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文言文3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 自创文言文五十字

公历壹玖玖玖年春分,凯闻生于蜀地,彼时亦有雨,雷鸣电闪。

凯闻小时养于祖父母身边,虽性急躁易冲动,然头脑聪明,记忆超凡,酷爱史学类,常名列前茅,故常受邻人赞也。幼时就读京都幼学院,成绩斐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常作范文诵读于师者之口。

闻为师者之所爱,然同窗亦有羡慕嫉妒也。同窗偶以言语挑闻之,闻怒斥,故日逐恼骂,偶以棒杖奋而罔顾乎前后。

后勤奋好学,不顾他人诋詈,六年寒窗闻苦读。终入理想之学院—清华。

清华书院乃蜀地之名院,集蜀之才士。闻初入发现人才济济,无立足之地,遂闻倍加努力,不敢稍有忘却。

吾与之年相若也,道亦相似也,故成好友也。然吾稍逊闻之伶俐常感羞煞也。

闻常以其沙哑之声引吭高歌,周围同窗闻之,或以手掩耳,做无奈状,或泣泪不已做难受状,或仰天大笑,吾惊讶不已,叹曰::“闻之歌声,惊天动地,非人类能比也。 郭凯闻,何许人也?噫,吾有此友乃吾之幸哉。

2. 求十篇30字以内的文言文翻译

《论语》里很多,如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

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

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

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

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

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

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