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
①怨恨。《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②埋怨;责备。《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③怨恨。《齐桓晋文之事》:“构怨于诸侯。”
【怨谤】表示不满的舆论、指责。
【怨女】尚未婚配的大龄女子。
【怨望】怨恨。
恨:
①不满意;遗憾。《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怨恨;仇恨。《柳毅传》:“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秋声赋》:“念谁为这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言文中“憾”“怨”和“恨”的区别:憾,恨,怨。“憾”和“恨”是同义词,都表示遗憾。先秦一般用“憾”,汉以后多用“恨”。“怨”和“恨”不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怨”表示仇视、怀恨,“恨”不表示仇视、仇恨。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意思。
1.怨,仇视:怨~。愤~。仇~。痛~。
2.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事。悔~。遗~。抱~终天。
详细字义
动词
恨
①对人或事物怀有强烈的敌对或不满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李朝威《柳毅传》
公心疑之,移文东江审其颠末。毛帅以是恨公(袁可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亡国之恨。――明·黄宗羲《柳敬亭传》
②懊悔;不称心;不满意:恨事|抱恨|悔恨。
③遗憾;后悔〖regret〗
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汉书·王嘉传》
公子恨之复返。——《史记·魏公子列传》
叹息痛恨。——诸葛亮《出师表》
恨晨光之熹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是为恨。——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又如:悔恨;怨恨;恨咤(遗憾嗟叹);;恨悔(悔恨);恨怅(遗憾惆怅)
违逆;不听从。通“很”〖disobey〗
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战国策》
名词
仇:民族仇,阶级恨|报仇雪恨。
动词
①对人或事物怀有强烈的敌对或不满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李朝威《柳毅传》
亡国之恨。――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②懊悔;不称心;不满意:恨事|抱恨|悔恨。
③仇:民族仇,阶级恨|报仇雪恨。
一、遗憾,不满意。例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痕,何事长向别时圆。
二、怨恨,怀恨。班固《汉书。霍光传》: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三、仇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 *** 花。
四、通“憾”一般出现于先秦文章。汉以后,多用“恨”
“恨”在古文中的意思有:不满意,遗憾;怨恨,仇恨。
1、不满意;遗憾。
(1)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辍copy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有一次)他停下耕作走到田埂上,惆怅恼恨了很久
(2)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件事,是百我的遗憾。
2、怨恨;仇恨。
(1)唐代李朝威《柳毅传》:“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然而,怨恨铭心刻骨,还有什么能愧疚的躲避?
(2)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念谁度为这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想想谁是这伤害,又为什么要怨恨那秋声呢。
扩展资料
1、憾,恨,怨辨析:
“憾”和“恨”是同义词,都表示遗憾。先秦一般用“憾”,汉以后用“恨”。
“怨”和“恨”不是同义词。在问古书中“怨”表示仇视、怀恨,“恨”不表示仇视、仇恨。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答有仇恨意思。
2、“恨”今义:
(1)怨,仇视:怨恨。愤恨。仇恨。痛恨。
(2)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恨事。悔恨。遗恨。抱恨终天。
汉字: 怨 拼音:yuàn
部首: 心 笔画: 9
五笔: qbnu 数字码 5225
怨
(形声。从心,从夗,怨亦声。“怨”意为“敞开的”、“敞口的”。“心”与“怨”联合起来表示“心房敞开”、“倾吐心声”。本义:倾吐心声。引申义:倾诉。发牢骚。)
同本义 [rankle;grudge]
怨,恚也。――《说文》
曰怨乎。――《论语》。皇疏:“恨也。”
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贾子道术》
不怨人取之。――《淮南子·说山》
天子甚怨。――《汉书·李广苏建传》
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人怨恶其君。――清·黄宗羲《原君》
怨颇兴。――清·张廷玉《明史》
怨愤所积。――孙文《序》
又如:怨怅(怨畅。怨恨);怨谤(怨恨诽谤);怨恶(怨恨憎恶);怨艾(悔恨自己的错误);怨詈(怨恨并咒骂);恩怨(恩惠和仇恨);宿怨(旧有的怨恨);怨痛(怨恨哀痛)
责怪;
怨yuàn
⒈不满,责备:~言。莫~他。劳而不~。~天者无识。
⒉仇恨:~恨。恩~分明。
⒊[怨不得]怪不得。
────────────────—
怨yùn 1.蕴藏,蓄积。
繁体: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