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小卒到纳粹首领:希特勒如何成为“希特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看,阿道夫·希特勒无疑是那种影响历史发展的人物。他改组并建立了纳粹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建立集中营,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以极端的民族主义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然而,这个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的政治狂热分子,本来并不是德国人,在一战中他也仅仅是个默默无闻的传令兵,是什么样的契机和条件让他走上了政治家的道具,并成为一呼百应的纳粹党首领,这一直是令学者和大众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美国记者兼作家彼得·罗斯·兰奇经过多方走访收集资料,写成了这部深度揭秘希特勒夺取政权的历史细节的《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为我们提供了希特勒在德国掌权之前的升迁轨迹,填补了官方正史的空白,对我们了解希特勒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这本《1924》,以对希特勒政治生涯有转折意义的1924年为主体内容,串联起希特勒在1923年发动的“啤酒馆暴动”的前因后果,揭示出这场暴动的失败对希特勒政治思想的明晰化与体系化的过程的重要作用,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希特勒罪恶史的前史。

这部《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有一个特点,相比于一般的传记作品,这本书的作者要处理的题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恶魔”的养成史资料,因此,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不仅要以肯定的逻辑思维追踪希特勒个人成长史,同时,又要以一个专家学者的视角,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及时对希特勒极端、狂热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给揭示性的戳穿和批驳。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学识与态度展露无遗,体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历史眼光与良知。

这部著作的正文分为十四章,依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又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到四章,讲述了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以前德国混乱的政治局面和一触即发的尖锐矛盾,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早年经历。这个连高中文凭都没有拿到的奥地利人,在一战时还仅仅是个徒步传令兵,然而在特殊的机缘下,希特勒发现了自己的演讲才能,凭借这种杰出的宣传鼓动能力,他成为了政治团体的一员,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极端思想和政治野心。

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八章,讲了“啤酒馆暴动”的发生、失败,以及对希特勒的审判。在这一部分,我们能更清晰具体地了解到德国当时的几股政治势力之间的激烈冲突,并且能够看到希特勒在于其他政治集团的博弈过程中的狡诈和阴狠。这次暴动也首次体现出了希特勒思想之狂热和激奋,已经预示了希特勒未来的政治生涯的走向。同时,希特勒令人咋舌的鼓动大众的手段也在他的自我辩护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包括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为我们展现了法庭审判后,希特勒在狱中度过的六个月生活。在经过了自我辩护的胜利以后,希特勒显然平静了下来,把这六个月当成了自己“大展宏图”的准备期。这一阶段对于希特勒的整个政治生涯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这期间,希特勒把自己通过驳杂阅读收集到的例证整理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计划的大框架中,美化打造自己的个人形象,最终创作出堪称纳粹“圣经”的自传性作品《我的奋斗》。这部书的创作不仅使得宣传纳粹思想拥有了有力工具,而且对希特勒个人来说,也使他的政治思想更为清晰化体系化,为他将来的政治活动准备好了行动指南。

最后两章为第四部分,第十三章是作者对希特勒出狱后的处境的一个简单交待,那是希特勒上台前的一段蛰伏期,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接着,作者跳过了二战,跳过了正史都会写到的部分,直接在第十四章交待了希特勒的自传作品《我的奋斗》的流传情况,以及纳粹政党要人的最后结局。

整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希特勒的崛起不全是历史的偶然,它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希特勒抓住了群众在国家政治方面有决定性作用这一个关键点,谙熟大众心理,懂得投其所好,善用“广告”效应,为自己的政治野心争取到了一大批忠诚的拥护者。这种反思,为我们今天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忠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