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人,活到106岁,守寡54年,把13个孩子都培养成博士,凭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一个江苏女人,名叫王淑贞。

她守寡54年,活到106岁,独自抚养13个孩子,最后他们都成了博士。

她的儿子李昌钰,被称为“华人神探”,“当代福尔摩斯”,侦破过许多要案。

被问到成功的原因,他说,“我只听妈妈的话,都是跟妈妈学的。”

一个普通妇女,为何能如此厉害,培养这么多孩子成博士?

1897年,光绪年间,王淑贞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书香世家。

如名字一样,父母希望女儿知书达礼,长成大家闺秀。

小时候就送王淑贞到书堂,平日里母亲还会教她针线活。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18岁的王淑贞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了李浩民。

李浩民是当地粮商的儿子,与王淑贞在一起,两人真是门当户对。

李浩民从小跟着父亲做生意,性子直爽,讲起话来侃侃而谈,这让生在深闺里的王淑贞特别着迷。

而王淑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掳获了富家少爷的心。

很快,两人在相互接触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1916年,两人正式结婚,那时王淑贞刚过完19岁生日。

婚后,王淑贞当起家庭主妇,在家相夫教子。

而李浩民继承了父亲的粮米铺子,在外赚钱养家。

王淑贞也相继为李家生下14个孩子,6个儿子、8个女儿。

其中一个儿子不幸夭折,最后存活下来的有13个。

孩子出生后,王淑贞既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几个孩子。

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但她从来没有向丈夫抱怨过。

李浩民回到家,家里永远是干干净净的。

桌上早已经摆好热腾腾的饭菜,就等他洗手吃饭。

每次丈夫主动问她,孩子有没有闹她,家里有没有需要他解决的事情,

王淑贞都摇摇头,永远都是那一句:“都交给我,你就安心赚钱。”

在丈夫生意上,王淑贞还是李浩民的得力助手。

每次洽淡生意,李浩民总会将客户请到家中。

王淑贞给他们沏好茶,便自觉退下了。

客厅里,李浩民跟人谈生意,王淑贞就躲在屏风后,替丈夫出谋划策。

如果这生意,她觉得可以,她就命下人端上一壶龙井茶。

如果觉得有诈,她就亲自送上一壶乌龙茶,暗示丈夫。

在王淑贞的辅助下,李浩民将铺子越做越大,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商人。

后来,战火纷飞,李浩民与王淑贞商量,一起迁往台湾省。

这也意味着,一家人要重新开始。

王淑贞难免有些犹豫,但李浩民的话,仿佛给她打了一针强心剂。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开始,也没事。”

但由于生意还没收尾,李浩民就让妻子先带着孩子们先去台湾省,他一个人暂时留在江苏处理。

就这样,王淑贞一个人独自带着13个孩子,坐着船离开江苏。

夫妻俩分别之前,王淑贞千言万语,最后只说出一句,“你忙你的,孩子交给我,放心”。

然而,害怕丈夫担心,她心里最想说的那句话,却迟迟不敢说出来:

“一定要平安回来,跟我们团聚”。

安顿下来后,每天除了照顾孩子,王淑贞又多了个任务:

掐准船靠岸的时间,天天到港口等丈夫回家。

左盼右盼,丈夫终于回来了,王淑贞激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

但迫于大家闺秀的教养,她也只是微微鞠了一躬,说“您回来了”。

仅仅四个字,却藏着王淑贞的满腹相思。

后来,李浩民经常往返江苏、台湾。

出差成了常事,家里的事全交给了王淑贞。

每次李浩民一出差,王淑贞都特别担心。

她拿着佛珠,跪在佛祖面前祈祷。

刚开始,心诚则灵,每次保佑特别灵验,李浩民都平安回来了。

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王淑贞的祈求苍白无力,在炮火面前,佛祖也奈何不了。

1949年的腊月29,王淑贞招呼13个孩子,忙活起来,置办年货。

平时温柔的她,也变得急躁起来,孩子们边帮忙边打闹,她就赶紧催他们做快点,因为晚上丈夫就要回来了。

距离上次见面,他们已经有大半年没见过面了。

王淑贞掰着手指头数时间,终于盼到了过年。

之前,李浩民早就写信回家,说自己会赶在除夕前回去。

农历29,除夕前一天。

王淑贞家务做一半,就跑到港口看看,看一会又跑回家继续做家务。

结果,从白天等到晚上,王淑贞跑了几十趟港口,却迟迟不见丈夫的影子。

一家老小坐在饭桌前,等到饭菜都凉了,王淑贞心跳个不停。

她跪在家里的佛像前,一直为丈夫祈祷。

可这下,佛祖也不显灵了,不再庇护这一家子。

凌晨两点,终于等到丈夫的消息。

然而这次,王淑贞却再也笑不出来。

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拐进舟山群岛海域时,与另一艘货轮相撞,太平轮上的932名乘客不幸丧生。

而这932名遇难者里,就有李浩民。

没想到,一夜之间,日思夜想的人,却成了再也无法相见的人。

王淑贞一时接受不了,家务也不想做了。

她整天站在港口,漫无目的地看着他们打捞太平轮,内心还在盼着,丈夫能够平安。

直到,太平轮的残余被打捞上岸,王淑贞终于死心了。

那年的春节,屋外一片热闹祥和,只有李家安安静静的。

王淑贞跪在佛像面前,不停地流泪。

但王淑贞并没有一直沉浸在伤心的情绪里。

她明白,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她就得顶上,眼下还有好多事需要她处理。

李浩民突然离世,许多生意只能中断。

与他合作的商人们,全都找上门来,要求讨回血汗钱。

只要对方能提供相关的交易单据,王淑贞都会如数归还,甚至给予一定的赔偿。

为了还清债务,王淑贞甚至变卖首饰、古董。凡是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典当。

看着家里一点点空了起来,懂事的孩子们劝母亲,考虑一下家里人。

要是都把东西卖了,他们十几口人要喝西北风了。

可是,王淑贞什么都不听,她对孩子们说:

“吃不上饭,饿不死人,总会有办法。

但欠别人的人情,恐怕到死都无法安息。

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的,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别人。”

最后,王淑贞连宅邸也卖了。

跟买主交接的那一天,王淑贞跪在丈夫的牌位前,满怀歉意地跟他说,

“这里卖了,对不起,我没能守住这里,但家还在,欢迎你随时回家。”

没钱雇人搬行李,离开宅邸时,王淑贞带着孩子们,驮着几大袋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小的孩子问:“母亲,我们要去哪里呢?”

王淑贞回答:“回家。”

那年,王淑贞52岁,失去了丈夫,花光了积蓄,身无分文,只有13个孩子陪在身边。

那年,他们搬离大宅院,住进了简陋的小茅屋,生活特别拮据。

一件衣服,哥哥穿完,留给弟弟穿。

传到最小的孩子时,衣服早就布满了十几个补丁,一双鞋子穿一年。

王淑贞要求,衣服虽然旧,但绝不能脏。

鞋子可以破了,但绝不能脏了,否则就罚那个孩子三年内不能买鞋。

她常教育孩子:“穿衣就如做人,都要干干净净的。”

担心挨母亲的骂,孩子们每天出门后,都会偷偷将鞋子脱下来,背在肩上,然后赤脚走去学校。

家离学校有几里路,路上满是泥巴和碎石子。

有时候稍不小心,脚底就多了道伤疤。

即使这样,13个孩子都没有喊苦。

因为他们知道,母亲比他们更苦更累。

离开了李宅,曾经的“李夫人”也留在了过去。

王淑贞成了“李大娘”,在富人家帮佣。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去别人家当保姆。

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要到附近的一户人家,帮忙做早餐。

之后回到自己家,忙活自家孩子的早餐。

等到他们上学后,王淑贞又到另一户人家洗衣服,打扫卫生。

大冬天的,王淑贞蹲在院子里,一声不吭地洗那一堆衣服。

只要她一蹲下,只能听到水声,完全看不到人影。

王淑贞那瘦弱的身子,被衣服挡得严严实实的。

为了孩子们,只要有钱赚,什么活她都干。

就连邻居家的桌脚歪了,王淑贞都能扛着几斤重的工具,去帮忙锯平。

一年365天,几乎不见王淑贞休息一天。

看着母亲满手冻疮,日渐弯曲的背,孩子们特别心疼。

有一天,王淑贞不小心摔倒,摔伤了腿骨。

医生让她休息几天,不然骨头很难愈合,还会落下病根。

可第二天,王淑贞还是一瘸一拐出门做活了。

那天王淑贞既搬货,又到小店铺帮工,没见她喊一声疼。

孩子们放学回到家,一打开门,桌上早已摆满了饭菜。

王淑贞站在厨房门口,招呼着孩子洗手吃饭。

看着母亲一如往常,他们都以为,母亲伤得不重。

直到他们吃着饭,听到厨房扑通一声。

跑过去一看,母亲缩在角落,脸色发紫,不停地冒汗。

她一边苦笑着,一边解释道:“只是有点疼,不碍事,你们赶快吃,吃完赶紧去学习。”

那时,他们才知道,母亲忍着腿脚的疼痛,忙活了一整天,就为了抓紧攒学费。

看不得母亲那么累,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主动提议,

他们辍学出来打工,一起分担母亲的压力。

还没等他们说完,王淑贞一口拒绝了:

“你们尽管去读书,剩下的就交给我,读出名堂,读出前途,才算是对得起我。

谁要是不想读书,就不配当我王淑贞的孩子,更不配做李家的孩子!”

在她的督促下,孩子们不敢懈怠。

他们不怕学堂的老师,最怕母亲。

只要王淑贞一开口,他们没人敢不听。

当孩子大学毕业,想着终于能够出来打工。

王淑贞就命令他,必须读到硕士,否则不能让他进家门。

等到硕士学位到手了,王淑贞又要求他,念到博士......

就这样,王淑贞推着13个孩子,一点点往前冲,冲至人生巅峰。

多年后,13个孩子均成为各个领域的博士,履历漂亮,光宗耀祖: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话用在王淑贞身上,一点也没错。

李昌钰是王淑贞的第11个儿子,王淑贞经常跟他说,“不怕事情小,就怕做不好。”

在美国读书那会,李昌钰勤工俭学,到实验室洗试管。

当时一起干活的同学劝他,“不用洗得太干净,等下他们又要用,又要重新洗,太麻烦,能少洗点就少洗吧。”

听完他的话,李昌钰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说,继续低头洗试管。

别人洗试管就是过一遍水,可李昌钰都会小心地清洗每个试管,确保试管干净,他才敢送去实验室。

后来,他们两个需要分开工作,老师问他们想去哪几个实验室。

李昌钰主动承担了最忙的5个实验室,同学笑他傻,李昌钰同样没有解释。

到了学期结束,勤勤恳恳的李昌钰,被教授看上眼。

教授觉得他做事认真、仔细,愿意纳他为学生,教他本事。

但没有任何工资,问李昌钰愿意吗?

李昌钰二话不说就接受了,他知道,这机会来之不易。

没有工资又如何,本事学到手,就是赚到了。

后来,李昌钰在教授的帮助下,考上硕士,拿到博士学位,当上最年轻的美国州警政厅厅长。

他破案无数,获奖无数,而当年的同学,还在实验室洗试管。

被问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李昌钰说:

“母亲从小教我,所有事情都要尽力做好,做到问心无愧,才算结束,我一直都这么要求自己。”

从丈夫去世后,王淑贞一直吃斋念佛。

即使后来去了美国,她依然坚持只吃中国菜、说中国话。

2000年,王淑贞103岁生日。

李昌钰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毫不犹豫地说:“回家建学校!”

后来,李昌钰打听到家乡已经建了学校,眼下只缺一个运动场。

王淑贞又说,“只要能够帮助孩子读书的,建运动场也行。”

一年后,运动场建成。

学校为了感谢王淑贞的善行,以她的名字命名。

王淑贞信佛,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李王岸佛”。

于是,运动场就叫“李王岸佛 体育 场”。

王淑贞年迈,腿脚不方便。

当时运动场建成时,她无法回国亲眼看看。

李昌钰就特意赶回来,挖了一抔泥土带回去送给她。

2003年,忙活了一辈子的王淑贞,不留遗憾地离开了,享年106岁。

去世的那天,她的床边围满了几十个子孙,为她念经超度,目送着她离开。

等了54年,这次她终于可以了无牵挂,与丈夫会面了。

临终前,王淑贞给子孙后代留下遗言,她说:

“无论你们身在何处,都要记得,你们身上流着中国的血,永远都是中国人。

英语学不会没关系,但一定要会说中国话,不能丢老祖宗的脸面。

你们可以不成材,但一定不能走歪道。

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尽心尽力……”

人们常说,父母留给子女最宝贵的家产,便是一个好的家风。

在王淑贞身上,我看到教育的两点真相:

1. 无论什么时候,读书都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与其他投资不同,读书是一件需要放长线,才能钓大鱼的事。

然而,大多数人坐在河边几天,看着鱼没有上钩,便一下子觉得这河里没有鱼,不值得自己花时间在这里。

于是,转换阵地,转投短期、收益快的领地,就有了“读书无用论”的出现。

殊不知,任何事都需要投入成本,而读书的成本最低。

任何事都有门槛,只有读书门槛最低。

只要你想读书,你随时可以读。

以前,有一门技术,就能走天下。

但现在我们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徒有技术,我们很难有所突破。

竞争逐渐精细化,逐渐向认知倾斜。

未来的竞争,一定都是认知的竞争。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想短时间提升认知,最省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读书。

用一本本书,去打开你的知识盲区。

久而久之,书本的高度就能慢慢转化为思想的高度。

即使再穷,王淑贞依然要培养13个孩子读书。

如今,高学历可比拳头好说话,东西吃多了,会不舒服;

而书读多了,却能帮你一点点突破所在领域的天花板。

2. 父母的思维,是孩子跨越阶层最大的天花板

一个孩子的天花板,很多时候并非由孩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决定,而是由他父母及父母所在圈层的思维决定。

很多时候,孩子考差了,做错事了,父母总会说:

久而久之,父母便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模式,觉得都是因为孩子,才让他们如今的生活这么糟糕。

要是孩子能争气一点,他们早就过上好日子了。

慢慢地,孩子也会受父母影响,“感染”上这种思维模式。

于是受到挫折时,他们也会学着父母,开始抱怨:

父母平庸,便骂孩子笨,孩子一事无成,便反过来怪父母,谴责自己的原生家庭。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

王淑贞一直以身作则,教孩子认真做事的同时,她也在身体力行,做事从不马虎,要求孩子继续读书时,她也在学习。

王淑贞65岁才开始学英语,晚年走不动了,她的枕边依然放着书本,每天坚持阅读。

王淑贞给孩子们设置了十五字家训: 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13个孩子都做到了,王淑贞也做到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父母格局打开了,孩子不优秀都难,愿这两点真相,对你有所启发。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