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智慧(九):为自己的临终做准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为自己的临终做准备,我相信60岁以下的中国人,90%以上的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回避这个话题。

曾经我也害怕面对死亡,然而,经过前后三个月的学习,在四位老师的教育陪伴下,我能坦然面对这个问题,甚至开始书写遗嘱。

在此再次感谢四位老师:

林其贤: 国立屏东大学中文系所副教授,主要教授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佛教生死学、佛教心理学等课程;

郭惠芯: 现任屏东社区大学协会理事长,担任屏东、高雄、台南各地社区大学生死学讲师;

陆钦池: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

成庆: 史学博士,上海大学历史学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

从生到死,是每一个都避免面对的问题。在鲁迅的杂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摆满月酒,去道喜的人们看着孩子通常会说:“这个孩子长大会当大官”,“这孩子将来会很有钱”,“这个孩子将来会长寿”......其中有一个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死”,然后他被仆人拖了出去。

其实最后一个人说的才是大实话,只是在那个场合,大家更愿意听内心期待的话,而不是真实的话。

一个人怎样才算善终?

1、了解自己死之将近;

2、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

3、后事交代安排已毕;

4、时间恰当,已准备好;

5、完成与亲友的沟通告别;

6、对过去生活的肯定;

7、对身体的照顾及症状的控制满意;

8、情绪稳定,焦虑与忧伤得到缓解;

9、自主性获得尊重;

10、心愿达成,安然结束,祥和往生。家属的哀伤获得适当辅导。

当然,要想自己达到善终的状态,则需要我们在生前做好各种准备,包括提前学习生死智慧。

安排临终身后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临终医护:

表达医疗措施意愿,维护临终生命品质

也就是在你思维意识很清晰的时候需要告知家人,当你的身体最后必须依靠医疗救护来维持生命的时候,是否维持这种生活状态。也就是说,你是愿意全身插满管子的离开,还是顺其自然安然离世。

遗体处置:

自己规划死后遗体处置,是否愿意做器官捐赠(部分捐赠),以及是否愿意大体捐赠(供医学院学生学习使用  )。

丧葬仪式:

自己决定人生告别的方式,丧葬仪式是你在世界上的最后一个舞台,尽管当时你已经没有意识和感觉,但是如果在生前和家人协商好了,在你往生的路上会更加平静。

财产处置:

规划死后财产处置,这个在遗嘱里是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这个事情没安排好,有可能在你还没咽气,家属就开始为此闹得乌烟瘴气。

在写下遗嘱前,请想想以下问题:

1、愿意在复原无望时,依靠维生机器维持在植物人的状态?

如果是,愿意维持多久?

如果不是,合适应该拿掉维生机器?

你无法为自己决定时,谁替你决定?

2、如果情绪低落或心理上的痛苦无法忍受时,你又将如何做?

3、是否立有遗嘱和医预嘱,或是其他关于健康照顾的事前书面指示?

4、是否有寿险、丧葬保险?

5、如何处理遗体?埋葬?火葬?捐出?

6、是否愿意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给他人?

7、是否愿意自己接受尸体解剖?

8、要什么样的最后仪式?礼拜?派对?

9、丧葬、纪念仪式要花费多少钱?

10、棺材设计、墓碑设计、讣告、或者墓地塔位情况?

11、如何处理骨灰?撒于河边?树葬?后院的花园?

12、有特定的格局或是交响乐的乐章想要在自己的葬礼或纪念仪式演奏吗?

林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李敖60岁写的遗嘱,让我看到一代毒舌,面对死亡也有其温暖与深情。

老师从上周就要求我们写遗嘱,可是我还是有些抗拒,觉得这过于残忍,不愿面对。在听了林老师和郭老师分享他们25年前开始写遗嘱,每年都更新的经历后,才慢慢觉得自己可以有勇气拿起纸和笔,为自己的生命落下郑重的一笔。

临终病人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未来,回顾,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在人一生的长河中,如果上游处理的干净,就没有垃圾窒塞到下游,那么来开的时候也会顺畅很多。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临终时很不安,是因为还有好多事情来不及做,如果我们能在临终前对愧疚人道歉;及时对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的人道谢;每时每刻给家人道爱,离开时会没有遗憾,平静道别。

生命渐长,仿佛一生成果验收,如何才能老得好?45~55岁就要开始规划老后生活,55岁开始付诸行动。只要腊肠准备期,老后就比较能找到多元的可能。

1、维持“可以用很久”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谈啥都失去了意义。一个好朋友,40岁时运动把右膝盖半月板及韧带拉断,躺在床上两个月,感觉生不如死。

2、戒烟

吸烟造成呼吸道慢性发炎,使痰堆积难以排出,导致互相困难。据说吸烟的人,年轻时都不会有特别的感觉,过了50岁,问题会逐渐浮现。好在,我没有此等爱好。

3、学会独处

放下手机,远离与人交往的各种应酬聚会,你依旧能很好照顾自己,打理自己,这就是独处的能力。

个人觉得,学会阅读是一个对抗孤独极好的方式。在书中,可以与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沟通,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4、培养五个以上的兴趣爱好

持续学习、修炼心智,才能甩开“老了没有用”的感觉。培养一个兴趣需要花5-10年后才能乐在其中,如果想要老年生活有重心、有乐趣,中年就要开始培养。

记得我的阅读习惯是从2008年8月8日奥运会那周开始,到现在将近十年,才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为什么这个日期记得那么准,是因为奥运会前夕,我在北京经历了公司SAP 系统升级炼狱般折磨。半年时间,各种加班,各种测试,各种错误,各种问题......7月1日正式上线。

8月8日,项目顺利完成第一月考验,一切OK。当整个北京沉浸在奥运开幕的喜悦中,我却连看开幕式的力气都没有,带着浮肿的脸庞(过渡疲劳智齿发炎),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魔都。

公司给我放了一周的假。因为累到极点,那一周我都在床上度过,醒了看书,困了再睡,到了饭点,妈妈敲门,用餐完毕,复又上床,开始在看书与睡梦间轮回的时光。

现在回头再看这事,还真感谢那年的折腾,培养了这么一个好习惯。

5、决定老年住所

我希望自己老了能住在乡下,至少有个院子,供自己种菜、养花,这是自己乘年轻一定要准备好的养老住所,顿时觉得压力与动力都俱增。

6、签DNR

DNR(Do Not Resuscitate)指拒绝心肺复苏,是指在无法做出医疗指令之前签下的预嘱,告知医生在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时不进行急救,也被叫做“尊严死”。

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指的则是需要心肺复苏。

很多人并不惧怕死亡,但怕死得很痛苦,因此应该和家人讨论人生如何谢幕。透过一次次沟通,会更清楚自己的想法。

看过林老师播放的心肺复苏视频,场面有些恐怖。我想,如果不是意外事故导致的突然心脏停止跳动,而是生命衰老到必须 面临这个时刻,我会选择DNR.

7、拥有灵性生活

养老院里有宗教信仰的老人会比较心平气和,比较不会不安或怨天尤人,对无常、死亡,教有定见。灵性生活教我们怎么生,更教导我们怎么死,教导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自从看了英国人在2015年拍的《生死轮回》,突然就对于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在这部纪录片里,科学家和生命伦理专家采访了一些有濒死体验的人,透过他们的叙述,死亡似乎不是那么可怕,反而是通往一种更为平静的模式。透过他们对于一些有前世记忆的人的采访,生命的轮回似乎真的有那么一回事。

关于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关于轮回,也不是每个人都相信,只是,当你有了一种信仰,会支持你度过很多两难的焦虑时刻。

再次感谢林老师、郭老师在这个高温日的下午,给我们带来一股关乎生死、关于生命质量的凉风。

向死而生,我们一定会过得更为精彩!

End.

我是幸容,感谢您的阅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