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替下层劳动人民呐喊的思想家-------墨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而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但据近来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发现,可以肯定明鬼论至迟在战国前期已经形成,由于其文体特征与墨子十论酷似,因而,有学者认为现存墨子十论二十三篇的成书年代就是在墨子活动的春秋末到战国前期这段时间内。也就是说,墨子的主要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墨子》大致可以归纳为墨子自著、墨子所说弟子所记、墨子言行记录、墨家后学所著、其他学派伪托等。由于《墨子》一书多出于其弟子的记录,各人记录有所不同,所以墨子学说核心部分的11个问题都分为上中下三篇或二篇。《墨子》总体上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学说,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为什么会兴起墨子学说呢?

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乱局,诸子百家的理论使命首先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服务。墨子学说之所以产生,固然有着多种原因,但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救世”与“非儒”两个方面。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墨子站在“农工肆人”的立场上思考着人类、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其思想的中心是如何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让更多的人得到实利。“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羝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到了一个国家,一定要选择紧迫的事情进行劝导。如果国家昏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如果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的道理;如果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道理;如果国家荒淫、怪僻、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的道理;如果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 *** 别国为事,就教他兼爱、非攻的道理;所以说要选择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

针对国家昏乱、贫穷、音湛湎、羝无礼、务夺侵凌等病状,墨子开出药方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

在墨子学说中,大致有一个基本的结构,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明晰“天人关系”问题

凡是体系性的学说,都必须回答世界为什么存在、世界如何存在等诸如此类的“大问题”。“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显然也是墨子学说的主脉。墨子在自己的学说中,提出了尊天、事鬼的一系列理论。“天”是最高存在物,它主宰着“天人关系”的一切变化。由于王权专制主义文化所追求的是其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天”的意志因而常常按照权贵的意愿而被篡改, “天”被改造成为贵族利益的代言者。墨子在自己的学说中试图恢复 “天”的权威,让“天”真正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与公共利益,而不是权贵的私利。天的意志是天人关系的最高标准,也是人的最高行为准则。这样,天、鬼、人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明晰地建立起来,成为全部墨家学说的立论基础。

构建以“兼爱”为核心的基本价值观

与儒家学说中的“仁”、道家学说中的“道”一样,“兼爱”是墨子学说中 “天人关系”的第三极。“兼爱”,即无差等的平等之爱、普遍互爱。“兼爱”之“兼”,是与儒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别爱”相区别的。兼爱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涵盖了天人关系的方方面面,是墨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墨子全部救世理论的立论基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

墨子以兼爱为其全部学说的核心,以非攻与尚贤、尚同等为基本价值观,从而构建了墨子学说理论体系的基础。非攻与尚贤、尚同等学说不仅是墨子学说的基本内容,也是墨子兼爱思想借以实现的手段。

与儒家争鸣中形成的“非儒”理论

墨子学说的许多思想观点都来源于同儒家争鸣中形成的“非儒” 理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儒家之道,可以足够丧失天下的有四点。’儒以为天不明,鬼不神,天鬼不悦,这足以丧失天下。又厚葬久丧,作双重的棺停,很多的衣食,送摈就像搬家一样。三年哭泣,扶着才能起,柱杖才能行,耳不能听,眼不能见,这足以丧失天下了。又弦歌鼓舞,学作音乐,这足以丧失天下。又主张有命论,贫富寿天,治乱安危有极数,不可增减,在上的人行之,就不去听政,在下的人行之,就不从事,这足以丧失天下了。”命,

墨家学派的“非儒”立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儒,而是站在平民文化的立场重新思考儒家的仁义学说,从而形成了墨家学派的“仁义”观以及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等理论。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独树一帜的逻辑学与认识论

墨家学派在逻辑学与认识论上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就。墨子是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大量地运用逻辑推论的方法,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提出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哲学领域提出征服自然世界的思想家,第一位替下层劳动人民呐喊的思想家。他拥有一种与孔子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方式。他的理论体现出自发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

墨子的哲学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他的学说在本体论上是贫乏的;在认识论领域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仍显得不够系统;在人生观上,其思想缺乏现实性。

墨子哲学是非反思前的我思哲学,带有强烈的理性直觉色彩。墨子哲学是处于自然世界中的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是自发的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墨子摆脱了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的直接影响,在本质上不是“天人合一”式的决定论思维方式。墨子的经验主义是狭隘的,没有宏大的宇宙感。他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运用独立于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逻辑来建立他的学说。在思维水平上,比孔子学说高出很多。在某种意义上说,墨子突破了泛灵论阶段的自我中心意识,在思维图式中加入了客体――关于客观世界的思想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