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做自己讨厌的事”是基于什么心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这个事情可以根据心理学上的最小费力原则来分析。

人们从出生开始通过模仿和学习学到了各种基本的认知。

这些认知帮助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快速的做出相应的反应,人们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行为。

这些认知固化在我们的脑袋里,以 最快的速度 给出我们当下的 最直接最简单 的行为方案,这就是 最小费率原则 。

最小费力原则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简单直接的解决问题,但是有些时候往往并不是最好最优的那一个行为方案。

这个可能有一点点抽象,我举一个例子让大家理解一下。

比如说,一个小孩开始无休止的哭泣。

一般固化在大人脑袋里的反应就是: 要尽快的让小孩停止哭泣。

因此,这个时候大人根据最小费力原则产生的行为反应就可能是: 直接对小孩说,你不要哭了。

如果小孩还继续哭,有些大人甚至会打孩子。

像这种处理方式都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固化在我们脑袋里,在我们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在大脑蹦出来,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方案。

而通过后天学习能够克服这个最小费力原则的大人,知道了这个原则的弊端,就会有意识的克服第一时间在大脑里蹦出来的一些行为方案,转而选择那些更为困难的行为方案。

比如,他们可能会和小孩好好沟通,询问小孩哭泣的原因。如果小孩还在继续哭泣,他们可能会耐心陪伴小孩,直到小孩愿意说出原因为止。

总得来说这种方式更为困难,虽然违背了最少费力原则,但有些时候却能更为准确的解决问题。

就是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为省力,符合最小费率原则。

而做那些让自己讨厌的事情则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提升去克服最小费力的原则。而方式也更加的有难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潜意识的就不想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情。

但是如果想要真的提升自己,就一定要通过学习和练习,在某些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最小费力原则,去做一些违背最小费力原则且更困难的事情。

叛逆心里,因为年青,所以有个性,现在的孩子都娇生惯养的,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不做,对 社会 只有片面性的认知,经历的事情太少。

等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去全面的去考虑事情,比如参加一次户外活动,遇到了不喜欢的事情,可有没办法拒绝,就要学会适应,不然就会得罪人,把事情办的更糟糕…

人生需要去过度,你能改变才有选择。不能改变的事情要学会去适应……

有些人性的东西,是人类进化基因中自带的东西~

举个例子:

有研究表明,婴幼儿不喜欢吃绿色蔬菜,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祖先生活在大自然,经常会被树枝荆棘草等植物刮伤等,所以婴幼儿看到绿色的蔬菜会本能的不喜欢吃~

喜欢什么人和事,不喜欢什么人和事,有部分是基因所致!

人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好比和一个你心爱的女孩聊天,聊得很晚都不觉得晚!和一个你不喜欢的女孩聊天,聊几句就想走人!这是一种心理反应!多巴胺分泌的多了就兴奋,干什么都不累!多巴胺分泌少了,啥也不干都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