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当皇帝的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1
1.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在位:690年-705年),以67岁高龄即位,在位期间82岁的高寿,与汉朝的吕后齐名,被称为“吕武”。武则天出生于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家。14岁时,她进入后宫,被封为唐太宗的才人,并获得“武媚”这一封号。唐高宗时期,她被封为昭仪,后来成为皇后,被尊称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高宗去世后,她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在位期间,她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然而,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因此使得贤才辈出。她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她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2. 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他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在位:公元25年-57年),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西汉建平元年,他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宫。当时,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天下大乱。作为汉室宗亲,他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号为“舂陵军”。更始三年(25年),他公开决裂更始政权,在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即位,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洛阳。经过长达12年的统一战争,他灭亡了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了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平定动乱之后,他励精图治,推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中元二年(57年),他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享年62岁,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3.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在位:265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宣帝司马懿之孙、景帝司马师之侄、文帝司马昭的长子、元帝司马睿的从父。咸熙二年(265年),他继承父亲爵位成为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然而,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于峻阳陵。
4. 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第七位皇帝(在位: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母为李夫人,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5. 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亚子,代北沙陀轿贺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但他沉缅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于兴教门之变,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葬于雍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