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深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目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7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深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分析


1. 历史主义经济学方法重建



    回归古典,探讨理论与现实的可能,以马克思经济学逻辑结构为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分析的“总原理”和波普尔的“反讽”。
    转型的经济视角,探讨意识形态、社会正义和制度变迁,以及经济学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的内涵。
    历史视角下,深入分析民营经济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历史逻辑的验证性。

2. 历史理性重构与新历史主义分析



    质疑理性范式,比较哲学与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结合鲁宾逊孤岛模型和有限理性理论,以及马克思与阿玛蒂亚·森的思考。
    历史理性的经验证据,以企业家为例,探讨理性、信念和意识形态在决策中的作用。

3. 历史分析与体制变革



    通过历史逻辑解释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分析改革策略与公众信念的一致性,以及转轨过程中的路径分岔。

4. 意识形态偏好与制度变迁



    研究民营经济的制度变迁,分析地方政府政策、意识形态偏好及其对经济组织演进的影响。

5. 生产率与意识形态竞赛



    探讨生产率与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竞赛,以及转轨期间的经济历史背景和政策选择。

6. 农地租约的政治经济学



    历史视角下的农地租约,合约选择与制度变迁,结合案例分析合作经济的变迁。

附录与后记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扩展和具体案例研究,全面揭示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复杂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