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的含义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 领字古文是什么意思

lǐng

①脖子;脖颈。《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②衣领。《荀子·劝学》:“若挈裘领。”

③率领;带领。《群英蒋干中计》:“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

④领取;领受。《失街亭》:“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⑤领导;倡导。《图画》:“而标新领异之才亦时出于其间焉。”

⑥件;张。《窦娥冤》:“要一领净席。”

【领会】⒈遭遇。⒉理解;体会。

【领解】科举考试中,乡试录取。

2. 文言文中 领和戍 意思相同吗

1. 首先说明,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2. 从词性来说,“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面“戍”只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3. 在作为名词用的时候,这两个字的各自意思毫不相干:“领”的本义是“脖子”,,经典出处——“领,项也。——《广雅·释亲》”、“领如蝤蛴。——《诗·卫风·硕人》”、“缅然引领南望。——《国语·楚语上》”、“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左传》”;而“戍”的意思是“守边的士兵”,经典出处——“乃归诸侯之戍。——《左传·定公元年》”。

4. 在作为动词用的时候:“领”的主要意思是“引导,带动”,经典出处——“各领万人,与备俱进。——《三国志·吴主传》”、“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清·袁枚《续诗品》”,第二个意思是“兼任”,经典出处“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第三个意思是“治理”,经典出处“领恶而全好者欤。——《礼记·仲尼燕居》”,第四个意思是“正解,懂得”,经典出处“领父子君臣之节。——《礼记·乐记》”,还有一个意思是“接受”,经典出处“李典领命,自去典兵埋伏。——《三国演义》”;“戍”的主要意思是“守边”,经典出处——“武王立重泉之戍。——《管子·地数》”、“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扬之水》”、“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史记·陈涉世家》”,引申义为“驻守”,经典出处“三男邺城戍。——杜甫《石壕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 因为“戍”没有更多的词性,所以不用再接着往下论说了,仅就两个字共有的两个词性来说,“领”和“戍”在作为动词使用的时候都有"任职"的含义,但“领”是 *** ,而“戍”是专业武职,两者意义并不相通,除此而外,更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字,两者没有任何的共通之处。

3. 文言文中的暑,兼,领,行,守,分别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这些词语都是文言文学习中古代官场的术语,现在就此范围内的词语的意思分别解释如下:

1、署:署理;暂任、代理或试充某一官职。如《明史·宋礼传》:“成祖即位,命暑礼部事。”

2、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如兼署,即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如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3、领:担任,特指兼任。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顷之,又领益州牧。”

4、行:(1)巡行;巡视。如《后汉书·冯异传》:“异间出行属县。”(2)兼代(官职)。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之事叫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之事叫行某官。如《三国志·魏志·武帝操传》:“太祖行奋武将军。”如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5、守:(1)主管;管理。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2)摄;暂时代理某一较高职务,即小官兼大官。如《新唐书·百官志》:“至于检校、兼、守、判、知之类,皆非本制。”

4. “得”在古文中的意思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

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

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东汉·许慎《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

——《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

——《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

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

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

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通“中”字。《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

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

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

——《荀子》 〈副〉 1.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

——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5. “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一般读作dé 一、作动词1. 得到,获得2. 找到3. 得知4. 捕获5. 成功;完成 6. 适,合7. 具备8. 同“德”,恩惠,感恩9. 助动词。

能,能够10. 得意,满足 11. 看到 二、作名词1. 收获,心得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三、作副词 必须,应该 四、作形容词 合适;正确 得 dé 一、【动】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

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1.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

——《说文》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

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2.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

——《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

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

——《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3.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

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4.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亦指被捕获;被逮捕。

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5.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

——《红楼梦》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6.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7.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8.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

——《盐铁论·击之》9.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10.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世说新语·文学》又如:洋洋得意11.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名】1.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

——《荀子》三、【副】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四、【形】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

——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五、【叹】 1.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