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阿德勒刷新的认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忘了在哪里看到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了,最开始还以为是阿德勒的著作,买回来才发现这本书是两位日本学者提炼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以对话体的方式所著。

    说来惭愧,我对阿德勒并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唯一的接触是买过 他的名著《自卑与超越》,但也仅仅是翻了几页就搁置在了一边。

    没想到的是,这本书才读了一章就狠狠的刷新了我的认知,那就是:“我们的现在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前些年我喜欢看武志红老师的书,还订阅过他的好多讲座,由此也了解到了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荣格有句著名的话:“你的潜意识决定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原生家庭”这个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萨提亚提出的,武志红老师在很多篇文章里进行了讲述。这几年感觉这个词火了,很多电视剧都会提到它,甚至我们很多人把自身的不幸都归结为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记得当时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被治愈。”

    于是,很多人开始把自己的不幸和现实的不如意归咎于原生家庭,于是,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再也无法选择,于是,我们选择了怨天尤人,于是,我们选择了躺平....

    可是,我们的现在,甚至是未来,真的是由过去所决定的吗?!

    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的我,曾经也以为,现在的“我”不正是过去经历的集合吗?走过什么路,遇见什么人,做过什么事,造就了现在的我。古话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家不是也讲“因果”吗?

    放在以前,要说我们的现在完全不由过去决定,我是决计不信的,我始终认为,我们过去的经历多多少少都会决定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都是过去的经历灌溉而成,直到我遇见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青年找禅师解惑,说有位朋友常年躲在房间中闭门不出,他希望到外面去,他很想改变自己,然而,这位朋友只要一踏出房间就会心悸不已,即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青年认为这位朋友一定是过去受过心灵创伤,所以才走不出来,而且,也无法改变。青年认为“一切结果之前皆有原因”,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

    没想到的是,禅师直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禅师说:如果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那所有受到心灵创伤的人应该都会闭门不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因此,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不是事件A引发了我们的行为C,而是我们对事件A的看法B,引发了我们的行为C。

    理智上我很认可埃利斯的理论,可现实上我发现要真切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难。每当我们被指责时,我们总是容易陷入自我防御的状态,把自己包裹得死死的,并想尽一切理由来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当我们陷入不幸时,更是如此,我们会拼命的认为,造成我现在的状况,一定不是我的原因,一定是外界和他人出了问题。否定自己太难了,认清自己也太难了。

    我们很容易把现状视为过去的产物。然而,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的现在与过去毫无关系。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并且无法改变。

    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可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却可以改变,同样一段经历,我们可以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前段时间听廖智谈“感恩”这个话题,上网搜了搜她的资料,才发现她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那场地震让她失去了双腿和10个月大的女儿,当她被救出来后,她的丈夫却离她而去。

    任谁遇到这样的打击,恐怕早就崩溃了,可是她没有,她不仅没有垮掉,还重新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廖智安上了假肢,回到了舞台,还重新收获了一段幸福的婚姻。面对假肢时,她说:我从没想到我30多了我还能再长个子。她还说:感谢生命带给我不一样的经历,让我知道如何活着才是最大的意义。

    我们的现在跟过去毫无关系,我们对过去所赋予的意义才是重点,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现在才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我们的现状才有能发生改变。

    这是我被阿德勒刷新的第一个认知。

    禅师说: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我们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制造了现在的状态或者情绪。

    在禅师看来,青年的朋友不愿意出门,这是他的目的,因为这个目的,他给自己制造了原因,也许是经历过的心灵创伤,也许是渴望获得父母的关爱,也许是怕走出去后沦为茫茫人海中平庸的一员。

    阿德勒认为,我们的现状更多是来自于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处境如此,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

    我们以为自己的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其实并非如此。假如我们正在对孩子发火,这时,接到一个电话,一看是老师打来的,于是,我们马上控制住了脾气,转换成温和的语气。又如,我们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被踩了一脚,冲着那个戴着墨镜的大叔嚷了起来,结果大叔吧墨镜一摘,你发现他是个盲人,马上你就熄灭了怒火,甚至还热心地帮他找座位。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我们出于某种“目的”,才创造了与之对应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看起来确实客观存在。

    这是我被阿德勒刷新的第二个认知。

    不纠结于过去,不受困于情绪,知道自己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权利,我想,这就是幸福的来源之一吧。

    参考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