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位教育家是谁?中国外国都可以,最好耳熟能详,历史课学得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9-07
孔子勇敢地打破了“学在官府”,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私学,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私塾。和官府所办的学校不同的是,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就有72人
因为他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国的正统思想。。。。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领导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催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的方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增加孩子的智力劳动的比重,促使并教会他们关于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他带孩子们到森林、田野、果园游览,观察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将课堂上的课程教学、课外的学科小组的探索性活动与相应水平劳动技能结合,将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的人生内容在劳动中融合,以深化对人生的探索。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他说:“我们负有培养学生善良、仁爱、热忱和富有同情心的义务。”“教导儿童,要善于根据眼神、语言、动作和行为最微小的细节去感受他人,而首先是感受自己母亲的忧伤、不安和苦楚。”“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我们学校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惩罚。这首先是因为创造的渴望,给人们做好事的喜悦,成了他们童年欢乐的源泉。我们在少先队和班级里,从不对学生当众呵斥、抽皮带、敲后脑勺等。” “要善于表扬好人好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人”。
“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这一句话,他用了一生的时光去实践;这一句话,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回味。

布鲁纳(Jerome Seymorr,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 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72-1978年,布鲁纳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1978年退休回国。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适合性》等。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境的机会。”他还强调说:“如果我们要展望对学校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得问怎样训练几代儿童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
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第2个回答  2012-09-08
孔丘,孔圣人,孔夫子
第3个回答  2012-09-09
孔子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第4个回答  2012-09-07
古代的孔子、现代的蔡元培,还有国外的苏格拉底
第5个回答  2012-09-07
1 文圣孔丘
2 苏格拉底
3 亚里士多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