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历史上,京剧名家陈淑芳有着怎样的戏曲人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4
陈淑芳老师,国家京剧院优秀梅派青衣、杜近芳老师的弟子、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京剧名旦、有名表演艺术家。

陈淑芳老师,我们知道陈淑芳当时是中国京剧院的主要演员了,同时也是杜近芳老师的高足了,也是梅派的优秀传人。那么到零几年为止,从艺也这么长时间了,观众朋友特别想了解一下她的从艺经历,打小就喜欢京剧,是的,她是12岁考进戏校的,那个时候戏校叫、他们那个时候跟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叫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那阵儿是全北京市招生,那么北京市有很多的学校、很多的学生,当时都是样板戏,都得会唱样板戏,考试的时侯呢,就觉得考试的老师就进来了,她当时记得有一个叫刘盛通老师,一进来这个老师就在这么多人当中,突然冲着她就来了,她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小时候,可能当时她记得她戴一个白纱巾,穿着一个那种灰的,那阵的衣服都比较素了,灰的衣服,可能那阵还挺,因为老参加宣传队还比较、稍微比较出众,就带点范儿,说不出来,完了这个老师刚一进来,这么多人就冲着她来了,冲着她来以后,她当时挺害怕,她说这个老师我不认识呀,他就来了,他就问她,他说你是哪个学校的,他说你一会儿考试的时候别紧张,就这么说。为什么到现在还记住呢,就觉得当时这个老师给了她就跟吃了一个定心丸似的,她就心里小声地琢磨,怎么不对别人说这句话,为什么单对她说这句话呢,她就心里有底,他就告诉她不要紧张,当时她也经常演出,还行,一点也不紧张,完了老师让考的时候,就是说你叫什么名字,老师教一段、唱一段,陈淑芳她都特别出众,说白了就比较出众,就这样一关一关闯一关,她就闯入了最后一关。

进校之后,这个学校的生活跟她想象的一样不一样,是不是觉得哎呀,怎么这么艰苦呀,他们当时进校就是说为样板戏培养接班人,他们的练功是非常非常苦,他们是京舞体三结合,京、舞、体,京就是京剧,舞就是舞蹈,体就是体操,三结合训练基本功,还有体操,那就是说如果做不了演员这一行,还可以做体操运动员,只能这么说吧,但是他们都在学,这是基本功。那么唱念的呢,基本功的老师,就是一段唱要学一个学期,就是这么一段唱,打下基础,当时老师一字一句地教他们了,她就记得那个那个样板戏,他们班演《红灯记》什么的,比方老有小片段,当时京舞体,舞蹈、电影什么在一块同时演出,她总是他们班的、从小就是他们班老是爱演出的那个,就是一演出谁,就演。因为学习成绩还算比较优异,这样呢,基本功也非常的扎实,这是一直到1976年。1976年,在学校这几年就一直在学现代戏,传统的功底没有,传统戏因为那阵不让学,实际上那阵他们觉得基本功呢,有些东西呢,比方《扈家庄》啊,他们也学基本功,但不能叫《扈家庄》,只能叫《出征》,反正就给它改了一个名儿,就革命性质的,就不能说是传统戏里边的《扈家庄》这样。那传统戏呢,当然跟现代戏您不知道,传统戏有很多水袖呀,脚步、人物都是传统的人物跟现在截然不一样,我(他)们得学,必须加紧学,那么他们就因为也有那个基本功了,再一个他们开始学习传统戏的基本功,当时呢他们也学了很多戏,环么学到1979年,四年,当中也学了不少戏,但是京剧东西非常地深奥,学这几年可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呢他们班1979年,学到1979年以后,以后再说,就是实验团的期间了,就是戏曲学院的实验团。那样就说1979年毕业以后她就等于是毕业了。毕业以后呢就等于就是领导就没把他们班给解散,因为就觉得还欠缺很多的东西,所以呢就留着、就全部也是工作拿工资也演出,就叫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实验京剧团这个当中就对他们特别的有帮助、有好处,对将来的工作有好处,虽然他们工作了,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离开校门,继续跟老师深造、学习,完了同时马上就能演出,所以她又到,因为她是1987年才调到中国京剧院的,这段时间一直在实验团,那么边学习边演出,就弥补了一些舞台实践经验少,刚刚毕业就到剧团工作这个中间缺乏中间一段、缺乏舞台实践的缺憾,他们就没有。就是说从纯学习到纯演出,中间呢没有断代,没有断。

那么到了中国京剧院呢,顺理成章地还是成为主演,那个时候都演过什么戏在一团,她是1987年就调到了中国京剧院一团,调到那儿以后呢,她不是调到那儿马上演不上戏,没有,她调到那儿就跟、她记得就跟那个冯志孝老师合演《赵氏孤儿》,她不会这戏,现学的,现跟那个杨淑蕊老师学的,这是北京团的戏,她不会,完了后来又跟冯志孝合演的巜苏武牧羊》、跟于魁智一块合演的那个什么《四郎探母》等等,但是呢就这么演出,刚刚调到中国剧院等于走向 社会 了,你别看她调到实验团老演出,还没出这个学校的大门,走到中国京剧院是真正地走向 社会 了,出了学校的大门,那么就说演了这些戏以后呢,但是总觉得自己呢总觉得缺点什么,要想更高地提高自己,在舞台上就觉得还得需要艺术造就高的老师来指点,当然周围还有好多老师、朋友、贵人帮忙都是说怎么样才能够更好,艺术上能够提高,有的老师就说你特别适合学习杜近芳老师的戏,哎呀,这真是说到她心里了,她从实验团,就原来在学生时期就老听杜老师的带子,她就特别特别特别喜欢,但是没想过想拜,不敢想、觉得奢望,觉得杜老师艺术特别高,虽然爱听但是能不能收,这种想法就觉得不敢想,不可能吧,老是这样想,那么到了中国京剧院有人提,完了就说当然愿意了,非常喜欢了,那老师很多老师说,我给你介绍,当然朋友帮忙,我给你介绍,说她那个、拉的那个跟老师一块合作的,那京胡二胡老师我们都认识,说的那个都在京剧院里头吗,看能不能帮忙,试试、成不成,她说那好吧,她心里头、他说那怎么能见到杜老师,正好有一天杜老师在北展剧场演出,他们说演完了以后再去找,杜老师演完以后,你就踏实,演出前有点紧张,她就等着、一直等着,等到杜老师演完以后,完了这些老师,还有杜老师这些琴师、二胡老师就带她去了,杜老师正在卸妆,完了老师说,这儿有一个学生杜老师、特别喜欢您,想跟您学戏、也想拜您,您看看、您收不收,您看看行不行,杜老师没说行也没说不行,说的,我没看过你的戏,我怎么知道你适应不适应学我,不能随便地收啊,她想也对啊,完了她说的你什么时候演出啊,杜老师问什么时候演出,我看你演出。可是当时她没有演出,恨不得马上就当时演让杜老师看,但是那个场合不适应了,后来她忽然想过杜老师我现在没有,但是自己有演出的录像带,原来在实验团演出的录像带,还有在来到京剧院、刚来到京剧院那些录像带,她说录像带也行,陈淑芳她说那太长了一个个大戏,她说我这样吧,她说老师,要不您看得太长了,我把每个戏的精华、主要的场次我给你汇集到一个带子上给您看,好啊,哎呀,她就很快、很快就把这个事情给做成了,就赶紧汇集到一个带子里给杜老师看,她没有想到杜老师看完以后特别高兴,杜老师说赶紧办这拜师会,速办、俩字、速办,当时她觉得杜老师是马上要出来演出,演出完了回来就办了,陈淑芳她就记得是1988年的8月,就马上就办,当时她记得那个《戏剧报》就报道一篇文章,把她们这个拜师会的这个气氛就叫速办的拜师会。

这个杜老师在舞台上是很美的、仙子一样的,但是她教戏是不是很严厉,是,她可以这么说说,她回忆记得杜老师跟她说《霸王别姬》的时候,那时候拜师以后了,拜师以后,有一次中国京剧院有个演出《霸王别姬》,可能是要杜老师演,完了杜老师特别什么,她说小陈,管她叫小陈,她说小陈刚拜了我,我不演了,我把这个戏交给小陈,我来让她演,就把这个机会给陈淑芳她了。哎呀,当时特别的,冬天她记得,特别高兴,她就去了,冬天非常冷,她就去上杜老师家学,但是她原来也学过《霸王别姬》,但是这个不是拜的杜老师,就要跟杜老师一招一式地学,再提高,完了以后她就去了,去了当时她说,我不能就这么去,老师教我一定很累,她当时想,就买了,也不知道怎么着就想买两个大西瓜,冬天买两个西瓜,就提着去了,因为那阵还,不是现在,真不知道买什么去了,去了杜老师没说,刚到家,快快快小陈,我得给你说戏什么的,杜老师特别,了解杜老师的人,特别冬天、特别习惯穿一个红的那个坎肩,就是那个坎肩,披肩似的,那么一个就跟棉坎肩似的,里边是丝绵的那种坎肩,护着这个后背什么的,护着,当然里边有毛衣套着什么的,那她到杜老师家,杜老师也是这身,套着一个、最外边套了一个红的棉坎肩,说戏、赶紧说,杜老师说我说你别动,因为她一边说自己一边动,那不就乱了吗,你先静静地给我看,好,她就坐在那儿看,杜老师这一上午一直到12点多,一直在说,一边说一边表演一边唱,你就想吧,这《霸王别姬》从头到尾说,这应该什么,她就注意自己这眼睛一直就看着、看着,她是越坐越冷,老师说是越来越热,你知道什么程度,一热了,棉坎肩脱了,就剩厚毛衣,一会儿又出汗了,厚毛衣,她这儿一脱自己直冷,紧接着把薄毛衣,尽里边就是一个秋衣,就是一件衬衫,就半秋衣就一件了、脱了,就剩一件了。她说杜老师说话一直说,就这么样说,你可想而知,自己是越坐越冷,她是浑身全都是汗,《霸王别姬》又舞又唱,又什么的,说完以后就吃饭了,吃饭了说,杜老师家有个小保姆,就给她做饭,吃吃吃,自己哪吃得下,她心里头,又是感激又是,她(陈淑芳)真不知道说什么,杜老师说吃啊,对她特别热情,吃啊吃啊。她说吃,杜老师您呢,我吃不下去,你想她一直说戏,她那个心里、她这人都在,特别辛苦,杜老师就渴,这时候杜老师,我吃你买的西瓜吧,她当时真是有一点安慰,不知道是什么心理,觉得、吃西瓜、因为解渴,冬天,她吃好多西瓜,她心里有点安慰,但是又难受,杜老师吃不下饭,给她这么累,当时那心情真是难以的形容,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她这个是记忆犹新的,这是说《霸王别姬》,非常严格,完了你说她要是严格的话,那就还有《白毛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