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四职的李鸿章除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还有什么官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1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对中国近代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孰是孰非,很难定论。但有一个问题却十分有趣,每当大清到了关键时刻,出头的总是李鸿章,按说大清朝有9个总督,为何偏偏什么事都摊上他呢?

其实,李鸿章的这种尴尬主要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自1870年调任直隶总督开始,此后李鸿章身上就有四个身份,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大学士和海军衙门帮办。下面就来讲讲这四个不同的身份。

或许有人会说,这四个身份中直隶总督最有实权。实则不然,在当时,北洋大臣的含金量远比直隶总督要高。李鸿章一生遭受很多误解和唾骂,最大的根源就是担任了这个北洋大臣。

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揽洋务,主管外交,相当于外交部。可是这个部门并没有发挥外交部的功能,死要面子的朝廷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那些蛮夷之邦是没有资格和中央对话的,因此,这些与列强交涉的具体事务便落到了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的身上。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交重心由南向北转移,北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于是,外国人只要有什么事情便跑到天津找李鸿章交涉。总理衙门有什么事情,也都会事先征求李鸿章的意见。这样一来,李鸿章名为总理衙门的下属,实际上却成了真正意义的“外交部长”。

加上李鸿章本人对外交极有天赋,能从容周旋于各国,久而久之,他便以精于外交而知名于各国,所以经常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外出签约,替清政府背了一口又一口黑锅。

直隶总督乃天下疆臣之首,主管直隶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京津河北地区,担负着拱卫京畿的重任,在地方实力派中排名第一。可是李鸿章这个直隶总督权位更重,他当上总督后不到半年便兼任了北洋大臣。

通常情况下,直隶总督负责的是一省的陆防,可如今有了北洋大臣一职,连海防也要一肩挑了。因此,北洋水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建立起来的。同时期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按说也是这个套路,可是他比李鸿章幸运,终其一生也没摊上大事,大清国的那些糟心事全让李鸿章一人给干了。

再来看看第三个身份:海军衙门帮办。海军衙门帮办名义上有5个领导,一个大臣,两个帮办,两个会办。海军衙门大臣相当于海军部长,醇亲王奕譞是首任,帮办有两个,李鸿章排第二,相当于第二副部长,第一副部长是庆亲王奕劻,醇亲王死后,他做了第二任海军部长。会办也有两个,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就是其中之一。

海军衙门与总理衙门比较类似,在海军建设中并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真正主持海军建设的还是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这些地方实力派。所以海军衙门帮办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名誉称号。

相比之下,李鸿章的第四个身份大学士是一个更荣誉的荣誉称号。按清制,大学士分为殿阁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两种,前者正一品,后者从一品。一般情况下,大学士都是协办大学士升任的,李鸿章先是被授予协办大学士,后来又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大学士还有一个俗称为“中堂”,因此,人们常称呼李鸿章为李中堂。

别看大学士官居一品,可是自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军机大臣的握有实权,大学士不过是名誉头衔,看似光彩照人实际上虚无缥缈。

也就是说,李鸿章的前两个职务都是实职,后两个都是虚职。当时慈禧对他的这种安排也可谓是煞费苦心,让李鸿章在朝廷挂个名,满足他的虚荣心。而说到底李鸿章不过是地方大员,他手里只有办事权,没有决策权。因此,每当李鸿章签下卖国条约时,他都是依照慈禧的旨意行事,替朝廷背背黑锅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