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文学作品阅读策略》读书笔记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有些孩子,读了不少的书,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不排除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连陶渊明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也许正因为如此,语文中不乏一些模糊的东西。感觉有点像中国厨艺。也许在不同的地方,点肯德基的快餐,味道差不多。中国厨艺则不同,相信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同一道菜,味道各不相同。厨师的感觉,经验,“少量”“些许”“酌量添加”,非常重要。语文老师也许也会这样,有时候,更注重感悟、意会。不过,阅读也许可以像制作快餐,按标准化流程操作,就可以调制出成功的出品。按一定的阅读策略来训练,可以更有效培养阅读力。

《阅读力 ——文学作品阅读策略》提出五种文学作品阅读策略: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转化。部编教材语文课本也提出一些阅读策略,如想象、猜读、预测、批注、比较阅读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二学段(3~4年级)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可见想象力是语文课程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想象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

  《阅读力——文学作品阅读策略》提出的第三种阅读策略是图像化。这里的“图像化”其实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想象”。看一下他们各自的表述。

    “图像化是想象的亲姐妹,有人会说它们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唯一的不同在于所创造的图像来源于何处。当我们运用想象时,图像创造的来源乃是我们内心;而当我们做图像化时,图像创造的来源是文本”。

          ——《阅读力——文学作品阅读策略》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四年级语文课本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可见《阅读力》的作者提出的“图像化”和我们语文学习中的“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中的“想象”其实是相同的。作者认为的“想象”应该是我们说的创作中的想象。

    四年级语文课本关于展开想象理解文章的学习要点:第一单元学习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课后练习:“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在这里,可以调动视觉想象钱塘江潮的形象及变化,运用听觉想象钱塘江潮的声音及变化。第二课《走月亮》课后练习:“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这里除了调动视觉、听觉想象文中描写的事物、声音,还可以调动嗅觉,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第三课《现代诗两首》预习提示:“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可以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更具体的想象加工,丰富画面。第四课《繁星》预习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你也看见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可见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嘴巴尝到,皮肤触到……在头脑中想象丰富画面。

    不知道其他老师在实践时,学生们表现怎样。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去想,根本想象不出,或者想象的内容非常单调。本来不应该是很难的事情,做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可能是现在孩子大量观看各种媒体上的直观内容,大脑想象画面的功能,需要锻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