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断舍离吗? /「舍不得丢」的 三种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三种「舍不得丢」的人

八年来我开设了断舍离讲座,遇见了许多无法丢东西的人,在这之中,我了解到会堆积废物的人分别有三种类型。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人全都符合这三种类型,会有重叠的状况,不过或许可以帮助大家客观地看出自己比较倾向哪一种。

逃避现实型

因为忙碌而没时间在家里,没办法好好整理。然而很多人是由于对家庭不满等等因素,不想待在家里才把自己弄得很忙。另外,由于家里凌乱的缘故,又更不想待在家里导致恶性循环。

执著过去型

留着已经不用的过去遗留物。赌上性命保管相簿或是奖杯之类的物品,多半隐含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沉醉。就不愿意面对现实这层意义来说,有时候也和上述逃避现实的行为常一起出现。

担忧未来型

宁可投资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安。特征是过度囤积面纸等日用品,这样的人会把焦点放在物品上,以及缺乏时的不安情绪,三种类型当中人数最多。

反正我又不在家!也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若是被问到「整理家里的前提是否有什么必要条件」时,大家会怎么回答呢?确保时间足够、作好心理准备……条件可以有很多,但是最必要的条件则是──「要待在家里」。

逃避现实型就是指最必要条件的缺乏──居家时间很少。有些社交生活丰富的家庭主妇有忙不完的志工活动、聚餐、社团……有些男性则经常在工作结束之后去小酌,晚上回家都是深夜时分,周末也常常外出。他们自己没有察觉,不过其实有很多人并非因为忙碌才不在家,而是因为不想待在家里才变得忙碌。也就是说,这一连串的行为背后有一个让人不想待在家里的理由,而且人们也不愿意正视这个问题。

数量庞大的物品和回忆──执著过去型

协助执著过去型的人整理,是非常累人的,很难顺利进行。由于带着回忆的残留物品数量庞大,当事人会看着物品而沉浸在当年的往事,分享大量的故事不可自拔,没完没了。当然,珍惜过去的回忆和种种物品并没有错,我也留着儿子孩提时代的相簿和带有回忆的物品,然而,执著过去型的人所保管物品的数量却非同小可,同时也给人一种活在过去,而非活在当下的印象。

没有就会害怕──担忧未来型

这类型的人会妄想在某一天可能物到用时方恨少,担心着不一定会降临的未来。为了消除不安,这类型的人会买很多东西,例如大量购买卫生纸的人,可能是无法忘记过去能源危机的冲击。但是,和能源危机相同的状况再度造访的可能性有多少呢?这样的未来又会发生在什么时候?担忧未来型会自顾自地在脑海中制造一种假象:那样的未来总有一天会降临,自己会陷入买不到的窘境。

反过来说,这样的人是利用确保物资的方式,确保自己的未来。另外还有一种倾向,不只厕所卫生纸,每当面纸和保鲜膜等等的日用品特卖就会购买,都是「平常要用的东西,突然没了会很伤脑筋」、「既然这么便宜,不趁现在买下来,说不定就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这种类似强迫症的思考模式所导致。就这样,橱柜经常成了各种囤货的长眠之处。

每个人对「现在」的看法不同

和舍不得丢东西的人相处时,我发觉「现在」这个时间的感觉会因人而异。

就举我那位保留药物十五年的母亲当例子好了。我的母亲或许很难拥有断舍离这种观念,因为就连十年前的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就像才刚发生没多久似的。就算我指著已经摆了一阵子没用的物品,问她:「妈妈,这个东西现在还在用吗?你还要吗?还是不要了?」她也会说:「我还在用。」

我半开玩笑地说:「就算你留着也没办法带到极乐世界去喔!」然而我的母亲甚至会回答我:「不会,我在极乐世界还要用。」后来,在多次询问沟通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对母亲而言,二十年前还是属于「现在」。既然这样,我也争不过她,只好接受我们之间的认知不同。

相对地,小孩子似乎更懂得「活在当下」。他们的生理正在成长,由于自己经常改变,对于环境的变迁感受也更加敏锐。虽然对于「现在」的认知,当事人的年龄确实有相当的影响,但还是因人而异,也会因环境而有所不同。说到底,究竟多长的时间才算是「现在」?这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然而一定会有最适合自己的「现在」。要是能在实行断舍离之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现在」就太好了。

丢不掉=不想丢掉

参加讲座的人经常会说:「我是没办法丢掉东西的人。」这其实是自我设限的说法,这句话隐含着一种将自己定型,然后自我放弃的情绪。再仔细探究,我便认为他们不是「丢不掉」,而是「不想丢掉」,用断舍离的「断」来形容或许就能理解。有很多人会说:「我没办法拒绝,所以不管什么东西都会收下。要是有人拜托我事情,我也无法开口说不要。」可是从反面看来,也有可能是「要是换成我,我也不想被拒绝,不想受伤」。

其实这也反射了自己的内在,「丢不掉」这句话的背后,隐含了转移到物品上的情感,当事者自己驱动了「不想被丢掉」=「不想丢掉」的机制。所以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哪一类人的问题,而是当事人自己本身的问题。探讨如何丢东西时的用字遣词,就可以看见人们内心深层的一面。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不再需要、不再适合,但是却保留起来的东西呢?举例来说,泡沫经济时代(约二十多年前)买的西装,现在穿了也开心不起来。尽管「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却还是留在家里,就是执著,那是一种觉得可惜的心态。明明 *** ,但就是不想丢掉,可是不愿意丢掉也很痛苦,于是便选择忘记它,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直搁在那里。尽管经过了「忘记」的过程,物品从原本的「保管」状态变成「放著不管」,东西还留在家里,只是物品的本质早已形同垃圾。

如果说没有整理的房间就像「便秘」

姑且不论有没有执著或是其他心理因素。稍微打开衣柜,那些怎么看都像是垃圾,却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留在家里的物品就够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了。物品囤积的理由有以下几点:整理起来太费工夫、觉得很麻烦、东西太大太重好难整理等等。如果是小东西,例如一支钢珠笔,拿起来想丢掉时,看到这部分是塑胶,那部分是金属……就莫名地觉得很难丢了。

结果,「得好好分类才行」的良心使然,明明知道已经不能写了,还是照样放回笔筒里。与其手续繁杂的垃圾分类,还不如放著不管轻松,而且一支笔也不占空间。大型垃圾丢弃的时间、地点也有限制,必须遵守和一般垃圾不同的规矩。这种麻烦事、烦人的物品,任谁都避之唯恐不及。这么一来,废物和垃圾被留了下来,家里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如果说我们的房间就像肠子,屋内的物品因为某些理由导致无法丢弃而堆积,另外还会其他物品不断地进入房子里不出去,好像吃个不停却无法排泄,于是变成便秘。这样会舒服吗?应该很难受吧。

但是,这种状态一旦持续,当事人就会慢慢麻痹,甚至一星期不排泄也觉得无所谓。对于不舒服的状态不以为意,表示身体的探测器已经短路故障。换言之,逐渐习惯房间里的物品慢慢堆积,就很类似便秘的症状,以及后续的感觉麻痹。

而且,便秘会不断地释放坏菌和毒素,肠子再度吸收之后重新回到全身,引起恶性循环。待在房间里,不就像是二十四小时呼吸废物和垃圾这种坏菌释放出来的废气吗?也就是说,倘若处处堆满废物,家里就会产生影响心灵的废气,让您陷入中毒状态。因此,对房屋来说,便秘也绝对是不好的。

便秘也有程度之分,依严重状况,服用泻药的强度和药量也会不同。断舍离讲座和这本书就好像对付杂乱房间的泻药,有人只听一次,或是大略看过之后,就立刻付诸行动;也有人会慢慢地看好几次、听好几次。过去,如果遇到在体力或年龄上无法独自整理的人,我就会去帮忙处理,所以我的工作可以说是「浣肠师」!

其实,只需稍微借助外力,整个断舍离过程其实可以靠自己完成的。便秘也一样,吃泻药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要是不改变平常的生活习惯,就无法痊愈。

本文授权自平安文化/山下英子《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著,改变30万人的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术!》

《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著,改变30万人的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术!》

作者:山下英子
出版社:平安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