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狂”的自我救赎之路——金庸笔下人物心理解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从小便喜欢看由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不可否认最初的时候更多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故事线索、人物关系及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剧中的人物,又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和体会。

在武侠电视剧《侠客行》中,白自在无疑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性格爽朗,嗜武成性,狂妄自负,主宰欲强。但与此同时,却又极度自卑,充满着不安全感。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种人的重心在身外而不在身内。“总是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身负重誉或获得某种形式的显赫”。

在电视剧《侠客行》中,白自在刚刚出场的时候便是要跟谢烟客比武,但是谢烟客不理他。

他夫人史小翠希望让他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选择了不出门,或者见他时戴上面罩,几乎让他感到崩溃。

随后又因最疼爱的孙女跳崖,夫人失踪等一系列的变故使得自己性情大变,从而沉迷在武学的世界中。

后来在在丁不三、丁不四的刺激下,精神失常。出手重伤丁不四,杀死门下弟子,后引起叛乱,被囚禁在地牢中。

类似于白自在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不会少。不少人喜欢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或者擅长的事情上。通过容易获得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而在希望获得这种满足的背后,恰恰反应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无助。正如阿德勒所说,自卑感和优越感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

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谈到,“一个内心非常渴望超越别人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加容易被伤害”。

史小翠的离开、阿绣的失踪、被石破天击败,对他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把“自我”看的特别重要的时候,严重了就容易沉迷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愿意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局限,无疑是一个人改变的开始。

自负了一生的白自在,即使因叛乱被关进了地牢依然没有改变自己自负的习气。

而只有在被石破天打败的后的一段时间里,才开始面对自己的局限而不足。

正如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当白自在知道自己的内功不及石破天的时候,当下是极度的愤怒的。

所以使尽全身力气去攻击石破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而后在愤怒之余开始面对自己,开始对先前的偏执表示忏悔。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孙女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他自己与自己作对不吃饭,后来是他的孙女用亲情去打动了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真挚的情感往往是最重要的。

侠客岛之行,去喝腊八粥,确实是富有禅意的一件事情。事实上,每个前往的人,无疑都是走了一场自我救赎之路。

首先是被邀请的人,都是具备一定能力的侠义之士。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通常已经被“赏善罚恶”二使给诛灭了的。

所以一时间,整个江湖都笼罩在一片“死亡”公布的气氛中。

其次, 死亡既然已经无可回避,正确地面对死亡无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白自在在面对自己后,欣然前往侠客岛其实已经开始在面对死亡了;

最后,在侠客岛上,在喝腊八粥的时候,一层一层地破除先前对身份的执著和对名誉的执著,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跟很多人一样还是陷入到对语言文字的纠缠中,无法从最简单的内心开始去领悟,以至于无法到随心所欲的状态。

心性的训练往往是从动机开始的,习武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并没有得到最确切的答案。

只有石破天悟到了,习武的目的是造福人民。如果不是为了造福人民,习武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符合金庸先生一贯的风格,在他的小说里,只有为国为民的侠客,才能称得上是大侠。神雕侠侣下的郭靖是,天龙八部下的萧峰也是。

如果把小说里面的练武功换成我们当下的专业技能的积累呢?

我们拼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还是真的是为了他人呢?

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思考的问题。

三、 如何与偏执狂和平相处

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都会遇到许多类似于白自在这样的人。通过张扬外在的优越感,而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

狂妄自负的当下,却有夹杂着易爆易怒。相处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压迫感,也容易产生冲突。

而事实上,如果我们知道易暴易怒地背后恰恰反应了一个人的脆弱,同时我们又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的时候,跟这样的人相处其实并不是很困难。

正如佛学的经论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被情绪奴役的人,被先前的行为习惯所主宰的人,其本质上是在受苦的。

对于我们一个正常人来说,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当然做到不被对方的情绪所干扰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我们自己对情绪的觉察力。

如《侠客行》中所有的身份、地位、权力都不代表我,同样情绪也不能代表我。

当我们能够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我”的存在的时候,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能自在了。

当然,在与这样的人相处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不要去挑战他的情绪,除非你自己的能力够强大,否则也会伤害到自己。

正如丁不三和丁不四去挑战白自在的时候,被打的落荒而逃,而石破天在彻底激怒他的时候反而使他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教育问题对成年人来说,其实就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

教育问题对儿童来说也是一样,但这两者之间还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的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当下,许多对孩子的引导要么停留在外在物质上的获得上,要么强调学习的目的是要超越别人。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使得我们许多人的认知就是在于:学习就是要成为人上人,而忽略了对孩子自身品质的培养。

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指出:

将孩子培养得野心勃勃毫无益处,我们更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的品质,要让他们学到面对困难好不畏缩,把遭遇的挫折当做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他认为,“人类的领袖人物正是那些想象力丰富,并且能够将想象力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学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因为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具有不畏挫折的意志和勇气”。

相反,“一个内心非常渴望超越别人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加容易被伤害”。“当他们在生活的积极方面找不到优势时,就会转向生活的消极方面”。

所以他认为,一个孩子,如果他渴望得到认可的愿望过于强烈,往往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不仅容易变得希望他们的竞争对手遭遇不幸,甚至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刻意给别人制造麻烦,表现出明显的犯罪特征。

参考资料:

1、我们内心的冲突,卡尔·霍尼著,译林出版社出版;

2、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