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和尼采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尼采简介,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

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义词。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当然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分重视他的思想对于欣赏他的作品来讲却是一种遗憾。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说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日耳曼血统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征求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电影艺术受到瓦格纳的启发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

代表作品一览:

【乐剧】

仙女(DieFeen1833-34,première1888)

禁恋(DasLiebesverbotoderDieNovizevonPalermo1834-36,première1836)

黎恩济(Rienzi,derLetztederTribunen1837-40,première1842)

漂泊的荷兰人(DerFliegendeHolländer,1843)

汤豪舍(Tannhāe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und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MeistersingerVonNü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RingdesNibelungen,1876)

莱茵的黄金(Das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Walküre,1856)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诸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尼采简介,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重新配器

【管弦乐】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歌曲】

5首伟森东克的歌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采年表】

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小村庄洛肯(Roecken),他父亲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师。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出生

1849年,尼采父亲病故。

1850年,搬家到萨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

1868年,初识瓦格纳,瓦格纳是尼采的年轻时代的好友。

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尚未正式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0年,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因伤退役。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去意大利旅行。经人介绍与罗•莎乐美相识。五月,完成《快乐的科学》并出版。同月,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

1883年,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部。7月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病中的尼采于魏玛家中1897年,母亲病逝,被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接到文化名城魏玛居住。

1900年,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葬于故乡洛肯(Roecken)教堂。

【影响】

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以及鲁迅。

【主要作品】

1872: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ödie)

1876:不合时宜的考察(UnzeitgemässeBetrachtungen)

1878-1880: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

1881:朝霞(DieMorgenröte)

1882:快乐的科学(DiefröhlicheWissenschaft)

1883-188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sprachZarathustra)

1886:善恶的彼岸(JenseitsvonGutundBöse)

1887:论道德谱系(ZurGenealogiederMoral)

1887:偶像的黄昏(Götzendämmerung)

1888:瓦格纳事件(DerFallWagner)

1895:反对基督(DerAntichrist)

1895:尼采反对瓦格纳(NietzschecontraWagner)

1908:瞧,这个人(EcceHomo)

1911:权力意志(DerWillezurMacht)

当两个人由于志趣相投结合成一种亲密的友伴时,总会发生一些磨擦,小小的不快.两者对此的不同心理反应,向我们暗示了一强一弱的关系.我姑且称一方为强者,一方为弱者(与是否是生活的强.弱者无关;强与弱和才能大小也无关).表现是强者处于中心地位;控制地位.强者吸引弱者.弱者奉献自己的感情,并感到明显的受抑制;强者不知不沉违背弱者的意愿时较泰然,很少有负疚,弱者违背强者时会有强烈的不安宁感(常故意,因为感到受压抑),强者会经常不知不沉地伤害弱者,弱者有时也明白他是不知不觉的,他是没有过错的.一对友伴的关系也如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兴衰,衰亡时似乎总是弱者弃强者而去,这也可理解,弱的一方受抑制时间太长了.(一个稍有感觉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与别人关系中的强.弱地位)。

毫无疑问,尼采与瓦格纳的友谊关系中,尼采是弱的一方,瓦格纳是强的一方.何以见得?当瓦格纳淘淘不绝于拜罗伊特事务时,尼采无从插入关于已完成的作品的言谈,尼采闷闷不乐(尼采也是一个自大狂.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至于拒绝了瓦格纳的后一次邀请,拒绝邀请后产生强烈的不安宁感,又谐同其妹补访了瓦格纳夫妇。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个是伟大的艺术哲学家,一个想在艺术的废墟上重建艺术的伟大的戏剧音乐家,而他们的矛盾.磨擦并不伟大,而是琐琐碎碎.断断续续的,完全是两个敏感而又神经质的人常可遇到的.象这样两个心高气傲的人平时是不会争吵.互相指责甚至是不屑于解释误会的(由于语言.经历的关系人与人总要发生误会无法避免),然而矛盾的积聚必有爆发的一天.那一天尼采带着勃拉姆斯的钢琴谱弹奏其作品给瓦格纳听(勃是瓦的死对头),即是长久压抑后爆发的表现,怎会不让粗暴的瓦格纳,对所有朋友都粗暴唯独尼采除外的瓦络纳,这位高居浪漫乐派顶峰的大师产生雷霆万钧的怒吼呢?如此,又怎会不使自命为超人(虽然他没有明说自己是超人,却是以超人自居的)的尼采而感到长久而又强烈的伤害呢?最终尼采弃瓦格纳而去,他后来远离尘俗,独居一室,终于成为天下第一独夫。这孤独恰与瓦格纳的群朋围拥形成对比,尼采有灵必同意我的看法,他是以此自傲的.弱者尼采一旦反抗,表现得越来越激愤,用最尖刻的言词攻击他曾爱过的人,何尝不是心中极爱的表现?而粗暴的瓦格纳对于尼采的态度是克制的.可怜的尼采心中一直牵挂着,而又固执地不肯和好,可怕的.脆弱的自尊啊!在他即将发疯时,写了一首诗《阿里阿德涅的悲叹》,发疯时不自觉地寄给瓦格纳之妻--柯西玛.瓦格纳,说明他一直不忘于瓦格纳,我仍记得这几句:

"不!

回来!

带着你的一切痛苦!

......

我的全部泪水向你流成河

我心中最后的火焰

向你发出光和热.

哦,回来

我陌生的上帝!我的悲痛!

我最后的幸福!"

尽管分析了这么多,可我实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两个人之间会形成一强一弱的关系.一种和谐?一种事物状态?一种自然?

也许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