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艾子诚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1. 吴孝子传文言文翻译

李孝子传

嘉定的曲江里有个孝子叫李维煌,字是裕光。他的父亲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后就去世了。家里没有贮藏的食物,母亲靠缝补衣物来供应孝子到外塾读书,(孝子)哭着说:“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于是就舍弃了学业,努力耕种,买珍稀食物,给母亲吃,而自己情愿吃素淡的食物。母亲的喉咙有疾病,他就用勺子喂食。但是母亲连续三昼夜一喂就吐,食物难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亲梦见神人用针刺着她说:“我是哀怜你儿子的孝心啊。”一觉醒来,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风,城中洪涛滚滚。孝子家的房子本来就有洞漏雨,半夜里屋就摇晃起来。孝子赶忙背起母亲,趴到案几下面。不一会儿,前前后后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们躲避的地方完好无事。

孝子的父亲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时候,正值严冬时节,孝子的身体本来就羸弱,手跟炭土一个颜色,冻僵在大雪中。几个负责修筑坟冢的匠人,点燃麻绳暖和他,再用热水浸泡,他这才苏醒索还。五十五岁那年去世。死前抱着母亲悲恸大哭,叮嘱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传他幼小时,在为父亲服丧期间,在苫块中睡觉,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门,邻人指点着他议论说: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禀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礼堂。

评论:《孝经》这本书,圣人用来教化孩子的内容已经达到了极致了。不过,世人正用读书来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独因孝心而废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呢?《中庸》里说:“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学习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则,慈鸟反哺母鸟,羔羊跪着吃奶,他们读了什么书呢?

2. 李孝子传文言文翻译,速求Thanks

【原文】 李孝子传 袁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

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取也。

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已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②不下者三昼夜矣。

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

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

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

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

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呕吐声。

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问题】 14.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⑴母病喉,【勺】饮( ) ⑵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 ⑶盖其天性【然】也。

(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已甘食淡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C.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D.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孟子·公孙丑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⑵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2分) 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参考答案】 14.(1)勺:用勺子。 (2)事:侍奉,伺候。

(3)然:这样。 (3分,每小题1分) 15.C(C乃:副词,于是,这才。

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以:连词,表因果/介词,表凭借)(2分) 16.(1)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3分,“职”“乃”“何”各1分) (2)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2分,定语后置、“俟”各1分)(句意不完整,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7.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2分,每处1分) 【参考译文】 李孝子传 嘉定的曲江里有个孝子叫李维煌,字是裕光。他的父亲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后就去世了。

家里没有贮藏的食物,母亲靠缝补衣物来供应孝子到外塾读书,(孝子)哭着说:“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于是就舍弃了学业,努力耕种,买珍稀食物,给母亲吃,而自己情愿吃素淡的食物。

母亲的喉咙有疾病,他就用勺子喂食。但是母亲连续三昼夜一喂就吐,食物难以咽下。

孝子呼天求救,他母亲梦见神人用针刺着她说:“我是哀怜你儿子的孝心啊。”一觉醒来,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

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风,城中洪涛滚滚。孝子家的房子本来就有洞漏雨,半夜里屋就摇晃起来。

孝子赶忙背起母亲,趴到案几下面。不一会儿,前前后后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们躲避的地方完好无事。

孝子的父亲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时候,正值严冬时节,孝子的身体本来就羸弱,手跟炭土一个颜色,冻僵在大雪中。

几个负责修筑坟冢的匠人,点燃麻绳暖和他,再用热水浸泡,他这才苏醒索还。五十五岁那年去世。

死前抱着母亲悲恸大哭,叮嘱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传他幼小时,在为父亲服丧期间,在苫块中睡觉,哀哭了三年。

每次出门,邻人指点着他议论说: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有孝心)啊。

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禀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礼堂。 评论:《孝经》这本书,圣人用来教化孩子的内容已经达到了极致了。

不过,世人正用读书来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独因孝心而废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呢?《中庸》里说:“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学习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否则,慈鸟反哺母鸟,羔羊跪着吃奶,他们读了什么书呢?。

3. 文言文《胡孝子传》的翻译

孝子胡其爱,桐城人。一辈子不识文字,时时给别人作雇工,而拿其工钱来奉养老母。母亲中年患瘫痪之病,长卧在床,而孝子常常侍奉左右,从无违背。从睡觉、起床,乃至吃饭喝水大便小便,孝子都亲自扶持,一人身兼各事,无事不做。

孝子家无一斗米的储备,每天早上起来,先为母亲洗漱,做好早饭呈上去,然后才敢出门作工。雇主离家稍微有点远,来不及做饭,就掏出一勺米交给邻家老妇,磕头请其代为做早饭。邻家老妇不让他磕头,于是走到数里之外,再磕头远远拜谢。孝子晚上必归,归来以后则取老母脏污的衣服洗干净。孝子自己的衣服鞋子都很破旧,却时常买鱼、肉等新鲜美味给母亲吃。他在雇主之家,如果吃饭遇到有肉。则不吃,请求带回家给他的母亲。一同做工的人见到他这样,则要分肉给他,他拒绝不接受。一生从不主动向别人要东西,有人馈赠他则一定回报。母亲又喜欢出外走走,邻村有艺人表演的戏剧,孝子每次都背着母亲前往,安坐在草席上观看,等到夜深人散,才背着母亲回家。如果天气晴好,母亲想去亲戚邻里家走一走,也一样来回背着她。孝子因挣钱少,于是不娶妻,独自一人,竭尽全力供养母亲。

母亲陈氏,从雍正八年生病,至乾隆二十七年自然去世,孝子侍奉她,前后三十多年如同一日。母亲去世后,背土做坟,并在坟旁盖草屋陪住,悲伤过度以致生病,一年以后,孝子胡其爱也去世了。

赞语说,现在的士大夫,在数千里之外做官,父母在家里过世了,竟然不知道他们去世的时间。没有想到的是,在乡里雇工之中,竟然有像孝子那样怀着淳厚深爱的品德,一天都不忍离开其亲人的力行者!胡君,字汝彩,其父名志贤。同乡有叫潘元生的人,从外面回来,其家刚好遭受大火,而母亲困在火中。潘氏奋不顾身冲入火中,抱着母亲出来,而他的头脸都被大火烧坏了。这也是人深爱其母的表现,不容置疑。然而有些不懂事理的人或许因为怯懦而不敢冲进去,则将遗憾终身,悔之不及!像潘氏那样勇敢的人,也是值得称赞的。我于是在这里附带记录他。

4. 假孝子 文言文翻译

(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与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亲有次生病,(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病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她)看见孝子哑,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那两个繁体字不认得,姑且这么翻译)。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5. 文言文 《书周孝子事》翻译

《书周孝子事》

原文: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译文: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客死他乡在归州的官吏住处。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芳容哭泣着立下志愿,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芳容认为自己的年纪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告奋勇说:“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就可以痊愈。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请您)为我叫来里正,(我要)把原因告诉他。”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优势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事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芳容背着(父亲的)遗骨上船(回家),半个多月终于到达里门,把父亲按葬在祖墓旁,回复去世的祖父母的遗命。

6. 楚有士曰申明,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的文言文翻译

出自《韩诗外传》,译文如下:

楚国有一个士人叫申鸣,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他的孝行。楚王想请他做宰相,申鸣辞谢了。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请你做宰相,你为什么不接受?”申鸣答道:“不作父亲的孝子,而要做王的忠臣,为什么?”他的父亲说:“造福于国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没有忧愁,所以我要你做宰相。”申鸣说:“好的。”于是就上朝去。楚王就请他做宰相。

过了三年,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将去为楚王战死沙场,他的父亲阻止他,说:“丢开父亲,自己去牺牲,可以吗?”申鸣说:“听说作官的人,身体归人主所有,而俸禄送给双亲,现在既然抛开人子的身份而去侍奉人主,难道不应该为他牺牲吗?”于是就辞别双亲而去,并用兵去包围白公。

白公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的勇士,现在用兵包围我,我应该怎样办才好?”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孝子,用武力来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了这消息一定要来。”白公说:“好的。”就立刻用兵去劫持他的父亲,并告诉申鸣说:“你同意我,我同你分楚国;你不答应我,你的父亲就要被杀。”申鸣流下眼泪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是人主的忠臣;我听说,吃那个人的饭要为那个人而牺牲,接受俸禄,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现在我不可能做我父亲的孝子了,还能不做国君的忠臣吗?”拿起鼓槌来击鼓,杀掉白公,他的父亲也被杀了。

楚王赏给他一百斤金,申鸣说:“吃人主的饭,又躲避人主的难,不是忠臣;为安定人主的政权,而杀了父亲,不是孝子;不可能同时兼备两种名分,不可能同时保全两种行为。如果这样活着,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下?”于是就自杀了。

7. 文言文刘殷传翻译

刘殷字长盛,是新兴人。

高祖刘陵,是汉光禄大夫。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悲哀过于礼制,服丧三年,从不露齿而笑。

曾祖母王氏,在隆冬时想吃堇菜而不说,有十天的时间吃不饱。刘殷感到奇怪而问她,王氏告诉他原因。

刘殷当时只有九岁,就到泽中恸哭,说:“刘殷我罪孽深重,自幼遭受丁艰之罚,王氏曾祖母在堂,没有旬月之间的奉养。刘殷我身为人子,而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皇天后土,希望降下哀怜。”

半天哭声不绝,这时忽然好像有人说:“停,停声。”刘殷停下哭声往地上看,就见地上长出了堇菜,于是挖了一斛多回家,吃了也不减少,这时节堇菜生长已尽。

有曾经夜里梦见有人对他说:“西篱下有粟米。”醒来后去挖,得到十五钟粟米,上面有字写到“七年有一百石粟米,赐给孝子刘殷。”

从这时起吃粟米,七年才吃完。当时的人嘉赏他的天性感应神灵,竞相赠给他谷米丝帛。

刘殷都接受而不辞谢,只说等以后富贵了将要报答。 未成年,就博学精通经史,综合归纳各家之言,文章诗赋无不备览。

性情洒脱,有济世之志,节俭而不鄙陋,清约而不孤高,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乡人亲族无不称赞他。

郡中任命为主簿,州中征召为从事,都以家中无人供养为由,推辞不就任。司空、齐王司马攸征召任掾,征南将军羊祜征他任召参军事,都称病推辞。

同郡张宣子,是个识达之士,劝刘殷接受征召就任。刘殷说:“当今这二公,是晋朝的栋梁。

我正希望成为架屋子承瓦的椽子,不依靠他们,那能成事呢!现在我家有曾祖母王氏在堂,一旦接受了别的使命,不由我不竭尽为臣之礼,就不能再亲自供养。子舆之所以推辞齐大夫,确实是因为家中无人和颜悦色的供养父母啊。”

张宣子说:“你所说的话,哪里使用人所能懂得的呢!从今之后,你将成为我的老师。”于是把女儿嫁给他。

张宣子,是并州的豪族大姓,家中富有财产,他妻子生气说:“我女儿年方十四。姿色才智如此,还担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吗?却急忙的把她嫁给刘殷!”张宣子说:“这不是你能考虑得到的事。”

告诫他女儿说:“刘殷至孝感动冥神,再加上才识超世,这人终将大大的发达,成为当世名公,你应当好好地伺候他。”张氏性情也很婉顺,侍奉婆母王氏以孝闻名,伺候刘殷如君父一般。

到王氏去世时,刘殷夫妇悲哀损毁身体,几乎丧命,当时王氏的灵柩停放在家中而西邻失火,风势很猛,刘殷夫妇在灵前叩头痛苦,于是火越过他家烧到东边的邻家。后来有两只白鸠在他家的庭中树上筑巢,从此名誉更加显著。

太傅杨骏辅政时,备礼聘请刘殷,刘殷以母老为由坚辞。杨骏于是上表,皇帝下褒奖嘉美的诏书成全他的高志,允许他完成奉养母亲的孝道,敕令地方上供给他衣食,免除他的赋役,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

赵王司马伦纂位,孙秀向来崇重刘殷的名望,以散骑常侍之职征召他,刘殷逃奔到雁门。到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任大司马军谘祭酒。

到任后,对刘殷说:“先王虚心的征召君,君不来。现在孤征召君,君何故能屈就呢?”刘殷说:“世祖凭着大圣顺应天命,先王以至高的德行辅国,就是尧舜为君,稷契为辅佐,所以刘殷希望以一匹夫抗绝千乘之使,达到不可改变的企求,幸遇唐虞圣世,因此不畏惧刑杀之罚。

现在陛下凭着神武聪慧,除暴复帝位,然而圣迹初具规模,严威更重,刘殷如果在像以前那样,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所以不敢不来。”司马冏认为他很奇特,改任他为新兴太守,刑罚明察表彰善美,很有政绩。

碰上永嘉之乱,落到刘聪手中。刘聪欣赏他的才能而提拔他,历任侍中、太保、录尚书事。

刘殷常告诫子孙说:“服侍君主之法,应注重婉言劝谏,凡人尚且不能当面斥责他的过失,何况万乘之君呢!冒犯圣颜的祸殃,在与张扬君主的过失,应当上思召公咨询商议的道理,下念鲍勋触犯龙颜的诛罚。”在刘聪朝廷中,与公卿恭敬相处,常常有把自己放在后面的表情。

士人不修养操行者,不能进他的门,然而积压冤情不能申诉,依靠刘殷而得以申雪的,也有上百人。 刘殷有七子,其中五子各教授一经。

一子教授《太史公》,一子教授《汉书》,一家之中,七门功课都很兴旺,北方的学业,以刘殷家为盛。最后他高寿而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