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爸爸为什么要更努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和父亲有着紧密的联系。

父亲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虎妈

作者 | 葡萄妈

李玫瑾教授曾说: “六岁前妈妈为主,青春期父亲为主。”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妈妈温柔的包容和照顾,而是需要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约束和支撑他们快速成长。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他象征着力量、勇敢、果断、坚毅,天然代表着一种独立性、规则感与责任感。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决定了他们成长的基调。

父亲的威严,决定孩子做人的底线

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成长中,都缺少父亲的关注。

他们要么不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得不到父亲的爱。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亲不仅仅只是一个身份,更是一股道德约束的力量,为孩子划出一条做人的底线。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10岁的男孩因为在校车上欺负同学,被司机赶下车。

作为惩罚,他3天内都不被允许再坐校车上学。

这件事情被父亲知道以后,父亲并没有打骂孩子,也没有跟学校求情,更没有自己开车送孩子上学。

他命令儿子,连续一周都自己跑步上学。

而父亲每天都开着车,跟在孩子后面。就算外面下着雨,他也不让孩子上车。

父亲说:“他开始有欺凌的行为,我不能容忍,绝不宽恕!”

于是,这个犯了错的孩子,只得背着书包,徒步跑到将近2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一周的惩罚结束后,孩子不仅没有再欺负同学,甚至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在明事理和不懂事之间来回摆荡。

一个错误的行为,如果没有人加以劝阻,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个定时炸弹。

而母亲因为天生柔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容易心软、溺爱,管控力度不大。

只有在掌控一切的爸爸面前,孩子才会又敬又怕,会不自觉收敛自己的坏脾气。

正如弗洛伊德曾说的:

因为父亲会从规矩出发,对孩子的破坏性和攻击性进行压制。

这个过程里,父亲能用他绝对的威严,约束孩子错误的行为,塑造孩子的三观。

所以孩子青春期的阶段,爸爸的角色非常关键。

父亲的见识,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向

网上看到网友的故事。

他上高三的时候,学习成绩比较一般。

爸爸想给他报几个补习班,希望这能让他的成绩提高一点,哪怕以后上不了本科,起码考个好一点的大专。

他却不愿意,因为他觉得读大专就是混日子,浪费钱,还不如直接出来工作,好歹能混一些经验。

所以他特别拽地跟爸爸说:“等我读个大专出来,别人都有几年工作经验了,到时候我要学历没学历,要经验没经验,工作都找不到。”

只有初中学历的爸爸,没有嘲讽他,而是帮他向学校请了几天假,带着他去自己工作的地方。

那是一个工厂,爸爸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将流水线上的东西都打包好。

第一天,他觉得爸爸的工作好简单,只是机械性地重复几个简单的动作。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一直这样,他有点受不了了。

第四天的时候,爸爸什么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去吧,上学要迟到了。”

那是他第一次清晰感知到,原来自己可以选择走更好的路。

于是,他回到学校,开始认真学习,最后顺利考上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

现在,他在一个大公司实习,跟着一群很厉害的前辈,看到更大的世界。

记得著名心理学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们准备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时,相比于母亲,父亲能提供的信息会更多。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

14岁的男孩不想上学了,爸爸辞职陪他游中国。

父子二人自驾房车,从丹东东港出发,到洛阳、西安等地体验生活。

50天的旅程,爸爸带孩子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旅程结束,回到家以后,曾经厌学的孩子说:

就算学习很苦,我也会逼着自己吃这个苦 。”

一次旅行,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观。

父亲的眼界和格局,丈量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尺度。

他给予孩子榜样、视野、信念和内在力量,让孩子看得更远。

他更是青春期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牌,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孩子指明方向。

父亲的言行,决定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有调查统计结果表示:

孩子的青春期需要父亲,因为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学到接人待物的方式,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使自己变得稳重。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正是因为父亲的一言一行,才让他学会做人。

有一次吃晚饭,他顺手让母亲帮他盛饭,自己则是继续夹菜吃。

坐在一边安静吃饭的父亲突然非常严厉地喝止,说:“妈妈特地停下来帮你去盛饭,你却吃个不停,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当时正处青春叛逆期的他,不以为然,回了一句:“有啥大不了的,以后我也会喊老婆帮我盛饭。”

结果父亲不仅骂了他一顿,还揍了他一顿,让他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写一份检讨。

从那以后,他明白了对于他人的任何付出都要充分尊重。

还有一次,他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书。

因为死要面子,不仅不道歉,还出言不逊,说那个同学就和那本书一样垃圾。

于是两个人打了起来,最后喊了家长过来。

父亲没有大众打他骂他,二话不说就同学和家长弯腰道歉。

回到家,父亲问他为什么做错事情不道歉,他说:“大老爷们,道歉多怂啊!”

父亲说:

从那以后,他渐渐知道什么才是一个人该有的担当。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从小孩蜕变成大人,父亲就是最好的榜样。

一个好的父亲,才能教会孩子怎么做个优秀的人。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过: “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父亲是青春期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牌,在迷茫时给孩子指明方向;又像是指南针,把偏航的孩子及时拉回正轨。

也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教科书,是孩子的引路人。

当好一个爸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爸爸对于孩子而言却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助力。

下面7个建议,适合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亲。

1. 用多种形式和沟通。

社交软件盛行的现在,很多孩子都会把社交转移到社交软件上。

那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有时候通过社交软件,能够更好地表达。

2. 了解孩子喜欢的事物。

父亲和孩子难沟通,往往是因为对孩子的喜好不了解。

一旦知道孩子的喜好,不仅能以此为话题,有时候还能加入孩子的圈子,成为他们的伙伴。

3. 支持孩子的活动。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参加的活动会越来越多,比如毕业典礼、同学聚会等。

这时候父亲需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这能够很好地帮孩子拓展他们的社交圈。

4. 尊重孩子的隐私。

越大的孩子越注重自己的隐私。

过度的监管,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重。

5. 尽量不要在人前指出纠正孩子的错误。

人前不教子。

青春期的孩子,把自尊心看得非常重。只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然后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更愿意听。

6. 别对孩子讲或暗示父亲永远都正确。

父亲的绝对正确,在和孩子有摩擦的时候,就等于是在否定、贬低孩子。

这不仅会伤害亲子间的感情,还会让孩子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

7. 别过度保护孩子。

青春期其实就是孩子变成大人的过渡期。

这个阶段,他们更应该去尝试新的东西,去犯一些错,以后的人生,才会走得更顺畅。

这7个建议虽然说起来简单,却少不得父亲的努力。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青春期更是决定孩子以后成为一个什么人的关键阶段。

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会指引孩子走向对应的人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一生。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亲身上找到开启人生新阶段的好钥匙。

也愿每一位父亲,都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