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行为的价值累加理论是什么?

不是大段的文字,是要一个定义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10
我们将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界定为在重新规定行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布鲁默将社会运动定义为"(一个)集群(集体)建立一种新的生活秩序" 布鲁默将社会运动定义为这样一种重新规定。不过,我们的概念也涉及恐惧和敌意爆发这类集群行为的初级形式。这样一种定义需要澄清"重新规定"和"社会行动"这类术语……
集群行为必须用两个更加明确的特征限定。如定义所指,集群行为是由不同的信念(环境评价、希望以及期待等等)指导的。不过,这类信念不同于揭示其他各种行为方式的信念。它涉及存在着诸如威胁、阴谋等超凡力量的信念,认为这些力量在普遍地起着作用。其中也涉及对超凡结果的评价,认为如果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社会行为,那么这种结果也就会随之而来。集群行为赖以产生的信念(我们称之为泛化信念)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集群行为的第三个明确特征和布鲁默对集群行为和由文化规定的行为作的对比非常相似。正如我们将研究的那样,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集群行为的制度化程度越高,越会丧失其明显的特征。这是"一种为了应会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的"的行为。
泛化信念的产生
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一下对泛化信念进行复杂分析的基本要旨,一般说来,本章分析的所有信念,相互之间在性质上都会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普遍具有重新组合社会行为的企图,而它们的主要区别则导源于每种企图要重建的特定成分不同。癔症和愿望满足的信念以不同的方式侧重于手段;敌意性信念侧重于动员;规范取向的信念侧重于规范;而价值取向的信念则侧重于价值。
如下所示。这一系列信念组成了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大的层级:
价值取向的信念 高
规范取向的信念
敌意性信念愿望满足的信念
癔症信念 低
这一层级结构源于行动的诸成分之间的普遍关系,也表明了其中任何一种信念要重建的成分。在这一层级结构中,任何一个信念包含了在该结构中处于其之下的那些信念的全部成分,这一新添的成分为该信念赋予了明显的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规范取向的运动主要原因在于规范,但它也包括了其下的那些信念,但却不涉及其上的规范价值的重建。这就是几种泛化信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已经剖析了本章的目的,即用理论术语去分析对应于各种集群行为的那些信念的结构。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在紧张的条件下,为什么会产生种而不是另一种信念?(b)每种信念一经产生,它们是怎样进入集群行为的确定程序的?
恐 慌
我们已经将恐慌的各种条件编入了价值累加的图式中,我们将最不确定的条件放在首位,然后按逐渐确定的程度排列这些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结构性助长,这指的是危险的程度,危险的传播,以及最终能找到的限制性出口,在由助长所确定的限度内,紧接着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结构性张力,或曰存在着某种人们尚不知道而又无法控制的危险。再下一个条件是焦虑的增长,它将由于某个重要事件(突发因素)的出现而转为歇斯底里性癔症。这会将威胁确定在某种特殊的破坏性动因上,由此,这种癔症性的发作会失去确定的方向。最后,在这种癔症信念的基础上,行动被动员起来,随后,通常在一个最高的领导人物("爆发原型")的影响下,产生了集群性的爆发。
强调这一系列条件的顺序是十分得要的。从不确定到确定,并不是一种暂时的顺序,而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一个单独的事件(如相互接近的人群)可能在建立助长条件(如,关于逃跑已被关闭的信念)、制造张力(如相互按近的人群中未知的压力),以及作为集群行为爆发的歇斯底里信念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一系列在分析中可以区别开来的必要条件暂时并入一个单独的事件中,除非这一事件被人们在结构性助长和张力的环境中加以解释,否则就不会出现恐惧。如果相互接近的人群意识到有危险但完全断了逃脱的出路,可能会出现其他各种反应--如听天由命、冷漠、渴望、逃脱等等,但是不会出现恐慌。哪么相互接近的人群认为情境即不危险又没有断掉逃脱之路,那么该事件可能会突然产生好奇或轻松感,也不会出现恐慌。除了产生恐慌的那些因素的分析性顺序以外,我们还探讨过怎样才能阻止、影响或控制恐慌。在探讨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由一系列平衡状态构成的恐慌模式。在价值累加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上,都有可能评估那些触发恐慌的力量和那些利于控制恐慌的力量的动作情况。在这些力量平衡时,更有可能去估计该过程究竟会促进恐慌反应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会使之半途中止、采取另一种方式,再或会使之返回那些必要条件在前的状态。如此说来,应该事件和状态根据产生任何既定恐慌的那些事件和状态,正是这些事件和状态根据各种普遍的助长、张力、信念、突发因素、动员以及控制情况,导致了集群行为的爆发。
狂 热
我们应该根据价值累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对比恐慌和暴涨(boom)之间的异同点。
(a)结构性助长。对恐慌和暴涨来说,许多助长性条件是相同的。它们都具随意调配,重新调配以及取消资源的能力。我们已经借机动性,流动性、随意性等概念讨论了这些条件。
(b)张力。暴涨和恐慌源于目前的便利分配的不确定性,而且此时对如何更好地重新分配这些便利也是不确定的。在恐慌中,威胁性情境是从无力控制威胁方面加以界定的;因此,适应含糊情境的问题是从资源的重新调配方面来考虑的。
(c)信念。恐慌有赖于否定性的判断(癔症),而暴涨则有赖于肯定性的判断(愿望满足)。愿望满足的信念有焦虑的成分而癔症信念则不包括肯定性的愿望满足成分。
(b)突然因素。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突发因素都起着同样的作用。突发因素突出了某一前提条件-比如,它"证实了某种威胁的存在 ,或提供了有可能获得大量酬赏的"证据"。它正是以此方式将一般的焦虑或希望转换成特定的歇斯底里或希望信念。
(e)动员。恐慌和暴涨都包括一个经初始条件的积累为基础的现实阶段,以及最初的暴发或尝试达到顶点的衍生阶段。恐慌和狂热间的经验性差异主要在领导人物;在恐慌中,"爆发原型"仅仅倾向于打破一种恐惧平衡,使群体一溃而散;而在狂热中(尤其那种经时长久的狂热),领导者则实际参与动员或直接操纵人们轻率地扑向酬赏之物。
(f)社会控制。从理论上说,各类适用于恐慌的控制形式也适用于暴涨。但从实际经验上说,又存在某些差别。除了冒险性的暴涨以外,"内在的"控制因素往往使狂热不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在恐慌中,情境被完全打乱了。以致控制(如果还有效的话)必须立即实施。这或许能够解释领导在恐慌控制中的突出作用。
敌意的爆发
我们尚未打算……去说明任何单独的骚乱或有关的爆发的情况。不过,我们已企图找出发生单独的爆发事件时必然存在的那些一般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已经将这条件按不断增加的确定性组成了一个系列--从结构性助长、张力、泛化信念、突发因素之一的另一个条件。所有这些决定因素构成了这样一种爆发的充足条件。
在任何特定的敌意性爆发中,包含各种决定因素的事件和情境的积累可能处于任何的秩序之中。但是,由于这些事件和情境具有作为决定因素的重要性。它们的出现必须有某些背景条件--即从逻辑上说得具有必要的前提条件。例如,在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之间发生的一个很小的种族争执,可能演化成一场种族冲突。但是,除非这一争执发生在某种结构性助长的氛围(如,一种人们将争执视为某种难以忍受的事态的象征的环境)中,否则,这场争执就会瞬息而过,不会演化成一场种族冲突的决定因素。
除了对敌意性爆发的促进因素的解释外,我们必须评价若干阻抑因素的影响。情境如何才能得到缓和?敌意性信念如何才能被消除?愤恨如何才能通过相互间的沟通来消除?当局如何阻止某些敌意性的行动?所有这些因素(促进因素的阻抑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对抗力量间的平衡模型。某些力量推动着敌意的爆发,而另一些力量则抵制着这些力量的影响。,在任何时候,依赖这些力量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估计某种潜在爆发的未来发展--不论其将消失,还是分化成其他类型的行为;也不论其将继续发展,抑或直接导致敌意性冲突。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1net.com/cinPsychology/XinLiBaiKe/detail.asp?ID=117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