孟尝君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战国策·齐策》),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冯谖是三千门客中并不为孟尝君所器重的一个谋士,一次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为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当地百姓大感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回来交差,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倒也没有责怪他。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消息传回京城,齐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尝君当面致歉。
由于冯谖的远见,使孟尝君避免一场政治波折,并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叫做‘未雨而绸缪’,留了条后路。但大权在握的人,往往喜欢把事情做绝,不大会去想到身后事。或者认为已经把子女的事安排周全,并无身后之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26
冯谖(xuān), 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冯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