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伍德斯托克影片制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30

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尽管只有14岁的李安通过台湾的电影台接触到了这个盛事的一部分音乐,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受到了美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当时的台湾虽然在美国庇护下,但摇滚音乐节的新闻频繁出现,引发了他的不安。直到1980年代,李安在纽约看到了迈克尔·沃德利的纪录片《胡士托疯狂实录》,对伍德斯托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个音乐节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影迷口中的谈资。


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的创作缘起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安在旧金山宣传《色·戒》时,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创始人埃利奥特·泰伯赠书给他。这本书激发了李安的想法,他决定将这个音乐节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起初,他考虑在马萨诸塞州或康涅狄格州拍摄,但由于纽约州的税收优惠,最终选择在新黎巴嫩拍摄。李安强调,电影中的音乐会镜头并不多,他更关注于音乐节内在的情感和神秘性,而非单纯以音乐会为焦点。


尽管影片的原型人物埃利奥特·泰伯是个同性恋,但李安明确表示,《制造伍德斯托克》并非同志电影,而是关于音乐节创立和“爱与和平”主题的故事。主角的性取向只是背景,而非电影的核心。李安在挑选男主角迪米特利·马丁时,强调影片会聚焦在人物的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而非展现纽约地下同性恋的生活。


电影的制作方面,采用了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配以杜比数码环绕声和数字化影院系统。评级方面,电影包含裸体、性内容、毒品使用和粗口,被定为R级。


扩展资料

《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一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60年代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埃利奥特·提伯(Elliot Tiber),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