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枳术汤到枳术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病位在心下,病症为痞积如盘,病机为饮停气滞。治疗以枳实苦泻消痞,降气破积为主,合以白术健脾化饮。
枳术丸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右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枳术丸:本仲景汤也,易老改丸。治老幼虚弱,食不消,脏腑耎。」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指出:「东垣枳术丸,本仲景枳术汤,至晚年道讲,用荷叶烧饭为丸,取留滓于胃也。太无曰: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可以肯定,枳术丸源于枳术汤。但二方的主治已全然不同。仲景的枳术汤治饮、治气、治积,而易老的枳术丸治虚、治食、治痞。
李东垣立论,从「论阴证阳证」开始,提出临证当明辨内伤、外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进一步接以「饮食劳倦论」,指出内伤病的发生是因于饮食、劳倦损伤胃气,阴火内生:「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内伤病的治疗当以补中、升阳、泻阴火为大法:「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方药接以补中益气汤及「四时用药加减法」。
补中益气汤为治疗内伤脾胃的代表方剂。
读《丹溪心法》,至「内伤五十三」,开篇即言「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而引起笔者注意的是「附方」中附以两方:补中益气汤和枳术丸。
内伤之下附以补中益气汤当在意料之中。而在补中益气汤之外,既没有选用清暑益气汤、升阳益气汤、沉香温胃丸,也没有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葛花解酲汤等方,而单单选用了枳术丸方。为什么?补中益气汤侧重于治疗劳倦内伤,枳术丸侧重于治疗饮食内伤。枳术丸与补中益气汤共同构建起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的方药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