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休克疗法"?这一改革的历史背景?产生哪些作用?结果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04
“休克疗法”原是医学上临床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这一医学术语被用来形容治疗经济危机的“后遗症”———通货膨胀。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其实很多人看不透前苏解体的实质,让我来告诉你们,凡是支持前苏休克疗法的,恰恰是不重视人民利益的人。他们认为政治第一纲,经济第二纲。也就是所谓支持制度决定一切的人。(实际上是西方制度决定一切)。如果用自由主义的观点看,这些人就是披着多元论外衣的一元论刺猬。实际上,他们还不懂,按照自由主义理论,世界上没有能决定一切的东西。制度、文化、政治、经济都是相对而言。改制,无非是让制度更先进,让人民能决定国家大事。但是改制改出了大贪污犯,改出了寡头家族,改出了恐怖分子,而且这些人将利用改制的名义,逍遥法外。支持他们的人是真关心人民大众么?我看这些人才是被YSXT冲昏了头。不要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你们恨是应该的,但是不能打倒一个王八蛋,又捧起一个王八蛋。但是这个世界王八蛋太多了。而很多人都是愤青,被荷尔蒙控制,经常干打倒一个王八蛋,又捧起一个王八蛋的事情。休克疗法与温和疗法○是的,这个问题不论是在国内国外争论都很大。我们首先要确立统一的标准。比如许多德国学者把休克疗法理解为财政、货币双紧缩,从而认为前东德是惟一避免了"休克"的地方,但波兰学者科沃德科,却从私有化的角度认为只有前东德搞的才算"休克疗法",其他东欧国家包括波兰,实际上都没有出现这种实践。○"休克疗法"本是指以财政货币双紧缩来治理通货膨胀,这个术语在拉美经济实践中出现时就是此意,其下药虽猛,但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与"主义"无关,其目的在于纠正经济失衡而非改变经济体制,是一种稳定经济而非改造经济的药方。但在东欧,这个术语有时被泛化为指称变革经济体制的一切激进做法,包括放开价格,大规模私有化,对外开放等等。狭义的"休克疗法"只追求经济稳定,与意识形态无关。广义的"休克疗法"则追求经济改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捷克和波兰视为东欧实行"休克疗法"的典型,而左派复出以前的匈牙利则是不搞"休克"的典型。俄罗斯和爱沙尼亚是前苏联的"休克"典型,而经济水平与俄相当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拒绝"休克"的典型。○的确,盖达尔的"休克疗法"搞得很糟糕,但别的办法是否会好一些则很难证明。毕竟进行了激进改革的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与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转轨都比俄罗斯强得多,而没搞休克疗法的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如今的经济状况况决不比俄罗斯好。其实,就前苏东地区各国的比较而言,激进改革的国家在中长时段上付出的总代价一般要小于"渐进"的国家。在1992年初的俄国,狭义与广义上的休克疗法实际上都很少回旋余地。当时俄国已经连续两年经济滑坡,又突然面临经互会"大家庭"经济空间与联盟统一经济空间双重解体的冲击,1992年通胀率已达到1354%,经济失衡已到了无论什么"主义"者都无法容忍的地步,以紧缩制通胀的"休克"大概是谁在台上都难免要搞的。事实上,无论激进还是渐进的方案都不是万应灵药,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关键在于任何方案都有其行为逻辑,其有效性取快于这种逻辑能否贯彻到底,无论激进还是渐进,都比一忽儿激进,一忽儿保守,没有章法要好。而在当时叶利钦与议会的拉锯战中,任何疗效都不能贯彻到底,其疗法不佳也就不奇怪了。]△紧缩从逻辑上说是可以纠正失衡的,但这种纠正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如果一直找不到根治的措施,它还会产生更糟糕的效果。从紧缩的实际效果看,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暂时的疗效。这种"疗效"的不能持久是"休克疗法"的特点之一。○它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财政一紧缩就导致企业生产萎缩,生产萎缩就会带来"二度失衡"。这个难题困扰着所有的东欧国家。不紧缩失衡得不到治理,经济状况就一直无法改善,但不会象"休克"、"阵痛"感到的难么难受,社会党上台前的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就是这种情况。但一紧缩,虽然立竿见影就有效果,但若改造措施跟不上,不能恢复企业生机,短暂的"舒适。后新的不平衡带来的"二度阵痛"就会接踵而来。所有搞过"休克"的国家短期效果都有,长期效果只有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比较突出。只有捷克例外,它的平衡问题不严重,"休克"是直接与私有化相联系的。△新自由经济学有个理论,说"休克"压缩的需求是有效需求,而它压缩的供给是无效供给。按照这种说法,在"休克疗法"中遭到破产的是没有竞争能力、产品无市场的企业,有竞争能力、产品对路的企业在大浪淘沙的选择是能够留下来的。○实际操作中情况比较复杂。在俄罗斯"休克"中受打击最大的就不是在经济中处于长线地位的重化工业,而是轻工业、消费品工业,这恰恰是俄国最需要发展的领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放开以后还有一个外部环境。在一国之内搞紧缩或许可以见效,但如同时又在一个国际环境中,就会产生消费品需求转向进口产品,国内厂家就会同时面临资金短缺和改造压力两难处境。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大规模外来资金的介入。做到这一点的有两个国家,一是东德,被西德彻底买断。二是匈牙利,彻底开放市场,门户畅开到任何领域,以外来投资解决国内产业的资本更新问题。俄罗斯的悲剧在于首先它的紧缩是不彻底的,紧缩了几个月又放松银根,接下来又紧缩又放松,反反复复,等于说从来没真正彻底搞"休克疗法",但又始终一直处在"休克"状态。其次,俄国在"休克"过程中,企业体制改革一直陷于"内部人控制"的陷阱,外资无法进入,同时对国外产品又全面放开市场,造成的结果是第一压缩需求的成效远远不及压缩供给的成效大。第二,压缩有效供给的成份也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具体说,对消费品工业的打击最大。道理很简单,在一下子放开的情况下,国家没有加大资金支持,外资又不进来,企业无法进行资产更新、结构改造,自然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俄国的主导思想与匈牙利不同,它为外资进入设置了很多障碍,使得在转制过程中很少有新资金注入。总而言之,如果仅从技术层面看,"稳定"这个措施是需要的,是和"主义"无关的,是无论哪个主义的人在台上都要搞的。但是,正因为"稳定"是个技术措施,它实际上是不能解决体制问题的。如果体制本身有问题,采用这个办法只能延缓矛盾,不能根治矛盾,危机还在积累,过一段时间它会以更严厉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稳定是不能单独见效的,它必须要有一整套的配套措施跟上来。△是否可以这样概括:狭义"休克疗法"只是以严厉的紧缩来纠正经济中的破坏性失衡以不良稳定经济,由于它是向以前造成失衡的逻辑原因对症下药的,因此它的"疗效"具有逻辑保证。但同时具有逻辑性的是,"休克疗法"可以创造平衡,却不能维持平衡。要把平衡维持下去,就得有"看得见的手"(行政性的计划机制)或"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前苏东各国的"疗效"逆转现象,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共同原因就在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紧缩政策只能稳定经济而不能改造经济,因此它本身不能维持平衡。从这点上来说,东欧既不同于80年代的拉美诸国也不同于1988年后的越南、中国。前者原有市场机制,"休克"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不见的手"维持之;后者原有计划机制,"休克"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得见的手"维持。对于东欧国家来说,"休克"之后选择便只剩下一个:加速经济改造,赶快产生"看不见的手",这就使大力推进私有化成了转轨第二阶段的中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