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11-19
1. 古代对人死的几种称谓
1、殉国: 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文天样作为民族英雄,人们称他的死为“以身殉国” )。 2、殉道: 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
(《孟子。·尽心》“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3、殉节: 是称那些为节义而舍生者。 4、殉难: 称为国家或为正义而台生者。
5、遇难: 称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 6、被准: 是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者。
7、揭难: 称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推音黎) 8、藏难: 是称领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
9、遇害: 称因人为伤害而死 (如被杀害) 10、就义: 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就义,即成就义) 扩展资料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
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
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3、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 *** *** 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5、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死 (汉语词语)。
2. 关于古代死的名称
(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四)根据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谓之“圆寂”、“示寂”;喇嘛死谓之“涅槃”;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 *** *** 教教徒死谓之“无常”等等。
(五)民间对死的敬称(礼貌用语)。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殒”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与世长辞)、“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称死者有不同说法。如“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儿叫唤去了(言已人土与秋虫为伴了)”,“嗝儿屁着凉了”、“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但多具有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3. 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的称呼
1、等级最高的,叫驾崩。
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因当时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2、诸侯王,妃子们死叫薨。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和尚的死叫圆寂。
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死为圆寂。
扩展资料
皇帝驾崩以后,新皇帝登基,后宫的妃子有4种处理方式
1、母凭子贵。
很多嫔妃在旧皇帝期间没有为其生的一男半女,那这位妃子基本不会有太好的下场,而有生得皇子的嫔妃当然就会依靠自己儿子的地位来保护自己,如果儿子是普通的王,就会到他的封地上去安享晚年,如果自己的皇子是太子,也就是皇位继承人,那就更不用说,荣华富贵和权利更少不了。
2、嫁于新帝。
旧帝死后,嫔妃作为其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由新的帝王继承,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师西塞,在匈奴就嫁给了两代单于(匈奴的统治者),隋炀帝杨广开心的接受了隋文帝杨坚的所有嫔妃,还有唐朝的李治和武则天,都是嫁给了新的皇帝才有出路。
3、舍身殉葬。
这一做法明朝中期的时候比较多,其他朝代也有但是很少,那时候的思想就是希望皇帝死后去往另一个国度也有女人的享用,嫔妃们就作为一种陪葬品和死去的皇帝一起进了棺材。
4、终生守寡。
以上情况都没有的,那就属于这一种最凄惨的了,一些贞洁高一点的妃子和旧帝感情很好,旧帝死后愿意到旧帝的陵园为其守陵,一生无人问津,凄凉惨寡,常以抑郁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驾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圆寂
4. 古往今来各种文化对死亡的解释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谁都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作为,最终只是一步步踏向死亡的过程而已。
生死世界似乎是永无可能沟通的两重世界。人间的一切恩情厚爱,都在交界处化成过眼云烟,无处追寻。
所以,死亡是最萦绕人心的问题,当人们开始探析生命的究竟时,死亡与"人是否有灵魂"的事实,便成了关注的焦点,多少人为之低回,为之伤怀,为之迷茫,为之不解。当我们静思、默想生命的种种现象与活动,我们可以透过切身经验而体尝到爱、恨、嗔、痴。
等等这种情绪上的反应,也可以品味生命本身带给我们的欢愉、悲苦。
然而我们却永远无法理解死亡——生命的结束;更无力辨识结束后的尽头又是何方?死后的生命就如灯灭,就此一了百了,不知所终?与此同时,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还在吗?它在哪儿呢?而且一旦我们沉思、面临这谜样的情境时,我们不是透过个人的亲身经验而了解死亡这件事实,而是透过感觉而想像死亡的样貌——一切终归虚无。其实死亡带给人类的种种感受,并不在于这事件的本身,而是人自己心中无名的惶恐与不知所措、无法探究与摸索的茫然:一切事物,包括个人的感觉、意识以及肉体——终将消逝。
一切就这样无声无息、嘎然而止?生命就如此不堪一击、不留任何蛛丝马迹?于是与死亡一体两面、同时存在的:"人真的有灵魂吗?" 的人生课题,就时时浮现于每个人的脑海而苦苦思索。中国古代的传统认知其实,我们对死亡并非一无所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太多太多的现象和事例告诉我们:人其实是有灵魂的!尤其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都相信灵魂的存在,人死后,灵魂依然鲜活。
不管是稗官野史的流传或史书典籍的记载,其中与此相关的事例比比皆是。知道人不只是眼前的一生一世而已,明白生命是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
而六道轮回的说法,在佛家及中国民间是广被认同的。也因为如此,人生前所做的一切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也都会随着灵魂带进他往后的生生世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古代,人人敬天畏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世世代代相信灵魂转世、善恶有报。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圣贤豪杰,都难免一死,所以古人早已看透,早已熟知生老病死是天律,这身"臭皮囊"甩掉之后,那灵魂是不会跟着消亡的。
因此对身后的事都预作准备,在寻觅墓穴、预定棺椁、裁制寿衣的同时,也把心理建设好了: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万物同依此律,谁也打破不了,什么方法也移除不掉。于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佛道思想的魂魄永在、肉身解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的观念;于是有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认知。
所以时候一到,多半不受生死问题的羁绊而以旷达的襟怀面对。在史籍的记载中,端坐而逝、含笑瞑目者比比皆是。
因为知道人生的存在,不只是须臾的刹那;肉体的幻灭,并不意味着生命永恒的消失。而"灵魂"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现今西方的探索研究而西方社会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
濒死体验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就记载了濒死体验现象。这儿更有条最新的医界讯息:据英国广播电台(BBC)2008年9月18日报导,来自英国和美国的25家医院的医生,启动了一项对心跳骤停幸存者的濒死体验的研究,即这些幸存者在没有心跳或脑活动的情况下是否会有灵魂离体的体验。
这项研究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协调,计划三年完成,将对 1,500 名心跳骤停幸存者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人员在复苏的区域放了特殊的架子。
架子上放着图画,这些图画只能从天花板往下看时,才能看到。负责这项研究的山姆?帕尼亚医生(Dr. Sam Parnia)说:"如果你能显示在大脑停止运作之后仍有意识的话,这就可能显示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他认为,病人在心跳骤停过程中的经历可能会为我们了解濒死体验打开一个独特的窗口。 他指出,与人们普遍认识不同的是,死亡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它是一个过程。
山姆?帕尼亚医生在2001年时发表过对100多个病人的研究结果,试验设计与这次的类似,他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天花板的下方放的一块板上的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说的全都对。可以说帕尼亚医生的试验,已证实灵魂的存在。
只是此次的试验是全球性的,试验人数更多(10倍)。亲自陪伴上千人面对死亡,并且搜集来自世界各地两万个濒死体验例子的美国库柏勒?罗丝医生确信:在人死了之后生命仍有延续,因为"神识"是不死的。
库柏勒?罗丝医生的著作《论死后的生命》(On Life after Death),出版于1991年,只有96页。十几年后,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至今仍然不乏有读者给予五颗星的好评。
同时她认为:一旦人们了解到,在死时需要为生前所做的一切负责,那么,人们在世时将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有许许多多死后游历地府,亲眼目睹十八层地狱的实况,亲眼见识上刀山、下油锅的惨状,亲身听闻作恶遭报的恐怖而灵魂回返肉体后,惊悚讲述的事例,在古籍的记叙和当今现世频频发生,屡屡出现,。
5. 中国古代死有多少种叫法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2.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3.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4.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
5.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6.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为国战死者:国~。~魂。
7.殒(yǔn), 古代泛指死亡。
8.缢(yì),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9.殪(yì), 古代称被射死,杀死。
10.殂(cú), 泛指死亡。
11.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12.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
13.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
6. 古代对于死的称呼
汉语中表示死亡的词汇
在世界上的许多文化中,因为人们对于死亡这个概念有所忌讳,所以衍生出了各种替代词。在汉语中,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对于死亡的替代词,例如:
汉语官话:往生、过身、过世、去世、两脚一伸、闭眼、瞑目、长眠、断气、魂断/断魂、肠断/断肠、消魂(任何事物用)、销魂(人类情感用)、黯然销魂、烟消云散、百年归老、一命呜呼、撒手尘寰、驾崩(皇帝用)、薨(古时诸侯用)、香消玉殒(女士用)、天妒英才、翘辫子、物化、故化、物故、已故、作古、大去、仙游、辞世、别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男士用)、寿终内寝(女士用)、驾鹤西归、返魂乏术、殁了、走了、没了、去了
西南官话:老了
粤语:卖咸鸭蛋(来自闽南语俗语苏州卖鸭蛋)、瓜柴、瓜老衬、瓜徂(俗写:瓜咗)、钉盖(意即“棺材盖封钉”)、钉徂(俗写:钉咗)、去徂(俗写:去咗)、走徂(俗写:走咗)、香徂(俗写:香咗)、无匸道(俗写:唔喺道/唔喺度)、㔶旗(俗写:冚旗)、行先一步、折埋、玩完、冧斜
闽南语:老去了、返去了、无去了、走去了、过身、挫起来、苏州卖鸭蛋
哀丧言词:诉、闻、恸、泣告
带宗教色彩的:
基督教:魂归天家、蒙主宠召、息劳归主、安息主怀、归主怀抱
*** 教:归真、访真
佛教:圆寂、涅槃、往生、归西、落泉、归真、登极乐、上西天、见弥陀、见佛祖、见阎罗王
中国民间宗教:上路(“路”指黄泉路、阴司路)、乘鹤、骑鲸、落下、洗阴司纸、食香、叹元宝蜡蠋、气数已尽
带政治色彩的:见列宁、见马克思、找孙中山、找毛主席
较正面词汇:殉、成仁、牺牲、与世长辞、寿终正寝、英年早逝、就义、浩气长存
未成年人死:夭折、殇、夭殇、英年早逝、天逝、短折、夙殒、天服之殇
自然死亡:寿终、登仙、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往、长辞、归室、归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非自然死亡:轻生、队冧、解决、搅掂、魂断、葬身、买起
7. 我想知道古人关于“死”的称呼有哪些
皇帝---架崩(殂)
皇亲国戚---薨(音hong轰)
高官达贵---逝\卒
平民---死
僧侣---圆寂\坐化\羽化\涅盘
道家---驾鹤西游
美人--香消玉殒
其它:
亡故\大去\故去\作古\逝世\辞世\百岁\百年\殒命\
身故\告老\弃世\卒命\寿终\与世长辞\寿终正寝
牺牲等,还有一些百姓中的口语:
去世,去了,故了,没了,扔了,上西天了,回老家,
玩完,走了,完蛋,杆儿细儿了,瘪儿古,撒手,咽气了
直溜了,打挺了,爬烟筒了,看山去了,不在,呜呼哀哉,毕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