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第25集: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第25集: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第25集,宣德王被赐死,小枫在惊诧之余,又天真地以为,太子已死,那她这个豊朝未来的太子妃,也便没有继续在豊朝存续下去的必要了。心惊胆战又自觉劫后余生的小枫,给阿爹写了一封信,想要回西州去,却被皇后娘娘的一番话彻底惊醒。小枫开始悲叹,原来,她就是那件狐狸坎肩,被送过来,又送过去;原来,她的婚姻,她的人生,向来不得自主。

        小枫悲叹,是因为她不知道她爱慕的李承鄞,亦深深地、无悔地爱恋着她。可是李承鄞却不同,他早就认清了小枫是他此生唯一的挚爱,但是鉴于李酽与宣德王双双丧命于政敌之手的前车之覆,他无论如何,都须携着不明世事的挚爱,做得后事之师。虽然,这直接导致他要藏匿他对小枫的情意,他不得不在登上太子位之前,暂时与小枫划清界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曾献推开了太极殿的宫门,入内禀报道,“陛下,叛军已全军覆没,太子已被押入大理寺,等候发落!”

        只是,听到这样胜利的消息,看重权力胜于一切的皇帝,他的心情竟然和李承鄞一样,没有任何直观的欣喜之感,徒留悲怆、叹惋。

        是啊!权力本身的残酷,让人不得不割舍掉人天性中良善的一面,就连亲生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但这不代表,高高在上的胜利者,在亲手把宣德王扳倒以后,心中没有一丝不忍。

        皇帝叹道,“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在一旁或明或暗的孤灯烛火的映照下,皇帝缓缓地阖上了自己的眼睛。

        此时皇帝念的这4句诗,就是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原诗中的意思了。皇帝是在悲叹,他那样偏心、力保的宣德王,还是与自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他只是一位老父亲而已,面对着举翅而去的宣德王,他声嘶力竭的呼唤,宣德王始终也不肯回头。

        皇帝缓缓地步下了他的皇位,慢慢地走远了。这当然是一个象征性的镜头,摄影导演暗示,皇帝终于不再是皇帝,他成为了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

        后来,李承鄞也有一个缓缓步下太子正位的镜头,就是在他下令裴照,准备诱杀顾剑之前。编剧暗示,那时候的李承鄞,根本不是太子,而是一个因备受挚爱冷落而嫉妒得发狂的男人。所以,裴照想要劝解太子,还没开始说话,李承鄞就打断了他,“如果你要说什么,就别说了!”

        镜头再次转至大理寺,不同的是,今次锒铛入狱的,不是蒙冤受屈的李承鄞,而是之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宣德王。

        此时的宣德王,比当初的李承鄞还要潦倒。他满脸是血,披头散发,手上还铐上了铁链。

        宣德王听到门外看守他的狱卒行礼、离开的声音,轻轻地闭了闭眼,他知道,皇帝终于来了。

        皇帝屏退了众人,想要与自己的儿子做一番私下的谈话。宣德王也很快睁开了眼睛,他也想要直面皇帝,痛诉皇帝对自己的不公,与皇帝做一个了结。

        此处出现细节,皇帝并未穿金线描龙的御制常服,他打扮得非常随意,代表着此时面对宣德王的皇帝,只是一个父亲而已。

        皇帝隔着玄铁制成的牢狱,瞧了瞧里面不肯看自己一眼的宣德王。皇帝冷声道,“都敢举兵造反了,你还有谁不敢杀?!”

        皇帝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逼问宣德王,你杀了先太子,我都没有追究,没想到,你连君父都敢杀,当真是胆大妄为!

        宣德王听了皇帝骂他狂悖的话,冷笑道,“我要是坐到了您的位子上,爱杀谁就杀谁,我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宣德王出身皇家,最知道权力可以给人带来的什么。宣德王说,您叱骂我胆大妄为,那凭什么您就人人都杀得?还不是您是皇帝?!

        因为您是皇帝,所以您所做的一切,都是英明无比的;谁被您杀了,还得谢主隆恩;您屠戮众生,满手鲜血,还可以曲解为我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凭什么?不就凭您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我杀了您,坐上了皇帝位,不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您曾经拥有的一切了吗?成王败寇罢了,您以为您就真那么对,我就真那么错啊?!

        编剧笔力精深,她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披露权力的真面目。之前,她在皇帝亲手掐死婵儿的时候,就披露过一次;现在,又靠着宣德王的嘴,再次揭露了一次。

        皇帝又怒斥宣德王道,“执迷不悟!”

        宣德王冷笑道,“您不就是这样坐上皇帝位的吗?您应该明白,这帝王之家,兄友弟恭是不可能的!”

        皇帝怒斥宣德王,当然不是仅仅怒斥他杀先太子、他想要刺杀自己是错的;更是想要告诉宣德王,你想得到最高权力的方式是错的!你为什么不肯等等呢?我已经封你做了太子,我能有多少年可活?将来我死了,这最高权力,还不都是你的?!

        宣德王听到皇帝怒斥他想要争夺最高权力的方式不对,又开始直接揭露起他父皇的黑历史来。宣德王直言说,您有什么资格咒骂我谋朝篡位?您有什么资格指责我杀兄屠弟?当年您不就是这么坐上皇位的吗?您是怎么对待您的父亲、兄弟的呢?昔日种种,殷鉴未远,我不过是重复您当年走过的路罢了!

        皇帝道,“你身为太子,挪用万佛寺佛像的铸铜,暗铸私钱,扰乱国政,如今天下信徒正等着朕给他们交代!你以为你只有手足相残一条罪名吗?!”

        皇帝听到宣德王指摘他的黑历史,就有点恼羞成怒了。于是,他开始把他一直以来都试图压制的假铜钱案发作出来。皇帝说,你可是太子,却挪用万佛寺佛像的铸铜,暗铸私钱,这是扰乱豊朝的金融秩序、伤及豊朝根本的乱政!豊朝平民笃信佛教,你这样的举动,还惹怒天下信徒,丧尽天下人心。我也做过太子,难道我当年就曾像你这样败坏豊朝根基吗?!

        皇帝的这番话,也暗示了皇帝必然不会放过宣德王的图谋了。如果皇帝想要放过宣德王,只把宣德王幽闭了事,他应该会揭过这早已揭过的假铜钱案才是。毕竟,这个案子发作出来,其实对朝廷的形象十分不利。但是,皇帝为了坐稳他的皇位,不惜彻底败坏宣德王的形象,毁弃宣德王的民意支持,这又代表了皇帝仍然是那个时时处处都在试图掌控最高权力的权力至上者。

        宣德王听到他的父皇指责他犯下的别的罪孽,也丝毫没有悔改之心,他又冷笑了一声,慢悠悠地站起身来,懒懒地说道,“我要是没有这么多的罪名,也不用起兵造反了。”

        宣德王这个人,如同故事结尾处的李承鄞,已经为了权力彻底癫狂了。他竟然信奉这样一个悖论——就是因为我有这么多罪名,我才起兵谋反;就是因为我没有成功,我才有了这么多罪名。

        宣德王开始发泄他一直以来压抑在内心的中冤屈,之前李酽死在他面前以后,他就想要冲进太极殿,直面父皇控诉父皇来着,现在,他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宣德王直指如同是他仇敌的父皇,控诉他的父皇对他的不公,“但这一切都是您造成的!是您!”说着,恨恨的宣德王一把抓住了他面前的铁栅栏,“是您偏心,非要立大哥那个废物当太子,又逼得我去斗,现在却指责我手足相残!就算立了我当太子,你还放纵老五查我!让我的太子妃,跟他一起去查案!”宣德王发怒道,“在你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承认过我!”

        1.宣德王给自己刺杀先太子找的理由是,大哥明明是个废物,不配当太子,你却非要立他。这不是逼我去和他争斗吗?我只有杀了他,才能当上太子,现在倒成了我手足相残的罪名了?!

        皇帝听到宣德王痛诉他之所以手足相残,都是皇帝您逼出来的时候,仍然目光凛冽地瞧着宣德王。这代表着皇帝仍然不觉得他对几个儿子的教育方式是错的。哪怕时间倒流,皇帝还是想要让几个儿子互相争斗,弱肉强食。

        不过,编剧在这里的讽刺意味是很浓的,因为皇帝从始至终不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也便意味着,当李承鄞成为了那个学得最出色的儿子的时候,他能斗倒所有兄弟,也便能斗倒他的父皇了。皇帝最后风瘫了,这是由他一早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

        2.宣德王从始至终没有看出,他的父皇让小枫参与铜钱案,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真相,拿捏李承鄞,好成全宣德王的太子位。宣德王只是从小枫表面上说的话(“小枫不懂朝堂之事,又和任何人没有仇怨,只是奉了陛下的命令求一个真相罢了”)出发,推断出了他的父皇竟然让他的太子妃与翊王沾染在一起,九公主是豊朝未来的太子妃,只会嫁给太子的,那你给九公主和翊王机会,叫他们培养出感情,不是不承认我的太子位是什么?!

        这让皇帝怎么为自己辩解呢?难道他会告诉宣德王,其实我只是利用九公主探知事实真相好放过你罢了,后来,我不是任由你毒死九公主,发泄你心中的怒气了吗?

        皇帝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这样的话,他说不出口,因为宣德王已经败了,他不会为了一个败了的宣德王说出这样的话,万一落入他人耳中,威胁他朝局的稳定。

        皇帝含泪道,“朕其实一早就知道,承稷的死跟你有关,朕照样立你当太子!你说朕偏心?是!朕是偏心!朕这是偏你的心!”

        皇帝只抓住他最对得起宣德王的一点来说,就是在李酽押解假巴吐尔进京的时候,他就知道,先太子其实是你杀的了。我不是还立了你当太子了吗?我还不够偏心你?

        但是,皇帝也没说得那么透,他还是没有明白地告诉宣德王,他任由你构陷李承鄞,非要把他逐出京城来保住你的太子位的谋划。这与皇帝不肯与任何人推心置腹有关,更与皇帝不肯为了一个已经败了的宣德王影响他前朝的稳定有关。

        皇帝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心里是觉得自己有点可笑的。他简直不敢相信,他偏心偏得这么明显,李承鄞、高相看得清清楚楚就罢了,就连皇后都看出来了,我最偏心的宣德王竟然看不出来!皇帝是有点自嘲的,阿斗就是阿斗,我尽心尽力地扶持你这么久,故作聪明的你竟然看不清事实真相,你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做皇帝?我真是枉费心机了!

        皇帝叹道,“翊王也是朕的儿子,你还想让朕第二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这“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本剧贯穿始终的人间惨剧。就光这一集中,皇帝、忠王、太皇太后就一一尝到了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啮心之痛,将来,还有高相和柴牧。

        皇帝对可能会撼动他帝位的李承鄞,还是讲究几分父爱的。之前就分析过了,他任由宣德王毒死了曾经被他利用、还十分无辜的小枫,却还是留住了李承鄞一条性命,只想把他逐出上京,剥夺他即位的资格而已。在皇帝的设想里,他只想让李承鄞在江南(黔州就在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做一个安乐王爷,富贵一生罢了。

        皇帝对李承鄞,究竟是什么态度呢?我觉得,皇帝最偏爱的,是先太子李承稷。因为,他在李承稷很小的时候,就立他做太子了,还每每亲为扶掖,亲自教育。只不过,李承稷本性淳善,他不符合皇帝对一个太子的要求,所以皇帝逼迫李承稷去了西境,去求娶九公主,又让文武全才、从小与李承稷要好的李承鄞跟他一起去西境协助他,帮助他建立功业而还。

        后来,李承稷被宣德王杀死了。皇帝囿于朝局,没有发作。但是这不代表,在剩下的儿子中,他最偏爱宣德王。事实上是,皇帝除了他从小就偏爱的李承稷,最最偏爱的,就是李承鄞了。这一点,越到故事后面,就越清楚,只不过,李承鄞却误会了他的父皇,对他没有一分父爱,最后逼得他的父皇风瘫而已。

        皇帝偏爱李承鄞,是有很多细节可以佐证的。除了之前他对被他贬出京城的李承鄞未来的构想,还有就是,他让无子的皇后亲自抚育李承鄞,让李承鄞得了嫡子这个身份;皇后一直有高相支持,但是当初皇帝灭顾家满门的时候,高相的势力并没有今天这么大,皇帝叫李承鄞以皇后为母,得高相的助力,绝对是在为李承鄞的未来打算的。李承鄞的伴读是裴照,裴家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虽然电视剧的第三世被删减严重,裴家的戏份被删得一干二净)。

        除此之外,最能体现皇帝偏爱李承鄞的,就是皇帝明明知道,鸣玉坊刺客案是李承鄞设计的,而且,皇帝怀疑那一剑有可能就是冲着他来的,他也没打算追究李承鄞,只是轻轻点了点他罢了。皇帝可曾放过任何一个想要刺杀他的儿子、臣子?是皇帝先放过了李承鄞,才给了李承鄞利用明月逼得皇帝风瘫的机会。这些,到了后面,我再细细地说。

        宣德王一听到直接扳倒他的、最大的政敌,就更怒气冲天了,“你以为老五就是好东西吗?他心里的龌龊事不会比我少!他背后还是你最厌恶的高家!难道你对他一点怀疑都没有?!如今我败了,但你真要把太子位给他,你就等着看!以后这天下,到底是姓李还是姓高!”

        1.因为宣德王直接败在了李承鄞手里,所以,他绝不肯叫李承鄞捡这个便宜太子去当。他直接向他的父皇点明,李承鄞背后是高家,你让他做太子,就是在断送我们李家的江山!(我看到这里,真是忍不住笑了,谁管你这江山是姓李还是姓高?反正对我这个平民而言,若无现代治理制度,江山属于谁,都是平民的灾难。我为什么要为你一个公器私用的朝廷背书?!)

        2.编剧借宣德王的口,暗示了李承鄞的未来。越来越认清皇帝、权力真面目的李承鄞,的确是心里的龌龊事一点儿都不比宣德王少。到了故事的结尾,他可不就便成了撼动豊朝国本的宣德王,非要在承天门放火。

        在听到宣德王说“难道你对他一点怀疑都没有”的时候,皇帝立刻转开了目光。编剧暗示,其实皇帝真的是很怀疑李承鄞,很忌惮李承鄞。

        从太皇太后后面劝小枫的话里可以知道,他们豊朝的江山,起源于谋朝篡位。所以,皇帝非常忌讳,有权臣把持朝局,断送他们李家的江山。故而,在皇帝把李承鄞拱上太子位之前,特意用加了草药的茶来试探李承鄞对高家的态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