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形象性艺术——《明湖居听书》、《琵琶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声音没有实体,是无形的,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古人是怎样描绘声音使之形象、可感呢? 我们又可以从古人描绘声音的文字中学到哪些呢?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第二回,文章描写了当时著名曲艺人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描述了琵琶女的弹奏技艺。两篇文章一为小说,一为诗歌,但在描写音乐艺术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大音希声淡然开场

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二、抑扬顿挫戚然全过程

《明湖居听书》先写“声音初不甚大”到“渐渐的越唱越高”,再写“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到“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然后是“忽又扬起”到“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止。《琵琶行》则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再到“凝绝不通声渐歇”,然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迸”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两者都描写了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生动而细致的过程描写,读者可以全面地感受一段音乐的内涵,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比喻生动如梦似幻

刘鹗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明湖居听书》中“弹三弦的一脸疙瘩”,在他的笔下是“风干的福橘皮”;黑妞演唱的声音清脆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白妞的眼睛清澈水灵、神采飞扬,“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真是绝妙之极。当然,更绝的还是对白妞的演唱声音的描述。比如,他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声音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来比喻声音的婉转回环。《琵琶行》中,用“如急雨”的比喻来表现声音的粗重和急促;用“如私雨”的比喻来形容声音的轻柔舒缓;用“莺语”来表现乐曲的婉转悠扬;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来形容小弦大弦交错弹拨声音的圆润错落;用“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来表现乐声的缓慢、凝滞;用“裂帛”来比喻四弦齐拨的声音的清脆悦耳。

除此,《明湖居听书》还运用了通感。如用感觉来写听觉,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把美妙的声音写得那么具体,那么活灵活现。“这一出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想到东洋烟火那光影迷乱的形状和颜色,我们就已经陶醉在白妞那迷人的唱腔中了。这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这也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将无形之声描绘得具体有形,生动地写出了那节节高起、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烘云托月曲未尽

在演奏、说唱后又有一个烘托,《明湖居听书》说“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人们对说唱拍案叫绝;台下的议论“三月不知肉味”,更显出小玉的说书打动人心,摄人魂魄。《琵琶行》中则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人都沉浸在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声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