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拉丰的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让-雅克·拉丰,1947 年出生在法国东南部城市图卢兹,属于法国战后的一代。这一代人在戴高乐将军的影响下成长,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振兴法兰西民族为己任。 1968 年,拉丰毕业于具有深厚数学教育传统的图卢兹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其后前往巴黎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72 年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73 年秋,年轻的拉丰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经济学大师肯尼思·阿罗。拉丰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 年),这在哈佛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1978 年,拉丰服完替代兵役后,拉丰放弃了在美国任教的机会回到图卢兹大学,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一边传播经济学一边不懈地开创经济学的新领域。沿着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他很快在公共经济学和机制设计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 年,拉丰教授的专著《公共决策中的激励》(与格林合著)出版,确立了他在公共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在70 年代,一般均衡理论仍然占据着经济学的主导地位,但拉丰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在未来的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经济组织中激励问题的关注使得拉丰选择激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70 年代末,当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正在兴起。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下的激励问题,由于在方法论上借鉴并结合了对策论的研究成果,信息经济学成功地解释了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显示了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拉丰以信息经济学作为他研究激励问题的基本框架,开始了整合激励理论体系的思考和探索。
自80 年代初起,拉丰教授开始探索将信息经济学与激励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垄断行业的规制理论的道路。在这个时代,席卷整个西欧的私有化浪潮引起了一场关于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竞争与规制的大论战:诸如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是否可以通过私有化引入竞争?如何对其进行规制?等等。在批判传统规制理论的基础上,他和梯若尔(Tirole)创建了一个关于激励性规制的一般框架,这导致了新规制经济学的诞生。新规制经济学结合了公共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信息经济学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方法,它提出的激励性规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不对称信息下的规制问题。拉丰和梯若尔于1993 年出版的著作《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完成了新规制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学术领导者地位。与许多理论经济学家不同的是,拉丰教授非常重视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检验。
从80 年代中期开始,他和梯若尔就努力将新规制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于诸如电信,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等垄断行业的规制问题,分析各种规制政策的激励效应,并建立了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拉丰教授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法国电信改革的实证研究工作, 并担任了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电信改革的顾问。从1999 年起,拉丰和梯若尔应邀担任了微软公司的经济学顾问,他们的研究报告为微软公司赢得反垄断案诉讼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权威的支持。2000 年,作为对十几年垄断行业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总结,《电信竞争》一书(与梯若尔合著)为电信及网络产业的竞争与规制问题的分析和政策的制订提供了一个最为权威的理论依据。
从90 年代初起,拉丰教授开始关注组织中的激励问题,他深刻认识到了组织中的串谋行为对激励机制造成的扭曲是导致经济组织效率低下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因此在设计一个经济组织的激励机制时,必须考虑防范串谋的激励机制。拉丰教授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将这些理论贡献集成在《激励与政治经济学》(1999 年)一书中。作为激励理论的主要开创者,拉丰教授视激励问题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因而几十年来,他一直献身于激励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而三卷本的巨著《激励理论》(与马赫蒂摩合著,第一卷已于2002 年2 月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于2002 年7 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志俊等译)是集这一理论40 年发展之大成之作,标志着激励理论的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理论框架的形成,被经济学大师肯尼思·阿罗誉为激励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拉丰教授是一个极其勤奋,因而高产的学者,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2 本专著和300 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他的学术贡献为他在经济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但是拉丰教授并没有像其他许多功成名就的经济学家那样等着获诺贝尔奖,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传播经济学并且不断地开拓激励理论的新领域。即使在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他仍坚持完成了新著《规制与发展》(2003年12月)。没想到,这本书竟成了他的遗著。
作为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教授在机制设计理论,公共经济学,激励理论和新规制经济学等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已经获得经济学界的公认,为此他被推选为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主席(1992 年),欧洲经济学会主席(1998 年),美国经济学会荣誉会员(1991 年),美国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993 年),并于1993 年第一个获得欧洲经济学会的Yrjo-Jahnsson 奖(该奖与美国经济学会的克拉克奖齐名)。然而,就在他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仅有一步之遥时,这位坚强的斗士却倒在了战场上,也许,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愿。
拉丰教授传播经济学的热情并不局限在法国,他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制度变革所带来的激励问题。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制度变革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该国的发展道路,而要顺利地完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变迁,必须要有一批真正的经济学家参与这一过程。为此,他不遗馀力地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年轻的经济学者,并要求他们学成后回国积极投身经济制度改革。从90 年代初起, 拉丰教授就开始在中国讲学, 并努力寻找在中国传播经济学的基地。 2000 年秋天拉丰教授在北京讲学时,遇到了他的哈佛校友邹恒甫教授,正是两位教育家共同的追求和胸怀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IAS)和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建立了长期的双向合作与交流关系。2002 年8 月,拉丰教授在武汉大学进行为期三周的讲学。他为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讲授激励理论。同时为来自电信系统的政府官员和各大公司高层经理介绍垄断行业的规制与竞争的基本思想、制度环境和政策分析。这一次讲学极大地促进了激励理论和规制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拉丰教授的著作《激励理论》第一版10,000 册就告售罄。这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学者将通过它进入主流经济学的领域。此后的一年里,包括梯若尔在内的十几位来自IDEI 的学者陆续来到武汉大学讲学,内容涉及到激励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金融理论的各个前沿领域,这极大地扩展了国内学者的视野,加速了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并且帮助指导了一批年轻的研究生和学者。
正当这一交流计划向纵深延续的时候,它的设计者拉丰教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2004年5月1日拉丰的去世,不仅是欧洲经济学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学的一大损失。经济学界又失去了一位泰斗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