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点(1)(201876)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最近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如书中所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现摘录部分观点,附上个人思考,以强化认知。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里说,语文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说,语文有传递思想情感与进行思想启蒙和教育的特点,而工具性是说,语文具有帮助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作用。一直以来的观点是,重视工具性,忽略人文性,会让语文变得没有情感,而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语文学科又成了思想政治学科,所以在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方面,一直是语文老师坚持的目标和方向。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仅仅定义了工具,并且强调,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什么没有强调人文性呢?我需要在后面的阅读中去寻找依据,我大胆做了一下猜测,是不是在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表达的过程当中,会很自然渗透人物的情感传递人物的思想,而不加特殊说明呢?存疑。

叶圣陶先生还说,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他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说的多么形象!与当下大多数人说的一样,“得语文者得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似乎学习语文就为了得高分,为了高考,语文本身对于一个人素养的积淀、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影响都不重要。如此功利化的宣传导向,学生是不是真正喜欢语文?恐怕又该陷入技巧的训练模式了吧?如若这般,就正应了叶先生所说的:“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瞄准的是中考、高考,那么,他学习的就是应付考试的技巧,而并非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作为一个人,他对生活的感知、理解、体验和表达,是基于自身对社会认知的需要。无论各种教育,最终的指向都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语文更应担当如此重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