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18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他在与自然恬淡相处的时刻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读这样一本书当然是越静心越好,因为一字一句都能勾起一个午后的遐想。
1.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如果我们真要死了,让我们听到我们喉咙中的咯咯声,感到四肢上的寒冷好了;如果我们活着,让我们干我们的事务。
生与死,从来都是沉重的话题。
人生下来都是从自己的哭声与亲人的笑声中开始,世界是完美的,那人死的时候是在亲人的哭声中走,自然也要是将死之人笑着离开;
这样看待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庄子就曾经在妻子去逝的时候作乐而庆,因为庄子认为人死后进入的是不受身体这副皮囊约束的世界,自然是件值得高兴庆祝的事情。
能淡然的看待生死,可能是人要毕生修行的功课。“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如果我们真要死了,让我们听到我们喉咙中的咯咯声,感到四肢上的寒冷好了;如果我们活着,让我们干我们的事务。”
生之喜,长之痛让人们对于生命的开始和过程有着很深的体会,可又有谁能够描述死亡的滋味呢?究竟是悲是喜是忧是愁?
梭罗所追求的不过是现实罢了!
在死亡时感受四肢上的寒冷却要依然是在喉咙中发出咯咯声,这是他认为对待死亡最好的方式;而更重的却是“如果我们活着,让我们干我们的事务”。
一生中死亡于人只有一次,活着却是每一天,活着就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然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离罢了。
2.鸟儿连同它们的羽毛和乐音,是和花朵和谐的,可是有哪个少年或少女,是同大自然的粗犷华丽的美协调的呢?大自然极其寂寞地繁茂着,远离着他们居住的乡镇。说甚天堂!你侮辱大地。
有多久我们未曾听过清晨的鸟叫了?有多久我们未曾于艳阳中漫步花丛,体会“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肆意妄为;有多久我们未曾好好的看看脚下的土地?
大自然活的最为恣意潇洒最为真实,喜怒哀乐都不藏着,但大多的时候大自然总是美的,美的粗犷华丽让人无限赞叹,美的只能顾影自怜。
梭罗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好似与生俱来,只身一人带着简单的工具前往自然深处生活,在瓦尔登湖住着离最近的邻居一英里的地方,听大自然的声音,观大自然的色彩,耕作于这大地之上......
这里看到的梭罗好像一个隐士,但他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隐士,他在这里感受自然也在倾听自己的内心------ 他热爱着自己生活的这方土地,甚于热爱天堂,拿天堂与他生活的地方相比就是侮辱了这片大地。
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生活的铜墙铁壁,为着中产阶级的梦想而日夜奋斗。
从读书识字开始我们的生命中离不开的就是“挣钱”二字,挣钱为了更好的生活,可我们一直在挣钱的路上却很少去想过我们走上这条路的初衷,我们很少去踩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去感受它的广袤无垠,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否此刻生活的地方胜于天堂?甚至是否拿天堂来跟此刻对比是对当下生活的亵渎?是否还记得当初生养自己的那个小村庄?
3.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语出《瓦尔登湖》寂寞这一章,英文原名Solitude,中文意思为独处。
想起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寂寞于形,孤独于心”。大多数人是更喜欢身边有人陪伴,毕竟很少有人想要孤独终老,可是许多人却混淆了寂寞与孤独的界限。
梭罗就是这样直白说“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伴了”,在这今天肯定会被贴上低情商的标签,被公众号用来熬成努力提高情商的鸡汤。
可我们真的就不孤独吗?
每天为了工作而不是事业在默默的消耗光阴,不说许多人选择并非自己所爱,甚至很少有人去爱自己的选择;
觥筹交错间是一群彼此记不得撕下面具后愁容的前戏,有人需要社交来获取能量,有人则需要独处来获取。
对于梭罗这样的人来说,独处就是他最享受的时刻,所以“有了伴,即使有了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
可悲的是许多人一直在宣扬外向者的生活方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是劝人向大多数人那样合群;
可惜的是许多需要独处来充能的人就这样进入身边人推动而去的应酬的大潮。
所以会有人对“深夜一人开车回家停在车库不想出来,就这样静静坐着”表示深深的自我认同。
世界本就纷繁多彩,可笑的却是去要求人都向外向的性格去发展。
喜爱独处就表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如果没有比寂寞更好的同伴,那寂寞就是有益于健康的。
书,常读常新。每一次读会有不同的感悟,所以每个人读起来也都会因读者的经历不同而感受不同,《瓦尔登湖》又是经久相传的名作,自然是各自会有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