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在瑞士上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最近应朋友邀请,写一些关于瑞士教育的内容,感觉还挺荣幸的,好久没有动笔。这个话题我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可以说感想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是这个邀请,重新让我耐心的坐在电脑前霹雳吧啦的打起了一长串一长串的中文。每天上班下班伺候家里大大小小,忙忙碌碌,能空出点时间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感觉真好。

说到瑞士教育,除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比如不同类型,阶段,学制,文凭等等我就不这里重复的说了,相信其他的妈妈们能比我描述的更消息更准确。我就来说说从我家俩个孩子在瑞士教育系统里成长起来的一些感受吧。

孩子小的时候,对于小学放养式的教育一直抱有非常积极的支持态度。看着国内的孩子一个班接着一个班,一个考试接着一个考试的煎熬,我家那两个简直就如同生活在童话世界。他俩一个礼拜上不了几个小时课,这里的公立小学上午3个多小时,午休(大多是回家)2-3个小时,下午一个多小时就放学了。除此之外周三下午不上课。至于这里的上课和国内的也非常不一样,参观了几次与其说是上课更恰当的形容是兴趣班➕自由活动,从来看不见回家作业,动不动就放假,或者project week。所以我总是不停的感叹这才是小朋友的该过的日子。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完全放养式的环境下,我的两个孩子并不是很开心,在此不得不需要稍微提及到一些瑞士教育理念的principle,瑞士整体来说是一个推崇average,不鼓励拔尖出头的文化。加上在瑞士并非唯有读书高,即使不读书,技校职校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生活同样也可以过的很不错,贫富差距不大。教育对于老师来说首要的是“育人”,而“教书”只是为了更好的育人。因此对于传授文化知识,他们做的都是minimal。那么在育人方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据我的观察和理解,他们花的主要力气是把人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人才,而关于人才的定义尤其关键,我觉得更贴切的描述是,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绝对不是引擎马达之类的。

不得不承认,这里学校对于学生心理行为的教育是远远的优于我小时受的教育的,如何沟通,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团队协作,如果处理矛盾,如果自我管理。但是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有自己的pros和cons,也有各自适合的人群。瑞士的这种要求average不拔尖的理念也许是适应的大比例的人群,那些最终走上社会成为一颗螺丝钉的人群,但是对于走academic道路的小朋友们,很大程度上是不适合的。因为这些小朋友的智商比较高,情商高不高另论,所以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gettingbored,他们接受掌握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因为能力相对强,所以喜欢出头闹事的不在少数,他们经常是让老师头痛的“问题小孩”,即使不闹事,他们也很容易被老师嫌弃,因为他们不听话,甚至不尊重老师,常常挑战老师的底线。

如果是在中国,也许这些孩子就被挑去什么提高班兴趣班特长班之类的了,让他们无穷的能量得到更好的释放,但是瑞士这样的兴趣班几乎没有。加上在教书并不被定义为老师首要任务的体制下,大多数的老师仅仅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和售货员,木匠,工程师,律师都一样的职业,所以他们就更不可能花额外的力气去满足这些outlier(因为KPI里没有)他们能做的会做的就是大力的打压,抑制这一小撮问题分子带来的不和谐。

让我慢慢清楚到这种职业态度的实例举不胜举,其中比较典型的都是在一对一家长会上的交流,当我提到能不能给孩子多一些额外的作业,特别是数学(俩个小朋友对于学校翻来覆去教的那些数学已经到了毫无任何兴趣甚至厌恶的地步),能不能加写一篇作文,因为他俩都想提高自己因为不是母语的弱项(并且这都是他俩自发的愿望),老师的态度不但不支持反而很反感,倒过来责怪我给了孩子太多压力,还说知道你们亚洲虎妈等等之类,应该给孩子时间玩耍。虽然每个国家地区用来衡量合理性的标准不一样,但对于我来说,如果小朋友上学因为太多无聊出现了厌学抵触的情绪就很糟糕了,因为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会进一步的恶化。

而这种现象在我家两个孩子身上都很早的体现出来,最早可以追述到托班,我儿子和女儿带头造反,到了后期经常被关小黑屋,最后不得不离开托班,为此我还抽筋扒皮了好几年,在保姆阿姨不来的几天不得不边在家上班边偷偷看孩子。他们进入小学后也许是因为幼时的经历,他们不再公开的造反,而是变成一种非常消极厌学的态度。因为不属于大众,小村的闭塞和种族歧视,加上他俩的性格也不是那么的随和,种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导致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朋友,小学的生活对于他俩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那种厌恶的情绪强烈到他们至今都散步都要绕道避开曾经的校舍。

这里还想插播一段我同事孩子非常类似的亲身经历,这样的事情,或者说这样的“问题小孩”在我的同事里面还挺多的,反思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进入Pharma工作的大比例上都是PHD或者MD,他们的后代也都是很类似的profile, 所以他们同样不属于大众人群,父母甚是煎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10岁的小男孩,爸妈都是西班牙人,热情好客,两人都是博士,小孩出生后跟着爸妈去了英国。10岁那年因为妈妈加入我们公司便来到瑞士,来了瑞士后在公立学校里一直交不到朋友,(语言,瑞士的闭塞和排外都是原因),和老师关系也很不好,直到一次爸妈被叫去谈话,说到小朋友的行为已经严重到需要心理干预,原因是他数学交了白卷,父母大惊,因为这个小朋友自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拔尖,怎么可能?!回家后小朋友在父母逼问下才告知真相,他已经受够了这里一而再再而三重复他几年前就早已掌握的数学内容,他受够了老师整天批评他,他觉得他根本没有必要浪费任何力气在考卷上写下一个字!!!不久后这个10岁的小孩开始公开的拒绝去学校上学,父母身心疲惫,最终节衣缩食的把他送进了国际学校,自此小男孩一夜之间恢复了他岁数应有的笑容,每天带新朋友回家。。。谁说他是问题小孩,谁说他性格孤僻,谁说他无法适应社会。。。。哎一声长叹。

和他相比,大概是我家的两个在瑞士出身,对于瑞士的潜规则,尤其在托儿所里的那一段有过切肤之痛,所以即使想造反也不敢张扬,只能默默的忍着。我曾经一度很担心他俩在小学没有朋友和无法融入集体的状态会一直维持下去,因为我无法证实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他们的性格问题还是学校和环境的原因。每次看着他们(尤其是老二,还是一个女孩子家家)天天悲悲戚戚的去学校,满心的忧伤。学校里的不开心,那种负面的情绪可以延续很久很久,弄的一家都不开心。每天晚上睡前想和她聊聊学校的事情,她总是说没有什么好说的,再问她就说都忘了。我那个时候还鼓励她要尝试多表达,现在想想实在是太残酷,不开心的时候有谁愿意提起?但是自从他俩通过小学毕业的统考选拔后,进入了长制的gymnasium后,无论是学习的积极性还是交友的状态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突然之间我所有的担心都不复存在,他们终于变成了我认知范围里正常的小孩和学生。

那么现在就来稍微讲讲瑞士的选拨进入gymnasium的体制。瑞士这里从4年级开启对于小朋友的的自然分组,老师会根据他们平时的观察,结合学生的performance包括作业成绩,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A班是将来上gymnasium的,B和C是上技校职校的。最初了解到分组机制的时候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尤其对于从国内教育体制里走过来的我们,我很难理解决定孩子未来的“生杀大权”,是建立在这么一个不怎么objective但是带着很大subjective的基础上的,那如果孩子和老师关系不好怎么办,如果孩子太内向无法向老师展示他应该的能力怎么办。。。。种种种种让我疑惑重重,特别还听说几个朋友家小朋友的案列,在文文进入4年级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担忧的。

其次要讲到着gymnasium的录取率,和国内最大的不一样的地方是这里的大学不需要入学考,这里的高中毕业考试证书就是大学入学的门槛。很自然的,能进入gymnasium即成为大学入学门槛。那么什么样的人能进入gymnasium学习,多少人能进入gymnasium?当我听说在瑞士这个比例是20%的时候还是有点震撼的。当然在瑞士除了通过gymnasium,还有别的渠道也能进入大学学习,比如走高职的路, 所有大学包括世界闻名的ETH都接受从高职入学的孩子,只是比例极小。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gymnasium的入学考其实就是大学入学考,20%。而在苏黎世州,这20%的筛选主要是在小学后,进入长制gymnasium(一共6年,2年初中,4年高中),而其他州的筛选则是在初中结束。在小学之后,苏黎世的学生还可以在初二和初三再次参加统考,进入短制的gymnasium(4年,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但是在苏黎世小学毕业后被录取的学生比列占最后进入gymnasium(长制+短制)的90%。如果在小学毕业没能被录取gymnasium,则会进入当地的初中,和大多将来去技校职校的学生一起。在生源是以B,C班为主的当地初中,老师也基本没有教文化课的需求,对于想读书的小朋友来说将会是一段非常艰苦的经历(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没有求知的途径)

这样一来和其他州相比,决定孩子前途的milestone在苏黎世州就提前了3年,要知道12,3岁的小朋友们还是很幼稚很不成熟的,学习啊成绩啊前途的对他们来说就和个符号一样,加上这放羊的教育模式(稍微吐槽下我家小村小学的教育状态-不复习,不预习,作业错了不用订正,家长签名就是知情通知书)小朋友对于应试完全出于一个未开发状态。

再来说说这个超级知名,苏黎世家长没有不知道的选拔统考,科目倒是不多,德语语法,德语作文和数学,统考的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50%。最重要的是这个统考讲明了考的就是学校不学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家的小孩子想要上gymnasium的话就必须得自费参加一个为期3个月不到的考试辅导班,辅导班里上的大多是初一的内容 (数学),考试也就是考你这三个月里学的东西。可能国内的家长觉得这有啥难的,考试吗,老师不教家长可以教呀。我们哪个不是身经百战的,教教小朋友应试技巧,外加初中一年级的内容那还不是绰绰有余。

我老早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后来我不得不承认我错了!因为应试这个东西我们是从小(一年级甚至于幼儿园)就开始慢慢训练起来的,之前提到的预习复习订正错题,包括模拟考试,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但是这里的孩子放羊放了六年,完全没接触过,光指望着最后3个月,简直就是missionimpossible。还有那些个题目(暂且我家俩个我只能辅导数学,德语啥的只能自求多福了)虽然我们觉得再简单不过,不就是应用题嘛,条件一划,公示一用就出来了。但是这里的解题方式和我们的不一样,他们不用公式!速度题啦工程题啦,他们就在那里正比例反比例的放大放小的使劲倒腾,小朋友一时半刻很难掌握我们熟知的条件公式系统。关于如何答题他们也完全没有受过培训,不知道怎么写步骤,怎么拿基本分数,他们就是漫天乱写,我倒是蛮佩服这里的老师的,估计大脑的沟回都不太一样,在这样一张写满张牙舞爪的答题纸上也能看出步骤给出分数来。对了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这里的孩子所谓努力备考大致1周一共也就2-3小时,所以我们家的孩子觉得每天要花至少1小时备考已经委屈的不行了,说出去更是被人无情的嘲笑,你说说,这人生重要时刻,一天才一个小时就呼天喊地的,让我情以何堪啊!

还有想稍微吐槽下的就是这里老师对于考gymnasium的support,在六年级上家长谈话上是要带着学生的,因为那次谈话会告知六年级上大概的最后成绩,也就是和统考成绩各占一半的成绩。在那次谈话上,老师再次确认了小朋友要考试的决心,并且很严肃的询问小朋友知不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让我很震惊的是,她随后拿出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密密麻麻大概20多条,如果我决定要考gymnasium的话,那就意味着 -- 我会少很多玩耍的时间,我会很幸苦甚至不开心,我会有压力, 我会。。。。我的天啊,从来没见过对于确认将来要深造的决定是需要这样一张生死状来确认的!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光看着这张卡片就要摇摆了吧。不过我家俩个没有,尤其老二,因为对于她来说考上gymnasium最大的动力就是离开这个小村,去一个能有更多机会遇见和她一样孩子的地方。

回到备考那段,我是经常焦虑万分,焦虑源自于对于有力使不出的抓狂,也来自于看着娃们大把大把的浪费时间不得要领还不听劝告。因为这里的文化教育方式,他们更加注重于个体的发育,尤其对于心理成长的支持,孩子们从小就被鼓励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这里的孩子很少人云亦云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同时因为人生才刚起步,没有太多人生阅历,他们很多时候的想法和做法是很不成熟的。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有足够的空间来实践他们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所以和国内孩子很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他们一点都不顺从,很难被教育,很难被帮助。加之这里的老师也不积极的教,顺其自然,这些都让我焦虑的不行。

现在想起来,所有的这些没有准备,没有支持就上考场的设定都源自于选拔的真正意义。他们想要选拔的就是将来适合走academic道路的小朋友,而不是通过各种技巧通过考试,却不适合读书的学生。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去gymnasium家长informationevening的内容,校长开场就说了句很煽情的话,各位家长幸苦了,我知道这个考试学生们很苦,但你们更苦。不过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家尽量放松,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这个过程会让你们还有孩子了解到gymnasium是不是真正适合你们。因为gymnasium并不是一个你们非来不可,能给你带来美好人生的地方。然后他来了一张PPT,上面列举了差不多10条gymnasium想挑选的是什么样的学生,非常有意思的一张片子,这上面列举的第一条并不是脑子聪明啥的,而是对知识,对科学感兴趣,有强烈学习和探索的欲望,第二条,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读书肯定没有玩耍开心,读书是要有动力有毅力有脑力的,读书不止于这一个选拔考,选拔考之后还有试用期(稍后在细说),试用期以后还有很多很多的考试,那么如果你不具备以上的这些特质,也许gymnasium并不适合你,如今想来真的是太贴切了。

因此这个考试的过程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在短短的3个月,学点新东西,看你感不感兴趣,看你听不听的懂,看你愿不愿在别人玩耍的时候腾那么点时间出来准备考试,用你自己认为可以面对考试的方法,哪怕是一个毫无应试经验的小屁孩,最后(也是和其他州不一样的地方)你得展示出你的临场发挥的能力,因为这是你人生的第一次,顶住压力,稳定发挥,不要满分,及格便可。真如校长所说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很值得。

稍微提一下被录取后的试用期,这也是苏黎世特有的,在入学后的6个月时间内,一共大概10门科目,每科5次考试,6分满分,4分及格。如果不及格那么负分乘2,最后所有10门科目5次考试的平均分高于4分才能继续学习,不然就会被退回到当地中学。拿3分为例,一次3分就是-2,那么也就是说要考一个6分才能功过相抵及格。这半年时间对于这些放羊放了六年的小朋友来说是相当stressful的。每年基本都有15-20%的学生被退回,老师并没有淘汰指标,但是这个比例在过去的20甚至30年时间(网上可以查询每个学校的淘汰率)非常之稳定,我的解读是这种选拔机制非常的成熟且很能说明问题。被淘汰下来的小朋友大多是学习欲望不强烈,不愿意花力气去学习和复习,而不是不聪明的。正如之前校长提到,他们想要选拔的是将来走academic道路的人才,是一个整体综合素质的衡量。比较国内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在瑞士这种体制下脱颖而出的小朋友们真的是实力相当的强大。毕竟在瑞士没有大学文凭一样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文化上也没有惟有读书高的信仰。小朋友的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段,进入gymnasium之后,他俩的生活,不对是我们全家的生活都有了质的变化,他们精神状态一直很好,不断有新的朋友,即使在最紧张的试用期。尤其我们家的老二,小学的时候,一共没几门课,成天的忘带书本忘带作业忘带签名,我曾经一度担心她能否通过试用期,因为在进入gymnasium后她所要面对的是几乎3倍增长的科目。没想到她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上什么做什么考什么带什么,一清二楚,所以说想当初,不是不能够,只是不在乎。。。。

现在每天看着他们高高兴兴的去上学,回家叽叽喳喳的抢着分享他们学校的故事,我是真心为他们高兴,他们这些20%的minority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团体,不再觉得自己是异类,不再suffer于被歧视,被孤立。他们关注喜爱的东西很大程度上都很类似,还能互相激发热情和灵感。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觉得也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平衡考虑同学们的层次不齐,可以大阔步的带领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大多gymnasium的老师同时也是大学的讲师,这对于从小村出来小朋友来说是带着光环的。他们形容老师的神情和语气是带着崇拜的,有的时候通过他们带着美好激情的描述,哪怕是善意嘲讽的段子都能激起很多我学生时代的回忆。小朋友们加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