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不亦颠乎通假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1. 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集(语文版) 【七(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论语六则》)“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1、哀转不绝。(《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竦(sǒng)”:通“耸”,高耸。

【七(下)】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zhuò)”:通“座”,座位。

2、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3、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4、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5、技止此耳!(《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6、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岳飞》)“阙(quē)”:通“缺”,缺少。

【八(上)】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显现。

2、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4、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6、能不以游堕事。(《满井游记》)“堕(huī)”:通“隳”,毁坏。

7、门人然烛来。(《崂山道士》)“然(rán)”:通“燃”,点燃。

8、小麦覆陇黄。(《观刈麦》)“陇(lǒng)”:通“垄”,田埂。

9、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零丁(língdīng)”:通“伶仃”,孤苦无依。

【八(下)】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shǔ)”:通“熟”,仔细。

2、军士吏被甲。(《细柳营》)“被(pī)”:“披”,穿。

3、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jù)”:通“拒”,挡。

4、公输盘诎。(《公输》)“诎(qū)”:通“屈”,折服。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jù)”:通“俱”,全,皆。

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zhǔ)”:通“嘱”,嘱咐。

7、天子为动,改容式车。(《细柳营》)“式(shì)”:通“轼”,车前横木。

8、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yù)”:通“御”,抵挡。

9、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yāo)”:通“邀”,邀请。

【九(上)】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泾(jīng)”:通“径”,直流。

“辩(biàn)”:通“辨”,分辨。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指(zhǐ)”:通“直”,一直,直接。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fǎn)”:通“返”,回家。 4、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huì)”:通“慧”,聪明。 5、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wù)”:通“无”,没有。 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cuò)”:通“措”,放置。 7、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lǒng)”:通“垄”,阻断交通的山冈。 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huán)”:通“旋”,回转,掉转。 9、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汤(tàng)”:通“烫”,用热水焐。 10、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jì)”:通“剂”,汤药。 1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bì)”:通“避”,躲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biàn)”:通“辨”,辨别。 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dé)”: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xiàng)”:通“向”,从前。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sì)”:通“饲”,喂养。

16、才美不外见。(《马说》)“见(xiàn)”:通“现”,表现,显现。

17、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cái)”:通“才”,才能。

18、其真无马邪?(《马说》)“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9、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zhēng)”:通“怎”。 20、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乎(y。

2. 文言文中乎的一词多义

乎 hū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气词义:

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远者凉乎?/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污其行乎?/断斯织乎?/—不亦精乎?—《后汉书·列女传》

2、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学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人乎?——清·袁枚《祭妹文》

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词义:

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后缀词义:

1、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

2、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

3、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庙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明·刘基《卖柑者言》

3.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解释

1.强通僵:“僵硬”,如“项为之强”。

2.女通汝:“你”,如“诲女知之乎”。

3.说通悦:“高兴、愉快”,如“不亦说乎”。

4.知通智:“智慧”,如“孰为汝多知乎”。

5.见通现:“出现”,如“路转溪头忽见”。

6.乌通无:“没”,如“一切乌有”。

7.坐通座:“座位”,如“满坐寂然”。

8.帖通贴:“粘贴”,如“对镜帖花黄”。

9.裁通才:“才”,如“裁如星点”。

10.止通只:“仅仅”,如“止有剩骨”。

11.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

12.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3.衡通横:“跟地面平行的”,如“右手倚一横木”。

14.阙通缺:“断缺、中断”,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5.转通啭:“鸟叫声”,如“蝉则千啭不穷”。

16.反通返:“回来”,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7.被通披:“穿”,如“将军被坚执锐”。

18.食通饲:“喂”,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9.属通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20.具通俱:“全、都”,如“百废具兴”。

21.唱通倡:“首发”,如“为天下唱”。

22.适通谪:“谪守”,如“发闾左谪戍渔阳”。

23.畔通叛:“背叛”,如“亲戚畔之”。

24.惠通慧:“聪明”,如“汝之不惠”。

25.偏通遍:“遍及,普遍”,如“小惠未偏”。

26.曾通增:“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