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的复杂因素,其影响广泛且不易量化。首先,对于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构成显著的障碍。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发展与非关税壁垒强度呈反比关系。1950年至1973年间,随着关税降低和数量限制的放宽,贸易量平均增长率高达7.2%。然而,70年代中期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增多导致贸易增速放缓,1973年至1979年和1980年至1985年的增长率分别下降至4.5%和3%左右。
其次,非关税壁垒还影响商品结构和贸易地理分布。二战后,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非关税壁垒影响下受影响更严重,而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受到的影响尤其大。这扭曲了国际贸易的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对进口国而言,非关税壁垒既有利也有弊。它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但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例如,数量限制可能导致国内外价格差异加大,进口国产品受益于保护,但消费者要付出更多。政府可能通过出口补贴来刺激出口,但增加了财政压力。
而对于出口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口国的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影响出口商品的销售和价格。商品供给弹性较大的国家,价格受影响较小,反之则较大。总体来看,非关税壁垒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经济构成了严重挑战。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又称非关税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非关税壁垒大致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前者是由海关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加以限制,其主要措施有:进口限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限额制、出口许可证制等;后者是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条例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验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