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say三百年前有曹雪芹,三百年后有马雪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4
有很多人对国内流行音乐抱着并不欣赏甚至是批判的态度,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名家大家。我当然没有否定其余人的思想,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和独特的欣赏眼光,甚至年龄这也是一种不小的阻碍。
   青春豆蔻偏爱轻盈灵动,老成持重则喜深厚优雅。
   但我始终相信,真正优秀的音乐是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地域的。
   诚然,流行音乐中的却存在着一种通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但这只有其中一部分。我见过有许多人在批评流行乐的浮夸和媚俗,对此我虽不否认,但也绝不敢苟同。的确有许多音乐因为过度的修饰和雕琢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沦为了商业化的华丽套路,可在这其中,也是中尤为被同化的绿洲存在。
   我能够理解一些人见到这种情况之后的痛心,但是流行乐毕竟是流行乐,以古典,高雅,深沉这样的形容起来要求他们显然是并不合适的,它针对的是全部大众群体。这片群体中固然有排斥流行乐的人存在,但更多的人并没有时间去仔细探求和深究一首歌中的内在涵养,他们并不会关注到这一层面,被注重的只是是否好听,是否上口而已。对于流行歌曲来说,收听率才是最重要的。超然物外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流行乐为了利润也绝不可能只为少数人服务,他们针对的是大众的眼光,是市场的主流,那么就请放松对流行乐约束批判的态度,一直抱着对全部流行乐都嗤之以鼻的想法的话,反而会错失很多真正优秀的作品。

   在这里我必须要提起另外一种人,为了标榜个性,标榜自己愤世嫉俗的态度的这些人。往往并没有认真听过多少音乐就对他大肆批评,对于这样的人我是带着鄙夷而且不屑的态度。音乐没有绝对的完美,相对的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烂俗,并不了解某一首音乐的人,也就没有资格对其进行抨击,而如果这些人根本没有听过这首音乐的话,只是为了显现自己特例独行的态度而毫无根据的谩骂,那么还是尽早歇了吧。批评流行乐的人已经太多了,在这些方面大可不必。
  
   罗嗦了这么多终于说到了马雪阳。
   马雪阳的音乐无疑是一道亮光。在欣赏他写的歌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要太过拘泥于歌词,而应该更加注意音乐的本身,毕竟歌词只是音乐的附属品,音乐才是本质才是灵魂。
   他所做的音乐我更愿意抛开他歌手的身份去聆听。在他的后期音乐作品中,不能说完全摒弃了流行乐的弊端,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唱流行乐的写流行乐的人都不能摆脱的,就是总会或多或少的掺杂上一些商业元素,但是马雪阳的音乐中尽管会有商业成分,却绝不多,绝不会让商业因素喧宾夺主的占据音乐的主调,若有若无的一点,少到忽略不计。而关于这一丁点的存在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是命题作文。
   我一向是不喜欢命题作文的,这样总是会约束个人的发挥,扼杀音乐的灵性。但马雪阳真的是一个音乐的天才,他把曲子中的这种瑕疵降到了最低,几乎到了微不可闻的地步。从《快乐出发》道《给力青春》再到《Glee Sunday》,同时兼具舞曲旋律的热辣欢快和流行乐的明朗上口,他始终坚持着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被同化,这真是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马雪阳所尝试的音乐风格其实还是很多的,大气的抒情的,甜蜜温暖的小情歌,励志霸气的动感摇滚。但无论是什么风格都打着马雪阳独有的标签,有着浓厚的个人色彩。如果你曾经完完整整的听过他写的每一首歌的话,你会发现在他的音乐中,从没出现过无病呻吟,没有矫情没有阴郁没有颓废,始终是一种昂扬姿态。就像是在很久之前马雪阳大学时写的狂想青春曲,不羁张狂,梦想重生的力量。如果要追寻马雪阳最初的音乐梦想的话,那么一定要听一听这首歌,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传唱为目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为自己而写,为梦想而写。
   心里有什么,就会表达出什么,马雪阳的音乐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雪后初阳,穿破重重黯淡的阴晦,带来温暖而又不失犀利的色泽。
   我所说的这些并不是对一些伤感音乐的抵制,忧郁的蓝调和激昂的摇滚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成一家。我所摒弃的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景象,一味的追逐流行,却是遗失了最初追求的本质,把好好的音乐给糟蹋了。而在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中的时候,当破碎忧郁的声音泛滥成河的时候,总是会需要一种力量,一种新生的力量来拯救。当全世界都布上一层阴霾的时候,总要有一束光芒划破阴霾,温柔人心。——就像是马雪阳和他所属的音乐。
   温暖了人心,照亮了黑暗。
   马雪阳的创作是基于他的能力上的,对他的才华我必须提一句。从小提琴到架子鼓,从吉他到贝斯。灵感是天赐的,奋斗是自己的。有实力打底,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优秀创作。天上并不会掉什么馅饼,馅饼也不应会这么巧砸在你脑袋上,没有经过努力就妄想成功的人只是做梦而已。而马雪阳能把自己对乐器的理解贯穿到流行乐中去,这就是一种独有的能力了,强求也强求不到。套用杂志上的一句话:西施怎么呆着都出彩,东施怨念不来。
  
   在任何的访问中,马雪阳挂在嘴边的永远是他所挚爱的音乐,那是他的生命,那是他的光。
   我不能说音乐属于马雪阳,而应该把这句话换一个方向,马雪阳属于音乐,他属于音乐,属于摇滚。
   他说过,他对音乐不能用爱来形容,音乐是他的生命;他说过,如果没有音乐,他会无法生存;他说过,他维护他的音乐就像保护他的孩子。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无法描述我内心的感动。在现在,能够这样直白这样坦诚这样近乎疯狂的痴迷一种东西的人,无论他所执着于的是什么,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表示尊重,尊重这种信仰的力量。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纪伯伦说过:“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而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孩子们像箭矢这个比喻,特别适合容若。他永远都在急速飞行,无论是对人或是对物,始终热烈,与空气都能摩擦生热,恨不能染烧成灰烬。
   就像静止的弓不能想象箭矢如何飞行,成人也无法想象孩子是用怎样炙热的心情不知疲倦的爱下去。
   这是我在一本评价纳兰容若的书里找到的,却发现这样的描写同样适合马雪阳。一个是对文字,一个是对音乐,皆是如同孩子般痴狂的两个人。
   马雪阳对音乐的热爱,就完全如同幼孩一样,近乎野性的真诚。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追回天籁》中写过:“我对一位歌手说:‘问了你三遍你最早学歌的原因,你讲的都是宏大的词汇,什么历史的什么需求,时代的文化趋势,却与你自己的着迷无关,自己不着迷,可以从事别的职业,却不能是艺术。’”
   对此我深表同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放在音乐上同样适用,不爱音乐的人,一定也不是音乐会选择的人。
   我想如果有一天余秋雨先生见到了马雪阳,问了同样的问题的话,我不知道马雪阳会回答些什么,但我知道他的答案一定能够让这位知名学者满意。
   因为音乐是他所爱。所以一定懂。
  
   他的音乐需要有人欣赏,而他的快乐与悲伤也需要有人分享。
   哪怕是飞得最高的鹏鸟,也要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影子。
   那么我想我愿意做。
第2个回答  2013-09-14
马雪阳是何许人物?老夫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倒是曹雪芹跟红楼梦我可都研究十多年咯
第3个回答  2013-09-14
马雪阳,至上励合的成员之一,会六种乐器,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因为写了《棉花糖》这首歌,该组合迅速串红,被本人最爱的刘洲成童鞋赞扬说“三百年前有曹雪芹,三百年后有马雪阳!”马雪阳童鞋的本人的第二最爱,希望某些嫉妒人家红的人嘴巴放干净点!
第4个回答  2013-09-14
没有为什么,自我炒作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