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求职信,李白、杜甫都写过!最成功的还是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古代文人的求职信,其实就是干谒诗。古代男子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染,无一例外他们读书的目的都是要入仕的,至于为官之后为公还是为私且不说,但“书中自由黄金屋”的确是真理名言,不过古人是不会赤裸裸地说他们爱权利、喜黄金这些阿堵物的,面上总是要装饰一番的,一起看看古人的「求职信」(干谒诗)是怎么写的吧!

1

被李白盛赞为“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孟浩然,在李白心中可算是不慕名利的隐士高人了。但他一样汲汲于功名,那句特别有名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象何等壮大,气吞山河,是何等的大手笔。

但是如此波澜壮阔的一句诗,却是干谒之语,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是他写给丞相的干谒诗,其诗的尾联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其目的已经十分明显了,可见孟浩然对于想要做官的愿望是何等强烈。古人形容官场,常常用宦海这个词,但是一提起宦海这个词,立刻就会想到那是官吏们勾心斗角的场所。但是对于那些想进入“围城”的人来说,宦海却是有该死的迷人的一面,也难怪孟浩然能写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流传千古的诗篇了。

2

孟浩然中年发愤,汲汲功名利禄,但是失败了,于是只好“迷花不事君”。同样渴望入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主考官献上《近试上张籍水部唐》的朱庆馀无疑是成功的。

新婚卧室里,燃烧着的花烛一夜通明,新嫁娘也一夜未睡,她如此忐忑是为何?只因等待第二天要去堂前拜见公婆。拂晓时分,新娘子就穿戴起来,装扮好后还唯恐哪里不妥,于是轻声开口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好,可还合时兴?

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单纯就文本来看,诗人将一个新嫁娘的忐忑不安、等待被夫家接纳时的心情捕捉地是何等精准,描写的是如此惟妙惟肖!

但这确实就是一首干谒诗,这是朱庆馀在参加考试之前,写给主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诗。 朱庆馀能想到以新嫁娘的心情自比,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公婆的欢心,其实就是在问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可,初出茅庐、等待入仕的学子,与新嫁娘的等待见姑婆的心情是何等的神似,可见朱庆馀的灵心妙悟!果然张籍也是一位妙解音律的人,他读罢对朱庆馀大为赏识,于是回诗一首《酬朱庆馀》:

他说:你就像从清澈明净的鉴湖中走出来的越女,你有多美丽,难道自己还不知道吗?为何又担忧思量起来呢!你放心,尽管有那么多姑娘身上都穿着齐地出产的锦绣绫罗,但都不值得被看重,唯有你这位采菱女的一曲歌声才真正价值千金啊。

3

相比于朱庆馀一番小儿女心情的不自信心态,李白可就傲气多了,李白的人生宗旨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就是天子来请他做官,他都不一定愿意下榻呢!所以他求取功名富贵时的姿态就傲气多了! 请看他写的《上李邕》

在唐朝,李白是看上考科举的,他要走的是别人来请他出山的路子,可见其傲气。就算偶一作干谒诗,其傲气也不曾折损一丝一毫。在这首《上李邕》里,他将自己比喻成大鹏,一飞冲天,直上九万里云霄,就算偶尔停下来,也能使大海为之震荡。

4

以上都是比较有名的干谒诗,在唐朝科举考试尚未实行糊名制度的时代,文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写过干谒诗,像骆宾王写过《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王维写过《献始兴公》、高适写过《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岑参写过《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等。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写过的干谒诗更多,像《三大礼赋》、《敬赠郑谏议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上韦左相二十韵》等。不过这样为了入仕而四处求人的生活,对于我们的杜甫实在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他说「独耻事干谒」,还描述自己的干谒生活简直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宦海浮沉,不管那些成功跳进去的「弄潮儿」,还是「端居耻圣明」想入而终究不被接纳的边缘文人,看来都有过一番 汲汲于功名的努力与挣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