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线上视频会议引发的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早上吃完饭蹲在电脑前听大牛讲课,8点地震学程序网络培训班正式开始,大牛真的是满身技能,随便一个技能单拎出来,都可以碾压全场,SCI论文能发到手软。

我作为一个坐在屏幕前的小白,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怎么就能这么厉害。

看着屏幕上讲着课的大牛,一方面觉得很远,一方面又觉得很近,因为腾讯视频会议这个线上视频模式,大家在网络里聚集,浩浩荡荡。

上午的分别是斯坦福大学的朱尉强博士,主要讲了机器学习在高精度地震目录方面的应用,以及Phasenet程序包的具体操作。

秀气的外面,温柔的声音,我一度以为是个姐姐,透过屏幕仿佛看到右耳带着长长的亮银色耳线,捂脸,我这愣是来学术会议审美来了。

结果,等到开视频答疑的时候,才发现,“小姐姐”是个穿着休闲T恤的秀气理工男,那个“耳线”是人家带着的耳机。

看来“眼见为实”也不一定正确,毕竟眼睛有的时候也会骗人,尤其是带着偏见的有色眼睛,很容易误导人走向错误的方向。

而偏见也是杀人于无形之中的一把利器,这个杀伤力更多的是针对于产生偏见的自己。

因为自己的误解,可能错过了一个好朋友,因为误解,对方身上的发光点,在你眼睛里可能就成了他的作秀点。

进而导致你错过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多么可悲。

第二堂课是张淼教授讲的机器学习用于地震学高精度目录定位的原理和Loc-Flow方法的操作。

老师把高深的知识用简单幽默的方式讲解出来,机智而又有内涵,下去要把老师讲的方法好好的用起来。

老师酣畅淋漓的讲了两个小时多,还是元气满满,下面听众听的也是意犹未尽,最后主持人不得不暖心的打断,告诉老师:老师您需要休息啦。

在张淼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负责老师的形象,也记得他说的话,有很多已经开源的程序包、方法,我们主要要学会拿来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概指的就是,学会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而对科研、劳动技术方法成就表示尊重的最好方法,不是供在神架上,而是放入人间,得到普遍的应用,为世间创造最大价值化。

想起来之前一位老师分析,像造纸术、瓷器制造、火药、冶炼等,很多项看资料能发现,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很高的造诣。

但真正规模化,工业化的普及并长久的流传下去的,却是西方人。

像中药学我国华佗时期,已经有西方的麻醉药—麻佛散,就连现在西医动手术,当时的关公刮骨疗毒完全就是当时那个简陋条件下一次成功的外科手术。

但为什么到后来,真正在社会上规模化的发展的是西医,而中医更多的是秘方,只传嫡系弟子。

这种更偏向于口口相传的流传方式,就决定了它是门技术,但不会是一门学问。

学问是放之于四海,广阔的天地是它的试验场,也是它的成长场,更是它核心价值的体现。

看得出来,地震学术界目前也倾向于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成果,分享出来。

学会教徒弟,广泛的教徒弟,才更容易为这个学问找到那个能让它长足发展的一个人、一群人、一类人。

推而广之,很多技术都是,过分神秘化,最终都成了失传的秘方,过了百年后,就成了个美好的传说。

分享成就大家,分享也成就自我,分享更能让自己的劳动之花长长久久的开下去。

让我们为分享干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