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长城的置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但这道长城在哪里、形制如何史文缺乏具体记载,因此今天研究者言人人殊, 出入颇大,甚或否定其有,迄无结论。笔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在今辽、吉二省, 并确曾筑有长城,而所谓“ 东北首扶余城” 之长城起点, 既非扶余国的扶余城,也非高句丽的扶余城, 而是起于早已灭亡的扶余国故地,其起点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县老边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 南到今辽宁省营口市后岗子屯渤海岸边,长城在辽河东岸,长达一千余里。高句丽长城的中间线段, 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所沿用, 但又未能留下沿用的记载,因此世人只知此地为明长城,遂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修筑长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古代这样大规 模地修筑长城。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开始, 到以后统一的中央王朝,以及许多地方民族政权,无不修筑长城,它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而且不仅汉族修筑长城, 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修筑长城。至今历代长城遍布全国各地,纵横多道, 其总长度不下十余万里。这种情况, 在世界上找不出哪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匹敌。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即今辽宁省东部新宾、桓仁一带。其后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并于汉代郡县内建立起地方民族政权,长时间里臣服于中原王朝。高句丽政权,在其历史进程中,也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民族一样, 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袭,在我国大地上,也曾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不过此前对高句丽长城的研究很不够, 至今还不甚明了, 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 还应深入进行探讨。本文仅根据研究中出现的最基本的问题, 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关于高句丽修筑长城的历史记载
高句丽修筑长城, 史有明文, 动用大量人力财力, 并用了十六年时间, 修筑了一条长达千里的长城, 因此, 称其是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修筑长城的年代, 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唐朝。
《旧唐书》卷一九九《高丽传》载
贞观二年, 破突厥领利可汗, 建武遣使奉贺, 并上封域图。五年, 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收痊隋时战亡骸骨, 毁高丽所设京观。建武俱, 举筑长城, 东北自扶余城, 西南至海, 千有余里。
《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载
太宗已禽突厥领利, 建武遣使者贺, 并上封域图。帝召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痊隋战士背, 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 乃筑长城千里, 东北首扶余, 西南属之海。
《三国史记》卷二《高句丽本纪第八· 建武》亦载
荣留王十四年, 唐遣广州司马长孙师, 临睡隋战士骸骨, 祭之, 毁当时所立京观。春二月, 王动众筑长城, 东北自扶余城, 东应是西南至海, 千余里, 凡一十六年毕功。
同书又说
二十五年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贡。王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
荣留王即建武。因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由于王朝更替, 战争频仍, 高句丽借机不臣, 隋、唐为收复失地, 都曾进行征伐, 建武因此惧, 所以自荣留王十四年即唐太宗贞观五年, 公元年二月起, 至宝藏王五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公元年, 共用了十六年时间, 修筑了一道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长千有余里的长城。同时我们还看到在荣留王二十五年, 即修筑长城已经进行到十一年时, 西部大人盖苏文还在督工修筑长城, 可见这道长城的修筑从未停止, 从而可知, 其工程是颇为巨大的, “ 凡一十六年毕功” 的记载也是可信的。
高句丽这道长城修筑后, 其产生的历史作用不大, 又随着高句丽政权的消亡, 唐王朝统一宇内, 这道长城便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因而从此不显, 其后就少见于文献记载, 在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 由于没有见到明确的长城遗迹, 因此过去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民族研究者抑或是长城研究者, 多未提及高句丽长城, 当然也就更无人深入进行探讨了。近年由于考古学的发展, 研究日趋深入, 才开始对高句丽长城引起注意, 前后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是由于高句丽长城实在渺茫, 无从寻找, 因其见不到明确遗址, 不知修筑在哪里, 因此有些文章只是进行推测, 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并且我们从发表的文章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其认识有所不同, 其间差别很大, 比如最基本的确定其位置问题, 即长城的具体经行线路, 都存在完全不同的意见, 这就使高句丽长城的研究, 一时无法得出大家都赞同的结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