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什么保险最好最划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1-25
咨˳询˳加˳V˳:rrp224
.;
.;
.;
.;
.;
.;
.;
这一时期,德国殖民者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其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殖民特色。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已经形成的自然村落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外迁;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而这种规定,按照的德国殖民者的说法,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和欧洲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聚居可能造成许多生活方面的不便。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本来就是宗族歧视的借口。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规划建设标准的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欧洲人区的道路名称都冠以德国显赫人物的名字,例如: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地名命名,例如: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这一切完全暴露了殖民主义的规划本质。
2.以欧洲人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欧洲人所在的青岛区包括:西起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北至后楼威街(今德县路)一线,沿小北山岭经挂旗山(今信号山)至凤台岭(今青岛山),再由此沿各岭至汇泉东侧山岭至海边[2]( p13)。这一区域无论公共设施的配置、道路的密度、建筑的密度、地下排水网还是绿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规划。此后多次对于规划的调整和修改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欧人区上。
3.注重立法和法规。德国殖民者根据城市规划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若干严格具体的立法和法规。如:青岛区内屋之高度以18米为限,楼则限于三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土地面积6/10以下;邻舍中间距离至少3米,有窗之方面至少距离4米。房屋之配置为防冬季之北风,楼梯及附属房屋横置于北方,而寝室横置于东南方;又以东南方夏季多东南风,横置露台以承之;对于强风及湿气亦有适当的防备。又为其有飓风骤雨,故建屋务以坚固为要。胶抚所定之建筑规则,颇重于卫生,交通坚固,防火诸要点,而于外观装饰不甚注重。大鲍岛区建筑面积须占土地面积3/4以下等等。同时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应具有欧洲文化特点。[3]( p16-63)
4.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内始终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港口与铁路建设在建城伊始就一直得到德人的重视,是德国政府建设投资的重点。1898年最早预算投入的500万马克,和随之追加的350万马克全部用在港口一期建设方面。工程自1899年开始至1908年基本完工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考虑到设备与香港上海竞争逐条计划”, [3]( p16-63)大港的配套设施大多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6000吨的浮船坞和150吨的起重机,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流的港口设施。
5.具有一定的保护生态的思想。从规划的选址上看,为了尽量利用适宜建设用地,除军事区外,城市基本设置在信号山以西地形较为平坦地带。规划中将青岛湾沿岸的临海道路进一步贴近海岸,并为此修筑了一道东起青岛村西至栈桥的挡浪坝作为防护海浪侵袭的屏障。同时,利用这条沿岸的海滨道路,将青岛湾美丽蜿蜒的自然海岸线全部敞开,使之成为公共游览的线路。这么做虽然增加了拦海建坝的费用,但结合海岸线修建的滨海道路,使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更加和谐,体现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和城市风貌。而且,按照地势和原有建筑物规划建设的不规则的道路网,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面。
6.规划体现了德国民族性的普遍特点:“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4](p52)。
这种思想形成与德国的近代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导致信奉天主教的皇帝和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开始分裂,此后的德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落后于英法,国家更迟至1871年才统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德国人曾经因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而形成的自大,转变为处处不如人的自卑。为了重新找回国家的、民族的自我,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成为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经过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很快将民族自卑转化为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和建功立业的张扬。德国政府并不否认他们占领的胶州湾地区是荒漠贫瘠的土地,同样了解要把胶州湾建设得像香港或上海那样繁荣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因为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使“德国终于在资本主义的筵席里得到了满意的一席,德国三十余年的梦想和野心终于得到充分的满足。军事扩张所需要的军港,经济侵略所需要的商港和铁路,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腹地,以及其他诸种特权,现在都已经如愿以偿” [5](p157)。
作为民族特性的“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反映到具体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中,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设计,则为青岛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在1900年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青岛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区势力愈加增强,人口随之增多。城市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对外界的辐射也显示出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各国商人纷纷云集,各国的外交机构也开始插足期间。在1906年至1908年间,美国、英国和俄国相继在青岛设立了领事馆。并随之在欧洲人区建设了各种风格的领事馆建筑,青岛越来越具有各国不同的情调。此时的青岛已不再是一个渔村,而是成为一座拥有港口、铁路、有序的街道和各具风格的建筑物组合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城市。港口和铁路延伸了城市的对外联系空间,在增强辐射能力的同时也增大了这座城市的外围腹地。城市格局和功能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德国占领后期(1910年-1914年)
城市迅速膨胀并已越过规划区域向西发展。德国殖民者自诩已经拥有了这片土地的租借权,开始重新对青岛进行定位,青岛从最初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转变为以商业和经济并举,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协调并存、共同开发的商埠贸易城市。在此基础上,德国殖民者制定的1910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体现出如下的规划思想:
1.对港口和铁路的过分依赖。城市沿港口与铁路呈带形北扩,并与台东镇连片。在港口北部的海泊河海口附近填海造地,扩大港口用地。城市核心区调整至带形结构中部的贮水西坡,一定程度上克服城市核心区偏南的弊端。但由于没有规划与带形结构应的交通系统,致使铁路贯穿整个城区,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
2.依然注重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大港码头的东南方向所规划的住宅区,与台东镇遥相呼应,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这一时期,德国殖民者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其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殖民特色。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已经形成的自然村落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外迁;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而这种规定,按照的德国殖民者的说法,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和欧洲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聚居可能造成许多生活方面的不便。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本来就是宗族歧视的借口。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规划建设标准的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欧洲人区的道路名称都冠以德国显赫人物的名字,例如: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地名命名,例如: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这一切完全暴露了殖民主义的规划本质。
2.以欧洲人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欧洲人所在的青岛区包括:西起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北至后楼威街(今德县路)一线,沿小北山岭经挂旗山(今信号山)至凤台岭(今青岛山),再由此沿各岭至汇泉东侧山岭至海边[2]( p13)。这一区域无论公共设施的配置、道路的密度、建筑的密度、地下排水网还是绿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规划。此后多次对于规划的调整和修改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欧人区上。
3.注重立法和法规。德国殖民者根据城市规划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若干严格具体的立法和法规。如:青岛区内屋之高度以18米为限,楼则限于三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土地面积6/10以下;邻舍中间距离至少3米,有窗之方面至少距离4米。房屋之配置为防冬季之北风,楼梯及附属房屋横置于北方,而寝室横置于东南方;又以东南方夏季多东南风,横置露台以承之;对于强风及湿气亦有适当的防备。又为其有飓风骤雨,故建屋务以坚固为要。胶抚所定之建筑规则,颇重于卫生,交通坚固,防火诸要点,而于外观装饰不甚注重。大鲍岛区建筑面积须占土地面积3/4以下等等。同时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应具有欧洲文化特点。[3]( p16-63)
4.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内始终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港口与铁路建设在建城伊始就一直得到德人的重视,是德国政府建设投资的重点。1898年最早预算投入的500万马克,和随之追加的350万马克全部用在港口一期建设方面。工程自1899年开始至1908年基本完工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考虑到设备与香港上海竞争逐条计划”, [3]( p16-63)大港的配套设施大多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6000吨的浮船坞和150吨的起重机,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流的港口设施。
5.具有一定的保护生态的思想。从规划的选址上看,为了尽量利用适宜建设用地,除军事区外,城市基本设置在信号山以西地形较为平坦地带。规划中将青岛湾沿岸的临海道路进一步贴近海岸,并为此修筑了一道东起青岛村西至栈桥的挡浪坝作为防护海浪侵袭的屏障。同时,利用这条沿岸的海滨道路,将青岛湾美丽蜿蜒的自然海岸线全部敞开,使之成为公共游览的线路。这么做虽然增加了拦海建坝的费用,但结合海岸线修建的滨海道路,使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更加和谐,体现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和城市风貌。而且,按照地势和原有建筑物规划建设的不规则的道路网,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面。
6.规划体现了德国民族性的普遍特点:“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4](p52)。
这种思想形成与德国的近代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导致信奉天主教的皇帝和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开始分裂,此后的德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落后于英法,国家更迟至1871年才统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德国人曾经因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而形成的自大,转变为处处不如人的自卑。为了重新找回国家的、民族的自我,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成为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经过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很快将民族自卑转化为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和建功立业的张扬。德国政府并不否认他们占领的胶州湾地区是荒漠贫瘠的土地,同样了解要把胶州湾建设得像香港或上海那样繁荣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因为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使“德国终于在资本主义的筵席里得到了满意的一席,德国三十余年的梦想和野心终于得到充分的满足。军事扩张所需要的军港,经济侵略所需要的商港和铁路,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腹地,以及其他诸种特权,现在都已经如愿以偿” [5](p157)。
作为民族特性的“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反映到具体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中,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设计,则为青岛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在1900年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青岛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区势力愈加增强,人口随之增多。城市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对外界的辐射也显示出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各国商人纷纷云集,各国的外交机构也开始插足期间。在1906年至1908年间,美国、英国和俄国相继在青岛设立了领事馆。并随之在欧洲人区建设了各种风格的领事馆建筑,青岛越来越具有各国不同的情调。此时的青岛已不再是一个渔村,而是成为一座拥有港口、铁路、有序的街道和各具风格的建筑物组合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城市。港口和铁路延伸了城市的对外联系空间,在增强辐射能力的同时也增大了这座城市的外围腹地。城市格局和功能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德国占领后期(1910年-1914年)
城市迅速膨胀并已越过规划区域向西发展。德国殖民者自诩已经拥有了这片土地的租借权,开始重新对青岛进行定位,青岛从最初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转变为以商业和经济并举,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协调并存、共同开发的商埠贸易城市。在此基础上,德国殖民者制定的1910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体现出如下的规划思想:
1.对港口和铁路的过分依赖。城市沿港口与铁路呈带形北扩,并与台东镇连片。在港口北部的海泊河海口附近填海造地,扩大港口用地。城市核心区调整至带形结构中部的贮水西坡,一定程度上克服城市核心区偏南的弊端。但由于没有规划与带形结构应的交通系统,致使铁路贯穿整个城区,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
2.依然注重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大港码头的东南方向所规划的住宅区,与台东镇遥相呼应,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这一时期,德国殖民者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其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殖民特色。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已经形成的自然村落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外迁;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而这种规定,按照的德国殖民者的说法,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和欧洲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聚居可能造成许多生活方面的不便。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本来就是宗族歧视的借口。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规划建设标准的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欧洲人区的道路名称都冠以德国显赫人物的名字,例如: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地名命名,例如: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这一切完全暴露了殖民主义的规划本质。
2.以欧洲人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欧洲人所在的青岛区包括:西起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北至后楼威街(今德县路)一线,沿小北山岭经挂旗山(今信号山)至凤台岭(今青岛山),再由此沿各岭至汇泉东侧山岭至海边[2]( p13)。这一区域无论公共设施的配置、道路的密度、建筑的密度、地下排水网还是绿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规划。此后多次对于规划的调整和修改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欧人区上。
3.注重立法和法规。德国殖民者根据城市规划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若干严格具体的立法和法规。如:青岛区内屋之高度以18米为限,楼则限于三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土地面积6/10以下;邻舍中间距离至少3米,有窗之方面至少距离4米。房屋之配置为防冬季之北风,楼梯及附属房屋横置于北方,而寝室横置于东南方;又以东南方夏季多东南风,横置露台以承之;对于强风及湿气亦有适当的防备。又为其有飓风骤雨,故建屋务以坚固为要。胶抚所定之建筑规则,颇重于卫生,交通坚固,防火诸要点,而于外观装饰不甚注重。大鲍岛区建筑面积须占土地面积3/4以下等等。同时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应具有欧洲文化特点。[3]( p16-63)
4.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内始终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港口与铁路建设在建城伊始就一直得到德人的重视,是德国政府建设投资的重点。1898年最早预算投入的500万马克,和随之追加的350万马克全部用在港口一期建设方面。工程自1899年开始至1908年基本完工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考虑到设备与香港上海竞争逐条计划”, [3]( p16-63)大港的配套设施大多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6000吨的浮船坞和150吨的起重机,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流的港口设施。
5.具有一定的保护生态的思想。从规划的选址上看,为了尽量利用适宜建设用地,除军事区外,城市基本设置在信号山以西地形较为平坦地带。规划中将青岛湾沿岸的临海道路进一步贴近海岸,并为此修筑了一道东起青岛村西至栈桥的挡浪坝作为防护海浪侵袭的屏障。同时,利用这条沿岸的海滨道路,将青岛湾美丽蜿蜒的自然海岸线全部敞开,使之成为公共游览的线路。这么做虽然增加了拦海建坝的费用,但结合海岸线修建的滨海道路,使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更加和谐,体现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和城市风貌。而且,按照地势和原有建筑物规划建设的不规则的道路网,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面。
6.规划体现了德国民族性的普遍特点:“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4](p52)。
这种思想形成与德国的近代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导致信奉天主教的皇帝和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开始分裂,此后的德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落后于英法,国家更迟至1871年才统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德国人曾经因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而形成的自大,转变为处处不如人的自卑。为了重新找回国家的、民族的自我,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成为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经过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很快将民族自卑转化为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和建功立业的张扬。德国政府并不否认他们占领的胶州湾地区是荒漠贫瘠的土地,同样了解要把胶州湾建设得像香港或上海那样繁荣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因为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使“德国终于在资本主义的筵席里得到了满意的一席,德国三十余年的梦想和野心终于得到充分的满足。军事扩张所需要的军港,经济侵略所需要的商港和铁路,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腹地,以及其他诸种特权,现在都已经如愿以偿” [5](p157)。
作为民族特性的“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反映到具体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中,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设计,则为青岛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在1900年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青岛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区势力愈加增强,人口随之增多。城市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对外界的辐射也显示出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各国商人纷纷云集,各国的外交机构也开始插足期间。在1906年至1908年间,美国、英国和俄国相继在青岛设立了领事馆。并随之在欧洲人区建设了各种风格的领事馆建筑,青岛越来越具有各国不同的情调。此时的青岛已不再是一个渔村,而是成为一座拥有港口、铁路、有序的街道和各具风格的建筑物组合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城市。港口和铁路延伸了城市的对外联系空间,在增强辐射能力的同时也增大了这座城市的外围腹地。城市格局和功能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德国占领后期(1910年-1914年)
城市迅速膨胀并已越过规划区域向西发展。德国殖民者自诩已经拥有了这片土地的租借权,开始重新对青岛进行定位,青岛从最初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转变为以商业和经济并举,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协调并存、共同开发的商埠贸易城市。在此基础上,德国殖民者制定的1910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体现出如下的规划思想:
1.对港口和铁路的过分依赖。城市沿港口与铁路呈带形北扩,并与台东镇连片。在港口北部的海泊河海口附近填海造地,扩大港口用地。城市核心区调整至带形结构中部的贮水西坡,一定程度上克服城市核心区偏南的弊端。但由于没有规划与带形结构应的交通系统,致使铁路贯穿整个城区,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
2.依然注重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大港码头的东南方向所规划的住宅区,与台东镇遥相呼应,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