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炎级驱逐舰的概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阳炎级是当时典型的舰队驱逐舰之一。阳炎级是日本总结数十年驱逐舰建造经验教训的结果,该级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方面比较平衡。
阳炎级设计标准排水量2000吨。船型设计上希望能达到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时能有最小的阻力,以此来节省重量。舰艏轮廓继续采用日本驱逐舰贯有的为高速使用的飞剪式舰首、高干舷、短艏楼。阳炎级设计中特别重视“友鹤事件”(1934.03.12)以及“第四舰队事件”(1935.09.26)事故的教训,对舰体结构设计予以重视。舰体结构方面比起前面设计制造的4个级别驱逐舰有很大的改良。当年“第四舰队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条是电气焊接技术不过关,舰体亢余强度不足,这个问题在日本驱逐舰中一直没有很好重视和处理,之后的日本海军军舰建造中电气焊接一度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舰体比耗油、机动性更重要”的呼声中,“阳炎”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善的处理,由于确定焊接技术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该级中反而得到大规模使用,以此节省了不少重量。全舰重心降低,使得稳定性、适航性的提高。
“阳炎”级动力系统采用三座燃油锅炉,两座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52000马力,设计最大航速35节。阳炎级前10艘舰在试航的时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节,没有达到35节的标准,军令部不肯让步,反复强调“一定要35节才行!”,要求立即改进。由于轮机部分一时也无法提高,于是设计部门改进了螺旋桨外形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桨叶直径,部分改良了桨叶面的外形,安装了5艘舰进行的试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是35.4节,之后的14艘更是加大了桨叶的面积,航速提高到了约36节。至此,航速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军方正式接收了“阳炎”级。“阳炎”级机舱的安排是一点缺陷,牧野大佐后来回忆说:为了提高抗打击性,“阳炎”级的轮机左右轴原计划是分别置放在不同的舱室,但没有能够实现。在战争中,“阳炎”级中几艘的沉没就和这个问题有关。“阳炎”级搭载重油622吨,续航力超出了计划18节/5000海里的要求,达到了18节/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
在“阳炎”服役后,由于技术改进,主力舰的最高速度普遍提高,日本军方认为现在的驱逐舰将不能有效攻击之,下一代驱逐舰的速度必须提高,为此战争期间“天津风”号做了轮机改装,抽调各海军学校的优秀人员配属该舰,与“岛风”号一起搭载新型高温高压锅炉进行试验。旧型号锅炉为300度30千克压力,新型号为400度40千克压力。该新型锅炉还比较节省燃料,使得“天津风”号的续航力达到了18节/6300海里。在“朝潮”级上试验交流电还没有正式结果,所以“阳炎”级仍然采用直流电。
阳炎级驱逐舰强调对舰攻击能力,延续了先前日本海军驱逐舰的设计思想,武备方面,装有新研发的三年式C型双联装127mm/50倍口径炮3座(前几型舰为A、B型,另外由于对舰攻击能力被提高了优先级,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从先前B型的70度改为55度。主炮设计指挥仪是对舰攻击用,高射时候只能使用先测定敌机高度然后设置炮弹中的定时引信),舰首一座,舰尾呈背负式两座。炮塔重31吨,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射速11发/分(平射)或4发/分(高射),最大射程18400m。九二式四联装610mm口径鱼雷发射管2座,备鱼雷16条,有快速再装填设施。是93式氧气鱼雷设计中就计划装备上舰的第一级驱逐舰,之前诸型舰都为改装。另装备双联装25mm高射炮2座、深水炸弹发射架1座、水雷导轨6条、扫雷具1具、3式声纳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测距仪和鱼雷用91式3型方位测定仪、92式射击指挥仪。1943年陆续开始安装一号3型⒀对空雷达和二号1型(21)对海雷达。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阳炎级驱逐舰拆除一座后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装12.7毫米高射机枪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