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举先秦文学诗歌鉴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3
  (一)《诗经·秦风·蒹葭》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歌。《诗经》原来称《诗》或“诗三百”,在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的诗其实是歌曲的歌词,所以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产生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指周王朝统治地区(周人称夏,雅、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王畿之乐被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的音乐,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比较舒缓。

  欣赏《蒹葭》

  《诗经》的内容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但其中数量最大、最富有色彩、最有价值的上爱情诗。下面我们欣赏其中的一首《蒹葭》。

  蒹 葭蒹葭苍苍, 河畔芦苇色苍苍,白露为霜。 夜来清露凝成霜。

  所谓伊人, 我所想念的那人,在水一方。 正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寻他,道阻且长; 水中多石路又长。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他,宛在水中央。 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 岸旁芦苇长得欢,白露未晞(xī)。 露水珠儿还没干。

  所谓伊人, 我所想念的那人,在水之湄。 正是在那水草滩。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寻他,道阻且跻(jī); 水路升高舟行难。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他,宛在水中坻(chí)。 仿佛在那小渚间。

  蒹葭采采, 岸旁芦苇颜色艳,白露未已。 白露珠儿颗颗圆。

  所谓伊人, 我所想念的那人,在水之涘(sì)。 正是在那水涯前。

  溯洄从中, 逆流而上去寻他,道阻且右; 水路弯曲行不便。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他,宛在水中沚(zhǐ)。 仿佛在那小洲边。

  (1) 疏通大意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三词意义相近,都是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湄:岸边。涘:水边。

  跻:升高,指道路险峻,需要攀登。右:迂回曲折。

  坻、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赏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这首诗共三章八句,其内容分别是(翻译)。可见,三章的内容相似,只是个别词语不同,但在意义上造成往复推进,层层深化的效果。“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说明诗人上下求索时间之长;“道阻且长-到阻且跻-到阻且右”多方面揭示道路的险阻,说明诗人寻觅伊人的艰难;“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明地点的转移,象征“伊人”的飘渺难觅。诗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长时间地瞻望求索,充分表明了他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执着追求。这种章节重叠,反复咏唱的写法,突出了诗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还长时间的追寻伊人的执着精神和对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也是《诗经》的一个特点:章节重叠。

  本诗是表现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但诗歌开头并没有出现梦寐以求的伊人,而是首先描写景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描写的是一副秋天苍凉、凄清的景象,在此背景下,诗人追求的伊人浮现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伊人,为了渲染气氛。这种写法叫“兴”,即先写他物,以引起所写之物,未真正要描写的事物做个铺垫。这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歌开头苍凉、凄清的环境对诗人忧伤、凄婉的心境起了衬托作用,同时也正是因为诗人心中怀着愁苦,更感到环境的凄冷,从而在艺术上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也是本诗的第二个特点。

  诗人追寻的伊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的描述,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男是女,总之,他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对象,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诗人追寻的目标、理想,或者一种境界,诗人反复、执着的追求他,而又难以触及、求得,他总是“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在此,“在水一方”实际包含了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我们的审美体验就丰富、深刻了。

  (3)听录音,朗诵,欣赏歌曲《在水一方》。

  简单欣赏《硕人》,概括《诗经》特点这首诗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全诗是写她初嫁来时的情况。首章写她出身高贵,次章写她形象之美,第三章写结婚仪式,第四章写送嫁的情况。

  这首诗用比喻和铺叙的手法,准确而形象地刻画了庄姜形态之美。第二章末二句还兼及神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十分美丽而活泼的少女,旧有“美人图 ”之称。

  第一章用“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五句诗罗列强调了新娘的尊贵身份,真是位名门闺秀!她是齐庄公的女儿,要嫁到卫国去,做卫庄公的妻子。这是“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陈述,是《诗经》中另一种重要的手法。

  第二章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纤纤的手指象茅草的嫩芽,肌肤柔滑得象凝结的油脂,脖颈白得象天牛的幼虫,牙齿洁白整齐如葫芦籽,额头方方正正,眉毛弯弯又长长。这里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形容她长得美貌无比。这也是《诗经》的第三种表现手法——比,即打比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最是传神生色,是诗中的经典名句。是说庄姜笑起来双颊现着酒窝,一双美目黑白分明。

  凸显了新娘的美丽和尊贵之后,诗中第三、四章还述写了送嫁的规模,也是用了赋的手法。描述了送亲车辆的豪华,马匹的彪壮,陪嫁女子的美貌众多,护送武士的气宇轩昂,同时还描绘了环境的优美辽阔:黄河水浩浩荡荡、芦苇花洁白温柔,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总结概括《诗经》的特点(1)句式:基本是四字句,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式句式。

  (2)章节:常用叠章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采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用衣襟兜着)之。采采芣苢,薄言撷xié(用衣襟兜着)之。”只变动了六个动词,既写成采摘过程,又通过不断重复飞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3)词语: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多用双声、叠韵、叠字词,这类词在古汉语中大多是形容词性质,利于表达曲折幽隐之情,描绘清新美丽之景,声律和谐,形象生动。如“关关”形容水鸟叫声,“苍苍、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窈窕”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4)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赋”用朱熹的话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大、小《雅》中铺陈较多。“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如《硕人》中用例。“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常用于诗的开头。最初,兴只是一种发端,与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漂移联想。后来,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关雎和鸣,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二)欣赏楚辞《山鬼》

  作者介绍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明于治乱,长于辞令,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振兴楚国。但屡遭保守势力的诽谤、攻击,被楚怀王疏远,遭顷襄王放逐。后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君臣逃亡,屈原见救国无望,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

  他创造了新诗体——楚辞(騒体),写下《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作,反映了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九死不悔抗争精神和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开积极浪漫主义之先河。《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赏析山 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类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徙离忧。

  人物形象:从山鬼的服饰、随从、器用、居处、饮食奇异、芳洁,她在山间飘忽往来,不避风雨来看,这些都是山神所具有的特征,所以她是一位山神。但她又好修饰,宽厚善良坚贞纯洁,有爱有恨又怨,有对爱情的追求,有失恋的痛苦,这些又与世间的女子无异。所以,山鬼虽然蒙着一层神的面纱,但实际上是世间女子的化身。因此,山神实际是一位人神结合的艺术形象。我们联想的作者的处境,被保守势力诽谤、攻击,被楚王疏远、放逐,就会意识到,山神其实是作者报国无门,却依然恪守理想和追求的化身。山神等不到恋人,好似诗人报国无门;山神失恋后痛苦忧郁,就好像诗人被楚王疏远放逐而救国无望的痛楚。

  艺术特点:

  (1)心理描写曲折深微。开篇先写她赴约的喜悦自信,接着写赴约不遇的自责自怨,然后写等候情人的焦急忧虑,最后写失恋的哀怨忧伤。其中对情人变卦爽约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发变化过程:“怨公子兮怅忘归”——怨望萌生;继而“君思我兮不得闲”——为情人开脱;进而“君思我兮然疑作”——疑信交加;最终“思公子兮徒离忧”——确信被弃。把山鬼前后的感情变化、千惠百者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传神、真实感人。

  (2)景物描写方面,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表独立兮山之类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这种风云变幻、白昼昏黑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女神在赴约不遇、登高不见时心境的凄苦和黯淡。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徙离忧。”,这种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风嘶猿啸、落木萧萧的阴森、凄苦、可怖的景象,形象地道出了女神内心的悲凉忧伤、孤寂绝望。

  用特定景物写特定的心情,景物描绘与心理刻画水乳交融,这在先秦是难能可贵的,可见屈原写作技巧的高超。

  简单欣赏《离骚》片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zhǐ)。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kuā)以练要兮,长顑(kǎn)颔亦何伤。掔(lǎn)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我已播种了九畹秋兰,又栽上了百亩香蕙。畦垄上种留夷和揭车,还套种杜衡芷草点缀。希望这些香草枝叶茂盛,愿等到收获时我来割取。即使枯萎了也没什么可怕,痛心的是众香草一片荒芜!小人们竞相钻营十分贪婪,索求财物名位总不满足。他们放纵自己而苛求他人,个个动着坏心思满怀嫉妒。急急忙忙奔走追逐私利,这不是我心中着急的事情。老迈之年渐渐地逼近,我深恐此生难留下美名。早上饮了木兰坠下的露水,晚上吃着秋菊落下的花瓣。只要我的情感确实美好专一,长期面黄肌瘦也不必伤叹!采了木兰的根须绾结白芷,用薜荔来贯穿落下的花蕊。

  楚辞的特点(1)句法是以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句,句末或句中有“兮”字。

  (2)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情感浓烈,采用楚国的地方音乐和方言声韵,广泛运用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三)乐府民歌欣赏上 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邪:读“耶”,语词。这句是说:“天哪!”

  相知:相亲相爱。 命:使。此句说,使爱情永不衰绝。

  陵:山峰。这句说,高山变平地。

  震震:雷声。 雨:音域,动词,落的意思。

  后五句都是假设情状,意思是说,除非发生了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这类不可能发生的事,我才会和你断绝爱情。

  赏析:这是一首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而民歌中最长见的是少女以自述的口吻来表现他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本诗就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姑娘对其倾心爱慕的男子表述爱情的一首诗。她示爱的方式特别奇特,表爱的誓言特别热烈,令人印象深刻。

  诗歌构思奇特,开篇指天为誓,直率地表示“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即表白自己对所爱之人的坚贞态度。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这比正面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前提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即山河消失了——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海誓山盟);“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这种为了爱情不惜回天转地的女性形象,绝无仅有。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艺术特色:用博喻来加强所写事物的形象性,爱情的坚贞是很抽象的,但作者罗列五种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就把不可动摇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五句排比中,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读起来章节短促,语句跌宕,语气联贯而紧迫,是女子的感情如狂风暴雨迸发尔出,极好的突出了她敢于命运抗争的坚定性格和热烈心情。

  欣赏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此次首《上邪》影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带三更见日头。

  (四)概括古体诗特点、每首诗的句数不限,每句的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之间没有平仄对应的要求、句与句之间不要求对仗(对偶)
第2个回答  2013-11-09
最早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大概是诗经上的,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青春诗。
还有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的忧国忧民诗篇“离骚”。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理念至今不朽。追问

诗经的千古名句分析

追答

你可以百度ー下“诗经欣赏”,这样会有很多的东西,比我说强多了。

第3个回答  2013-11-10
周南

关雎

作品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
评价很高。
《史记·
外戚世家》
曾经记述说:

《易》
基乾坤,
《诗》

《关雎》

《书》
美厘降„„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
“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
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
,一般都是以
《关雎》
为始。
„„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
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
“序”
说: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
《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

《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
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
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
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
之冠。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此后,人们评《关雎》

皆“折中于夫子”

《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
一章四句,
二章八句,
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
共五章,
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
其兴淑女配偶不乱,
是君子的好匹配。这
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
生情。
“流”

《毛传》训为“求”
,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
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
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
最能体现全诗精
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
“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
之下,
‘友之’

‘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
‘友’

‘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
,下之云‘友’

‘乐’
,气势弱而不振
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
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
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
《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
“寐
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

曰“乐”
,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
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
《毛传》云:
“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
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诗》文诸举草木
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
,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
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
,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
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

“芼之”
,兴淑女既得而“友之”

“乐之”
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
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
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窈窕”
是叠韵;

“参差”是双声;
“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
;摹拟形
象,如“窈窕淑女”
;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
,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
杂记》云:
“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
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
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
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
字不
入韵,
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
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
音乐美。

对《关雎》
,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
歌谣”
,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
“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
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
者而会之。

《关雎》
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
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
相会、
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
对社
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
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
从而就
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
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
“凡律其辞,则谓
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
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
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
《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
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

《虞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
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