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细节的重要性?

纪录片中细节的重要性?

第1个回答  2008-06-26
谈谈纪录片中的细节
刘静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业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它好比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乃至于整个艺术创作中建筑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

利用细节是影视节目创作中具有共性的特点之一。所不同的是影视剧中的故事细节包括人物的造型细节、故事的发展细节等都是编剧、导演们在生活中提炼出来、设计出来的;而纪录片编导则不同,这里所运用的细节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影视剧中除细节外更主要的是凭借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去塑造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引发人们跟着编创者的步履去领悟、去感动。而纪录片不可能借助虚构来制造情节,它只有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细节成了重要的情感启动因素,它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现出来。因此有人提出: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还有人说:捕捉和运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

细节的魅力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当你看一个节目,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又可能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情节却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让你永远记忆犹新。这正是因为细节在纪录片中表现出的引人入胜、画龙点睛、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

一、情感表达,使生活中原本所具有的情感力量更加集中、更加浓烈、更加震撼。观众们通过节目中的一个小小细节,能够洞察、理解、认识人物的内心令人震撼的世界,从而更增强了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爷爷孙敬修》中的这样一个细节:老人的一份遗言。那是老人临去世前给徒弟写的一张“咱们爷俩为孩子们造福吧”的字条,字迹颤颤巍巍,但又是那样的认认真真,“造福”二字已难以辨认,老人又在下面重新写了一遍。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孙敬修老人毕生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爱北京天安门》一片为了表现天安门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分量,运用了一组生动的细节:摄影家焦波的老父母在天安门下用拐杖丈量城墙的厚度;84岁的山东老太太坐着儿子拉的平板车来到天安门前;一个“老外”背着几十个相机,逐个给相机的主人在天安门前拍照……

二、对细微之处的挖掘和表现,使人物更生动、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节目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眼神,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有的性格、心态,能够揭示出人物更加丰满的个性特征,揭示出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细节表现更细腻、更具体、更生动。纪录片《国庆纪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游行队伍中一位老农民突然停了下来,对着天安门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现了刚刚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对党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科技英才》栏目《水土保持专家——关君蔚》一片中,为了表现主人公执著的个性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凡是有关水土保持方面的专业会议,他从来是不请自到,哪怕是自费也要去。《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几个细节:毛泽东回到故乡为母亲上坟时,摘了路边的一束树枝献到坟前:毛泽东在杭州山上逗耍山上的小猴;毛泽东的那根心爱的拐杖等,这些细节使我们能够真正地走近伟人身边,感受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三、深化主题,把细节作为一种强调的手段来使用,使细节本身的价值通过对主体的表现凸现出来。这一点在纪录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纪录片《上海老店寻踪》选择了“老介福”、“王开”、“金鸿祥”、“冠生园”等几家老店进行寻踪,旨在向人们展示他们成功的经营理念。节目运用了几个细节用于突出和深化主题,如卓别林20年代到上海慕老介福之名,一次就订做了300件高级丝绸衬衫;王开照相馆为保证质量,以高于普通职工近百倍的薪水聘用最好的摄影师;金鸿祥女服店为当时大上海的当红女星特制洋服,并拍下照片在各家报馆宣传。

《征服“死亡之海”》为了表现我国的地质勘探队员征服“死亡之海”——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精神的主题,运用的一些细节令人难以忘怀。骆驼因干渴倒下时留下的眼泪;勘探队员那干裂的嘴唇;在那罕见人至的沙丘上插了十几年的标志旗……

四、渲染气氛,以轻松、活泼、幽默的细节造成某种情趣。这在纪录片中常常被采用,它会使观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捧腹大笑,或是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却又泪流满面。《从农村赶集去》说的是江南农村农民靠加工羊毛衫致富,建起了羊毛衫集市吸引了大量的城里人去采购的故事。片中跟拍了一位城里妇女在集市上的两个细节:她试穿了一件大红毛线外套后,满意地对老板说:“满好,满好,买下了。在那我就不脱下来了噢!”另一个细节是她抱着一大堆买来的商品,兴奋地对镜头前的记者边说边展示:“我买了二十几件,这是两条毛裤、这是一件毛背心……”说着她已经抱不住了,衣服直往地上掉。这生动、幽默的细节在突出节目主题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欢悦的气氛。记得笔者还看过一个反应新疆棉农科学采棉的节目,说实行科学采棉后,为了减少棉花的杂质,棉农们都穿起了白大褂、戴上了白帽子。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场院看场的小狗身上也穿上小白衣、戴上了小白帽。

细节的分类

细节的表现在纪录片中是多样的,有时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是一句方言、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一个静物。

场景细节:场景细节在片中往往表现为一个画面,因而也叫做画面细节。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古代时为了选拔宫廷画师,让画师们根据一句诗“踏花归来马蹄香”来作画,中选者画的是一位达官贵人骑在一匹马上,马蹄周围一群五彩斑斓的蝴蝶在上下翻飞。这一构思百年来一直令一代代人不停地叫绝,其缘故就是画面细节抓得太精彩了。在我们纪录片中这种画面的细节运用是十分普通的。《难圆绿色梦》中说的是因砍树造成生态沙化的故事,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农妇用小扫帚扫炕上的尘沙,请记者坐,只见随着扫帚扫过,掀起了一层厚厚的尘沙;一个儿童在沙丘上挖了很深很深,也没有挖出想挖的湿沙……画面中炕上尘沙的特写和那个深深地沙洞的特写,都是很有说服力的细节。

人物细节:主要是指用人物身体传递出的细微内在含义。《难圆绿色梦》中有一个细节:主人公治沙英雄徐治民,来到已经被砍掉的当年他亲手栽种的树王前时,一双粗粗的手,久久地久久地抚摸着这棵大树的树桩,一句话都没有,泪水一滴滴地滴在了树桩上。《黄浦江的记忆》说到新的黄浦大桥建成上海市民的喜悦时,有一个细节:一位盲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在还未通车的大桥上一步步地丈量着大桥的宽度,又一根一根地抚摸着大桥的栏杆。

同时声、音响细节。同时声细节在纪录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纪录片《第二十一个夏天》中有一个细节:因为夏天是石油管道工人最繁忙的季节,节目中的这支管道队已经有二十一个夏天没有在亲人身边度过了,当记者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一个工人回答说:“想看到老婆穿裙子的样子”,这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声,把管道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人性的一面都展示了出来。《情系杨树塘》讲的是老俩口克服重重困难,养育国家濒危保护动物扬子鳄的故事,有一段为寻找走失的扬子鳄,,满山遍野传来的老俩口的呼喊声的同时声,非常感人;纪录片《小平您好》的几段同时声的设计,更是突出了细节的魅力。

音响细节在节目中更是普通。《哈纳斯湖畔的笛声》那独特而悠远的笛声、《第2001只黑嘴鸥》中那如诉如泣的鸥鸣、《最后的山神》中那呼啸的山风、《英与白》中那一段意境幽远像是从心灵深处哼出来的女声独唱等,都在节目中起着不可多得的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解说、口述细节。解说或口述细节在纪录片中主要起着画面细节和诠释画面细节的作用,使信息量加大,能够满足观众渴知更多信息的需求,弥补记者不在现场,缺乏画面的遗憾。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说到1927年12月举行的广州起义受到残酷镇压时,有这样一段解说细节:“由于汗的浸湿,起义军脖子上系的红布带掉了颜色,结果凡是脖子上查出染有红颜色的人一律被杀。”又如《走近毛泽东》讲到“十大”闭幕毛泽东因腿疾无法站起目送代表退场时,则采用了解说加画面细节,增加了故事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口述细节近年来在纪录片,特别是电视纪录片中被广泛应用。《打过长江去》采访了140多位亲历者和当事人,讲述了那次战役前后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西部往事》中我厂的老摄影师也讲述了当年他们拍摄修建成昆铁路过程中一些画面所看不到的细节。

细节的捕捉

纪录片最大的亮点是纪实性,细节是纪录片最易生亮点的所在,也是纪录片创作,特别是拍摄中的难点所在。因为它必须靠我们的摄影师在现实生活中去捕捉,靠我们的编导们在众多的影像资料、图文资料以及见证亲历者的口述中去捕捉。因此捕捉细节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成功的细节捕捉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一是创作者的责任心,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二是创作者的职业敏感性。三是过硬的业务能力。这里有两个例子非常说明问题:

在我厂出版的回忆录《我们的足迹》第三卷中有一篇金永福的文章《我拍到了“听不见”的声音》,讲的是他1987年随北京佛教音乐代表团出访西欧拍摄的一件小事:
“在拍完演出片段以后,我观察观众的神情,选择拍摄近景的人。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双目合闭,睡着了?我再仔细看时,发现那人放在膝上的手有两个手指在随着音乐节拍上下拍动。说明这个观众非但没有睡觉,而且听得格外入神。这使我很激动,于是,我赶忙调准距离,对准这位观众的脸部取特写开机拍摄。镜头先在这特写位置上拍摄五六秒,让我们这部影片的未来观众像我一样以为他睡着了,然后慢慢拉开镜头,画面变成这个观众的中景——纹丝不动,让人确定这位观众是睡着了。继而再缓缓推向那放在膝上击拍的手指特写。这个镜头会给人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位先生没有睡觉,是听得入神了!”

这段实实在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老摄影师心中装着观众的责任心,也看到了他对捕捉细节的敏感,更看到了他高超的业务技巧的运用。

还有一个纪录片节目,说的是关于法律援助的故事。一个人的女儿在家中遭到邻居的强暴,此人愤怒地将邻居打成重伤而被捕入狱,而恶邻却凭借关系逍遥法外。一年后,由于入狱者得到了法律援助,终于将恶邻绳之以法。片中的那个受害的女孩一直躺在一间小屋的炕上,远远地背对着镜头。小屋的门旁歪歪扭扭地写着:“不想见任何人”几个字。女孩的母亲哭着告诉记者,从出事以来女孩再也没有上学,再也没有迈出过这个屋门,而且大部分时间就这样躺着。当记者对后一次到女孩家,在门口告诉女孩恶邻居已经被法办时,女孩依然背对着镜头躺着。天下起了雨,记者要走了,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使得摄像师没有关掉摄像机,当记者们走到女孩家的院子里回头望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小屋的窗前露出了一张女孩稚嫩的脸,她笑了。一个珍贵的细节就这样被捕捉到了。这个片子虽然已经看到很久了,但那难忘的一笑,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说起这个细节至今仍使我怦然心动。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恐怕难以捕捉到如此精彩的细节。

总之,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做好纪录片至关重要。可以说在纪录片创作中谁拥有丰富的细节,谁能驾驭好、运用好这些细节,谁就有可能胜人一筹,创作出精品节目。

摘自《纪录影视》2005年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