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头像会影响第一印象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31
会啊,一般都比熟悉时,我们只能通过头像来了解,这是头像就会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感官。
每个人在选择微信头像时,都和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或者和当下的心境状态有关。

事实上,微信头像分了很多类别,有一些类别会比较明显,大家的理解也较一致。

比如,有小孩的朋友,大部分都是用小孩的照片作为自己的头像,足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爱与思念。

同样的,养宠物的朋友,也喜欢用自己的宠物照片作为头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养宠物的人。其实,每一个头像背后都有个体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解读,如果仔细观察,就会看出端倪。

喜欢用逗逼系列的朋友,可能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喜欢戏虐讨喜的个体。希望给自己的生活找乐子,也希望通过这些乐子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

这样的个体,在生活中很难真正开放自己,因为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感受太强烈,便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去彰显自己的能力。

微信头像的第一印象,带有强烈的投射,你所理解的照片,就是你对这个个体的理解,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很多时候,我们主观上就会进行一个分类,潜移默化的寻找自己会更感兴趣的群体。
第2个回答  2022-03-31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

心理实验证明,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而第一印象的产生则是取决于“薄片撷取”。

薄片撷取是人类生而有之的一种天赋能力,人类会把一些第一次印象存储在薄片里,形成长期而稳固的记忆。

所以,无论是应聘、还是身处职场还是交往恋爱,第一印象都尤为重要。

然后,你可能不知道,在社交平台的头像设置,也会影响你带给对方的第一印象。

并且身边的人,会根据你的头像推测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1. 使用卡通、动物形象作为头像的人

卡通头像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有点幼稚,甚至充满了孩子气。

但是其实并非如此,喜欢卡通、动物头像的人不一定幼稚,甚至相当一部分拥有成熟的内心,勇于承担责任。

他们比较怀旧,容易被外界事物左右。

更希望自己能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是比较理想主义的人,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强,思维比较开阔。

2. 用自己艺术照、生活照作为头像的人

用自己艺术照、生活照作为头像的人一般自我肯定度比较高,对自己的外在条件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他们往往跟现实生活中差别不大,他们能够接受真正的自我。

不喜欢主动跟人套近乎,但骨子里有一种韧劲,决定要做的事,一定会坚持到底。

3. 用证件照作为头像的人

这类人多出现在工作场合之中,拥有较高的表现欲,希望被同事、领导很快记住。

在职场中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烈的晋升和职场奋斗的欲望。

他们一般严谨认真,工作十分努力,甚至不乏一些工作狂人,是值得信赖的工作伙伴和合伙搭档。

对他们而言,肯定他们的事业就是对他们本人最好的肯定。

4. 用风景照作为头像的人

风景头像代表喜爱风景、喜爱大自然、喜爱旅行。

为人成熟,人缘很好,有较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典型的“水晶球”型的人物。
这类人的内心一般比较平和平淡,向往田园牧歌的生活,功利心、事业心都不太重。

他们在生活中比较“佛系”,拥有开阔的内心和极大的包容力。不容易生气,一般是脾气比较好的好好先生。

和这类人交往不太容易感受到压力,舒适是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

5. 用表情包作为头像的人

使用表情包当头像的人,换头像的概率应该比较高。

这类人在生活中不一定大大咧咧,甚至有一些会显得比较安静。

你总能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新鲜事物。

如果你
第3个回答  2022-03-31
会。
为什么会产生影响,我们首先就要明白什么叫作“第一印象”?所谓的第一印象,又叫作首因印象,顾名思义。那就是说在不了解你这个人之前,所开始有的一种认知。是好是坏?是优秀还是拖沓?人本身是一个个体,品质是内在的,但是行为是外在的。窥一点而知全貌,虽然有点不太可能,只不过心里有个大量已经够了。和首因印象所对应的是近因印象,就是熟悉之间的认知。这里和题目关系不到,不再涉及。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微信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现在基本上都会说:“加个微信吧”。不论是谈工作还是聊天,是互动交友还是业务洽淡,只要是社交。那就必然少不了微信,毫不夸张地说,甚至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身份证,可能都算是你的第二张名片,别人了解你的渠道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 微信的头像显得很重要。因为相比较朋友圈的内容,你可以设置隐私,但是头像你没有办法。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透过头像,可以分析出不少的东西。比如说年龄阶段。一般上了年纪的人都会使用一些静态的景物。而且这种景物,大抵都是静心明神的,比如说是荷花,蓝天白云,大海等等。而如果这些景物上边加了文字,变成了表情包,你就可以知道这是年轻人。不乏有中老年阶段,但是大概率上都是青少年。而且以女性居多。她们的性格,看似想要表达佛系,其实是对于一些事物的纠结程度较高。非常敏感,所以说试图用这样的情况来进行缓解。使用那种网图少女,或者网图少年,亦或者是一些比较唯美的动漫人物等。那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青年了。比如职业判断。一般那种比较专业的(养生,法律等),或者说是从事销售行业的。基本上都会选择用自己来做头像,整齐的职业装,干练的造型。还有一些是宣传自己企业的,你也就知道了。比如性格特点。这个也是能够体现出来。比如之前有个诈骗团伙,说不喜欢找那些用卡通做头像的人。没钱,事儿还多。虽然说得不够精确,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喜欢卡通,一般都是青少年,确实没什么钱。而喜欢这些二次元,一旦是你勾起了他们的兴趣,确实愿意和你多说两句。至于那种所谓标榜的什么暖男,什么渣男,渣女头像,其实可以分析。人么,越缺什么,越想干什么,就往往会表现出来。至尊宝,渴望恋爱,试图表现深情,但是新鲜感不足。暖男,更是扯淡。他的那种好,带有目的性,而且很会隐藏,具有两面性。一个人要是只有一面,那还能是人么。所以等到他另外一面爆发的时候,很容易造成伤害。拿萌宠,说明喜欢小动物,有爱心。这都是很简单,很直观的判断。而且是情侣头像,你也能很明白地了解。二次元里边,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那都是使用者想要达到的。比如路飞,喜欢他的热血,喜欢他的兄弟情义。比如樱木花道,执着的冲击,对于篮球的喜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头像,可能让别人喜爱;也可能让别人,不喜欢。比如那种很血腥,很暴力,阴暗的画风。很多人接受不来,那你就知道第一印象不好了。结果后续慢慢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个人是外冷内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希望有人来温暖他,改变他。第一印象很重要, 后续的相处也不能落下。篇幅关系,而且每一个头像分析太麻烦了,只能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诉说。所以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能够海涵。
第4个回答  2022-03-31
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名词叫首因效应,即在印象的形成的第一出现的刺激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总体印象的形成。

显然,微信头像就是社交网络中首先出现的刺激。

美国一项对推特用户的研究表明,在18到23对的网络使用者中,他们对账户头像的关注会远高于账户资料。

在获取信息有限的渠道下,网络个体对他人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某些特定符号,个体喜欢对这些特定的符号背后的情绪进行加工,由此来推测他人的性格特征(Naquin & Paulson 2003)。

比如,如果你使用了个搞笑图片,对方会推测你是个活跃度高的人。其实这是不利于网络社交的,因为他会担心,由于你太活跃,侵犯到他的隐私。

然而这完全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使用搞笑图片的网友,有时只是想让自己快乐一点。

如果你使用了真人照片,但由于太艺术等,别人会推测你可能隐瞒了某些东西,最终TA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可信。

所以,人们单纯依靠情绪感知,缺乏其他独立证据支持,就虚构一个人的言行特征,这样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清晰表达我们特征的头像,帮助别人判断,而这个头像首先要清晰地表现你的情绪特征。

心理学家们发现,美国HR已经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筛选应聘者,这样的行为最近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Peter A. Rosen Benjamin D. Mclarty等人研究发现,顶尖企业比较乐于雇佣(hireability)的人,他们的头像更多具有情绪稳定性、容易达成共识、责任心三个特点。

比如头像中包含了眼睛,则被认为更具有“达成共识性”(agreeableness),而头像中遮挡了嘴唇则被认为“情绪不稳定”。

责任心则体现在工作之外的另一面,比如在做有意思充满笑容的照片。

有趣地是亚洲人在应聘工作时,不喜欢用自拍做头像,这会让美国HR觉得太封闭。
第5个回答  2022-03-31
由于第一印象一般是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比较深刻强烈。第一印象有可能变为“成见”,成为头脑中固有的心理模式。

而在微信头像的选择过程中,由于交流的双方不一定有过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所以从某种层面来讲,微信头像替代了现实中的第一印象。

当然,每个人在选择微信头像时,都和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或者和当下的心境状态有关。

事实上,微信头像分了很多类别,有一些类别会比较明显,大家的理解也较一致。

比如,有小孩的朋友,大部分都是用小孩的照片作为自己的头像,足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爱与思念。

同样的,养宠物的朋友,也喜欢用自己的宠物照片作为头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养宠物的人。其实,每一个头像背后都有个体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解读,如果仔细观察,就会看出端倪。

喜欢用逗逼系列的朋友,可能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喜欢戏虐讨喜的个体。希望给自己的生活找乐子,也希望通过这些乐子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

这样的个体,在生活中很难真正开放自己,因为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感受太强烈,便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去彰显自己的能力。

微信头像的第一印象,带有强烈的投射,你所理解的照片,就是你对这个个体的理解,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很多时候,我们主观上就会进行一个分类,潜移默化的寻找自己会更感兴趣的群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