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明礼的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问题一:明礼 什么意思? 懂得明白礼仪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叮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

问题二:厚德砺志,笃学明礼这个校训是什么意思 要有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要扎实学习,努力向上。
厚德是: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见于《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笃学是:专心好学.笃乃深厚的意思。
合起来,厚德笃学的意思就是心胸宽广、有美好德行,而又专注好学,孜孜不倦.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或: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

问题三:厚德明礼知荣辱 端行修身树新风什么意思 厚德明礼知荣辱 端行修身树新风就是文明自律规范.
像八荣八耻一样。
-
-
-
请采纳~

问题四:守信明礼厚德报国谁写的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
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诚信就像是五行之中的土一样,默默无闻,没有(浮华的)地位,没有(显赫的)威名,然而五行之中的水、金、木(等元素)没有不依赖土而存在的。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一个人不讲信用,在社会上是不能立足的;一个人不讲诚信,也是走不远的。

问题五:以《明礼厚德》为主题四百字演讲稿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明礼诚信作为道德规范之一,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所谓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
一个诚信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人,一个诚信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敢于负责的社会,一个诚信的 *** ,当然是把责任放在第一位的 ***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不断地转型,社会思潮异彩纷呈,各种道德信仰和价值正通过信息社会相互激荡,强烈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尚。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传统道德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心里,也正在以普世的名义向外域传播。诚信作为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法律原则的帝王条款,他的直接指向是道德规范的顶端,即责任和责任意识。所以,诚信与责任是道德体系中起点与终点、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诚信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是立人之本意识
人无诚信则无以立足,行事则无所通达。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道德。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徒斥之为“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人们常说“诚则灵”,“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说明诚信道德是做人处世的基本要求,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是行事通达的重要凭证。
(二)诚信是齐家之要意识

问题六:请问“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这十六字道德规范最早出自哪份正式官方文件? 20分 是道德讲堂吧!应该!

问题七:笃学明理是什么意思 笃学”的“笃”是笃实、笃厚的意思,“笃学”出自勤学《论语 泰伯》,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明理就是: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出自】:《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辩之,驾行之。

问题八:急求高手斧正农村牌楼对联。上联:江园碧畦笑金穗崇化尚义云集千秋贤隽,下联:泗水福地彰厚德明礼守信敷 上联:江园碧畦 笑金穗 崇化尚义 云集千秋贤隽,
下联:泗水福地 彰厚德 明礼守信 敷佑万世风流。
“江园碧畦”与“泗水福地”平仄不合。“碧”与“福”词性不对。
“金”与“厚”词性不对。
“崇化尚义”与“明礼守信”平仄不合。“化”与“礼”词性不对。
不必苛求工整。对得还不错。

问题九:明礼知法崇德向善征文600字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了社会人文的发展;崇德向善的品德,增进了人类与自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
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在上下5000年的漫漫求索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的人生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
记得中国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位远行寻佛的苦行僧,在一个漆黑的街道上遇到一位挑着灯笼行走的
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
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是令人可笑?于是僧人问:“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盲人却说:“不,我是为我自已。”僧人愣了,盲者缓缓说到:“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他人碰撞?”僧人说:“是的,
我刚才还被两个人碰了一下。”盲人深沉地说:“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僧人顿有所悟:“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佛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佛却会看到我的。”盲人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黑暗中往往会碰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如果人人都能给别人一盏灯,那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相撞的人吗?先考虑到别人,先给别人温暖,再要求别人的回报。假如我们像这个盲人,做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那么爱与方便才能光临门下,心灵也会得到照耀,真情才能驻心,光明与温暖方能人间共享,是啊,爱自己就是爱别人。正是我们健全的人,会在黑夜里迷失前进的方向,点一盏生命之灯,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安。我们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让自己的前路一直有着明亮的灯光,这一盏灯源自于我们,可后面千千万万的灯却是源自于那些被我们所温暖的人。

问题十:以自律自强自爱为主题的诗文 律己言行养厚德,
奋进不息壮志磨。
修身明礼君子敬,
育才精英图报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