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学生有重度抑郁症,家长却坚持让他上学,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5
知道抑郁症的可怕吗?还是重度抑郁症,如果校长知道的话,肯定会不遗余力把他轰走的。不是我残忍没人性,是有病就得治,不要害己害人。

大约十年前,我才知道我一名同事患上了抑郁症,她还是99年跟我妻子一起出来工作的九名同事的其中一名,当年我还把她当成女神呢。不过她的性格有点怪,嫁给一个学广告设计的师兄, 一个在我们学校教,一个又在肇庆那边工作,说真的,那广告工作其实等于打散工吧,当年我开奇瑞的时候她坐着我的车就叹气说:“你们夫妻就好了,可以一起教书,可怜我们两地分居。”我就觉得奇怪,她们相距也只是几十公里,周末就可以再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当时她还是受领导重视的,我们的关系也是一般吧,就算是好朋友,你不约我,我们也只是上班见一见,各有各生活吧。也不知什么时候,突然间传出她有了抑郁症,可能诸事不顺吧,教学上经常与学生发生矛盾,处理不当,家庭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吧,总之我回过神来就听说她与主任有矛盾,在课室跟比较斯文的学生发生矛盾,吵过了,回头又去揪着他的耳朵再罚。回到宿舍还把自己锁起来不上班,后来老公来了,主任怪她老公照顾不周,她老公又怪主任给她太大压力,总之很乱。

我们不是不想关心她,是没这机会,后来一件事让我彻底与她断了关系。有一回我喉咙卡了鱼骨去医院拔骨,同事竟然说她气冲冲地到饭堂去找我,说我在地级市政府网代她投诉,说送文件都没有加班费。天呀,我什么时候这样做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她为什么要这样污蔑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呀。我后来发信息把我的意思告诉她。有同事说起她的行为,很奇怪,说把钱给同事保管,回头就把1500元给了同事,还对很要好的女同事说:“以后我心情不好就把你当老公。”这是平常话,但从一个抑郁症的人口里说出来就把女同事吓得半死了。

如是者,又过了几年,听说她在医院住过几次,好像是精神病院还是什么的,曾经跑到楼上想往下跳,自杀好像也有几次吧。

其实我有想跟她沟通的,谈过几次,可是一谈到要她做事冷静别想太多时,她却心不在然,冲是答非所问,我于是就没心思再跟她沟通了,邀请我去她家我也不去了。我不是没当她朋友,是我愿意也没用,因为沟通不了,而且或许会引火上身。现在久不久就会听到她病情加重又要停工的消息。她已经没有担课了,变了后勤人员。

我虽然写这个写得很简短吧,不过情况真的很严重,搞不好是会伤己伤人的,如果学校能为其他学生着想,为老师着想,为自己着想,是应该想尽办法让这学生去治病,而不是息事宁人,到出了人命或者血案,校长就知道严重性了。

我工 作过的一个学校曾经有 一个初一的学生患了抑郁症,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校寄宿,但整天不说话,也不和同学老师交流,常在本子上乱写乱画一些意识流之类的很莫名其妙的话,还拿小刀、圆规尖在掌心划,小伤不断。这孩子其实很聪明,学习成绩也挺优秀,但是他会把考试卷子上写好的答案一个个给涂黑,导致得到零分。

像这种情况,学校和老师建议家长积极给孩子治疗,可以让孩子休学去看心理医生,家长进行陪伴和调整。

按说,他的家庭条件也不错,应该能负担得起治疗的费用,但是,家长不同意。

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故意向家长施加压力;认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认为去看病传出去别人就会认为孩子有精神病名声就不好了,认为自己的工作才是做重要的。甚至在我们老师看来,家长的态度都能称得上回避了:因为孩子过星期休息时很希望能和父母一起去游玩,但父母老是找各种理由拒绝,老是在周日下午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

老师也只能摇头叹息,平时尽量多给一些关注,还要时刻为他的安全而担心。但是,家长的角色是老师无法替代的。

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够重视,认为青春期孩子心思多是正常的,树大自然直,等到长大了就好了。却不知道,能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还是个未知数,孩子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 家长应该 充分重视, 负起责任,应有科学的认知和态度: 孩子的身心 健康 是第一位的,比孩子的学习、比自己的面子更重要。 要 多和孩子交流, 重视孩子的想法,积极寻求治疗, 即使自己不懂,也应该多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习, 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否则,等到问题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酿成事故,悔之晚矣!

受邀谈下抑郁症:

1,抑郁症在青少年中将会是多发的。老师与家长都要对抑郁症要多了解。患了抑郁症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明白:一旦孩子患抑郁症,孩子上学就不是第一位的了。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阴霾是接下来几年要做的事情。

2,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也要大体了解下。笔者认为,孩子的抑郁症有以下原因(1)家族遗传,也就是基因。普通家族患这类病的多。(2)父母对幼小儿童说的语言关系重大。孩子小,父母说什么都听,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和孩子说的话如果一点正知正念都没有,多是荒谬的语言,当时孩子没有什么反应,大了后,走入大 社会 了,孩子以前听到母亲传授的这些没有道理的话,在现实 社会 ,和周围人价值格格不入,于是,孩子痛苦就产生了。时间久了,孩子抑郁症就形成了。

(3)孩子的生活范围要广,有以上两种情况的,如果孩子总呆在家里,不能与外界接触,孩子的思想得不到稀释,孩子患病就快了。

3,治疗的方法要明确:(1)西医吃药,不能根治。因为,西医的理论,也就是西药研发药品的时候,有一个理论:对准症状,不考虑根治。比如,有的抑郁症发病后会砸家具,会打人,这样的情况下,吃研发的抗抑郁症药物,立即就缓解。至于是不是就能好,不是西医西药开发者要考虑的。因此,许多孩子都是吃药,离开药就不行。也就是这个药,不是治病的,是防止孩子暴怒的。这种药吃时间长了,孩子的大脑就吃坏了,恢复的时候非常慢。

(2)孩子患抑郁症后,许多老师会建议家长找心理医生。据我所知,心理医生能治疗抑郁症的,几乎没有。因为,中国的心理学,是学习的美国心理学,美国人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差甚远。所以,现在北京不在发心理咨询证书,估计也是这样考虑的。

(3)最好的疗愈方法是学习圣人之言,用圣人之言,删除孩子以前接受的错误信念。这个原理,也就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经过深入学习,孩子的三观就端正了。最主要是孩子细胞频率上升,生理压力及心理压力下降,孩子的免疫力上升,于是,心理疾病治愈的就快了。孩子治愈后的学习能力非常同小可,这里的原理就不细说了。

(4)在下边的留言中,有人建议让孩子离开家人。这个思路有道理。100多年前,有人提出“在家得的病要到外边治疗,在外边得的病,要回家治疗”,符合科学。

以上的回答,请大家批评或批判。

我曾经见过一个小女孩,15岁就患上了抑郁症,他的家里人就是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就患上抑郁症,甚至家长愚昧到找所谓的“大仙”来给这孩子看病,把孩子吓得,给这孩子带来了抑郁症之外的,家人不理解所带来的痛苦,但最终幸运的是,这个孩子最终痊愈了,现在,也去上学了。

为什么会出现,孩子明明生病了,家长却坚持让孩子去上学的情况,因为家长对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认知太少了,不光家长现在整个 社会 ,对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这方面的正确认知都太少了,他们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会患上心理疾病,认为孩子就是不想上学找的理由,还有些家长,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种心理问题的存在,干着急,耽误了孩子的治疗,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严重的影响孩子一生,甚至悲剧。

我也是初中就患上抑郁症了,当时,我就是睡不好觉,失眠,心里紧张,只想待在家里,不想去上学,一去学校,我坐在那里,就莫名紧张,恐惧,特别害怕老是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整天心怦怦跳,紧张起来还胃疼,我的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只当我是学习压力大,或者是厌学,强行送我去上学,有苦说不出,特别痛苦。

结果,到了后来,发展到了重度抑郁症,我当时也还是个孩子,那几年所受的苦,正常人是理解不了的,也因此我曾经一直怨恨我的父母。

所幸的是,我现在好了,完全痊愈了。

所以,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定要重视!不要以为只有身体上的病,才是病,心理问题,比身体上的疾病还要令人痛苦,何况患病对象还是孩子,只是正常人的思维不能理解罢了。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我们首先试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这件事情。

一是从家长和治疗患者的医生的角度来看,医生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尽快好起来,尽快回复正常,所以医生和家属之所以不建议孩子上学,可能是考虑到想要更好地保护这个孩子,也许孩子有一定的自杀倾向,又或者担心孩子上学会因为无法面对学业压力,无法面对同学,从而加重病情,毫无疑问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知道自己被诊断为抑郁症了,但是他仍然想上学,那么有可能学校和家庭相比较,他可能认为学校才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更舒服,更开心的场所,而家是他想逃避,感觉到压力更大的地方。

另外,也有可能他希望保持自己在同伴当中的印象,不想让大家知道他生病,总之,孩子可能有他自己的想法。

生病的是孩子,作为医生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他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权,也许他正是因为自己的独立自主权不得而造成的压抑。

何况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渴望融入同伴,是与父母频繁起冲突的时期,如果因为患病,反而剥夺了他自己觉得更快乐的同伴和学校,那对于孩子反而可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尊重孩子,在与他一起探讨如何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应该允许孩子去上学,同时积极寻求进一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同时,面对抑郁症的孩子,又是初中生,家长是需要做出一些积极的努力和调整的,要让家变成孩子愿意呆,觉得放松和舒服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充满压力、指责、紧张的场所。

建议家长在工作之余多陪伴孩子,多听听孩子怎么说,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孩子言语冲撞父母的时候,适当退让,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情绪就比较容易失控,但是不代表冲撞父母的都不是好孩子。父母要给孩子心灵松绑,还他一个自由的空间。

同时试着了解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友谊,如果家长可以做到放下自己作为家长的尊严,培养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让孩子在家里也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孩子就会渐渐走出抑郁的阴霾。

怎么办?我有时候真的搞不懂,我们的家长在坚持什么?人定胜天吗?可能你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孩子不会自杀成功,但心存死志的重度抑郁初中生,只要那百分之一的机会,就可能反败为胜,变成那百分之一百的自杀成功率。你,输得起吗?

首先要确定,抑郁症给人带来的都是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改变。一个初中学生患上重度抑郁症后……

曾经有人形容过“身患抑郁症就好像置身于深渊的中心位置,上无处攀爬、下无处支撑”,这个形容看似抽象,但确实就是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写照。

曾经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家长,甚至还是我的一位亲属的朋友,对于孩子多次口头的难以忍受和求救行为,家长觉得是小题大做,甚至在孩子的哀求下到了医院检查,被诊断重度抑郁还认为医生想骗自己的钱,经过我的亲属联系到了我,当我告诉她起码应该带孩子住院观察治疗一段,不然孩子很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时候,满口答应带孩子来住院治疗。然后,在我亲属那里得知,孩子还在上学,理由是家长认为初三的孩子学业比病重要……学业比孩子的命还重要吗?

抑郁症是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一味的坚持工作或学习只能加重抑郁症状,让患者的抑郁情绪和悲观绝望的情绪更加严重,最后很可能会出现无法挽回的结果。

如果真的对孩子好,一定要休学!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的诊断与治疗。学业什么时间都来得及,抑郁症,即使孩子不会自杀,延误治疗机会的抑郁症也会变得慢性迁延难愈的,原本可以彻底根治的疾病,变成了慢性致残性疾病,到时候悔不当初也为时已晚啊!

小小年纪忠上抑郁症,是有原因的,俗话说的好,心病还须心药医,这是种心理疾病,我们教过一个世在初三抑郁了,该女生初一初二成绩不错,初三时明显有压力,主要表现在数学成绩不太理想,初三在十二月份就不来上课了,对这个女生的遭遇,本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后来这女生在家里就象绝望了一样,每天脸也不洗,饭也不吃,窗帘也不拉,初三下学期也没来上课,后来女孩去学面点了,开朗许多,其家人并没又打又骂,家人的理解与宽容让女孩又恢复过来,这是我们最愿看到的结果,毕竟有的孩子成功的路是不一样的!只要他们快乐幸福,我们家长还有什么不乐益的呢?

如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再加训

斥,逼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那就太残忍了!

回答这个问题时笔者心是揪着的,也是揣测不安的,因为一不小心孩子可能就是万劫不复,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就搭进去了一辈子 。因为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侥幸已经走出,所以还是进来谈谈自己看法,说不定能帮到点忙。 那个孩子的重度抑郁症是怎么得出结论的?是医生吗?还是根据孩子自述几次自杀未遂得出的?笔者当年孩子严重时,也去看过此类医生。医生的问题主要有:“你是不是整夜整夜睡不着?”孩子点头。“你是不是有自杀的想法?”。孩子愣一会儿,说:嗯。然后医生拿起单子,刷刷刷,开几类常见的抗抑郁药。笔者反复考虑,后来又找了回心理咨询师,但作用不是太明显。 由于孩子有过一次自杀倾向,晚上就躺在他旁边,他不睡自己也不睡。他想出去走走,深夜也带他出去走走。想交流,一晚上也和他谈,而且尽量让他说。笔者倒不是不相信医生,但三五钟判一种精神类疾病笔者总觉得太武断。作为家长,孩子这么小被贴上这类标签,心得多痛。笔者是时时关注孩子的一切,抗抑郁药笔者没用,后来又找了个医生,主要是安神补脑的药物(这断断续续用了四年),加上把抗抑郁药换成了维生素B。还有就是 体育 锻炼,主要是长跑。

还有,不得不说到孩子上学的问题了。笔者孩子是一直上学的,没有间断过。最严重的时候,他提出不上学,那时自己怎么说来着:“ 你站不起来去学校,我可以找几张板子,捆在你腰里,请几个人,把你抬学校去。你可以不想念书,考试考零分,但我不允许你变成废人,挺尸在床上 。”说到这,还是要谢谢学校和老师,他们几年里一起努力为他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引导他成长,让他逐渐走出自卑,走出自己的心魔,这单单靠家长是很难做到的。再一次表示感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