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如何抵制三俗文化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0
“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的简称。“三俗”是伴随着时代而生的,其之所以能滋长正是适应了某些社会需求,满足了某些群众的内在心理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定在反“三俗”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从实际出发,找出“三俗”文化的立足点,挖出其滋长的现实供给,有针对性的破除“三俗”的萌芽基础,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从而有效抵制“三俗”文化的滋长。
   一、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必由之路——弘扬先进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为青少年的成长树立正面形象。要将平等、人格、互相理解、民主博爱等理念灌输给受教育者,要明确他们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使他们摆脱低级趣味的羁绊。要想让先进文化占领思想的高地就必须打牢国民基础。在国民教育层面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要加快文化体制革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到先进文化的渠道上来。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更清晰客观理性的视角处理各种文化的交流冲突,正确的文化观念,理性的文化视角往往需要从基础做起,注重国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重视国民的思想健全、人格健全,独立之人格是自由之意志的基础,整体国民素质、文化修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为祖国的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动力。
   在文化观念日趋复杂,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新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这种精神灌输到国民教育中,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积极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让国民接受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对于资本主义文化消极成分则需要文化工作者客观浅析硕士论文,理性对待,让接受文化教育者懂得用矛盾浅析硕士论文法看待文化差异,避开一刀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树的主干,各类文化的欣欣向荣就像枝桠一样,繁茂兴盛。“三俗”文化在滋长的过程中必定很难找到推动者,而其滋长的社会土壤也因为整体国民性的提升而越来越小,思想的高地上只有一面旗帜,围绕着这面旗帜文化百花齐放,先进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下去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
   净化社会风气就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社会公德需要全民性的认同,从道德标准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将社会成员纳入其中,
用社会公德的社会效力将国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引入正轨。职业道德则将处于不同岗位的个人和集体纳入到职业道德的高度,“三俗”成长所依仗的收视率恶意竞争就可以遏制,个人文化从业者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下,必定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质量来吸引观众。家庭美德相应的要求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对子女做正确的引导,自己不看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制品,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为孩子树立表率,在家庭生活中严于律己,用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道德取向教育孩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个人品德建设需要自身明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文化抉择,不断提升自身文化道德水平,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不做“三俗”文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坚决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话,在全社会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的改善必定朝着和谐的道路发展。
   抵制“三俗”的负面影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党员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的道路上,学习党的先进文化理论,以高度自觉摆脱“三俗”对人的负面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有力保障——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的科学,在引导方面不单是从理论灌输着手,更应该将引导的途径和范围扩大,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接受者的日常生活相挂钩就很容易引发共鸣,同时也容易造成社会效应,将受众群体扩大到社会层面,一定程度上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际效果,相辅相成。在传播、接受、扩大传播、更易接受这条链子上就需要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舆论媒体的导向。这种途径突破课堂一时一地的局限,本着扩大效应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更加贴合群众日常生活内容,传播面的推广使得受众的年龄层次扩大,思想教育、道德修养、人格培养这些深刻的话题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展现出来。“三俗”这类扭曲的思想观念就应该置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对立面,这样以大的平台将受众的生活环境营造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和社会主流文化相协调,自觉接受褒扬优秀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三俗”等危害社会和谐的内容。有了舆论导向的正面引导,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文化传播渠道为了存活和发展,必定的要适应文化发展方向,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展现出来,而论文格式范文迎合低级趣味。舆论导向的现实作用就是无形的思想驱动力。从个人到群体,从一份报刊到整个报刊业……舆论导向就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在文化渠道日益丰富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借助舆论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这个受众的范围就包括从业者和媒体接受者。其中首先就是从业者,作为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就显得尤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他们的引导才能扩大内容的普遍性,个人意识的觉醒将带动社会集体意识的提高,媒体内容的接受者收到媒体的文化导向相应的就形成特定的文化观念。如果媒体人以一种支持的态度宣扬“三俗”文化,必定会引导部分受众喜欢“三俗”低级趣味所带来的特殊感官刺激,相反的,如果媒体人抵制“三俗”文化,“三俗”滋长的空间也必将被限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启发式的教育,即将教育内容实例化,将教育者自身作为实例抑或以某个人物为例,将他的人格和思维作为接受者学习的榜样,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优秀思想品格的渲染,将这种思想纳入自身行为中去。
   四、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防火墙—
第2个回答  2012-05-02
易中天教授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从他个人的角度分析了所谓“三俗”如果,我看过了,觉得挺有立意的~建议你不妨去他的博客找找~ 1.原因是:上有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