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解读版。。。

未解读的看不懂吖。。。。
全文解读。。。。

第1个回答  2010-01-28
  解说《水浒传》第十一回与第十五回

  文/江文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一回中,依旧以林冲为主线,以朱贵与柴进为辅线。我们先看林冲。林冲以酒而被人缚,恰遇到了柴进。这里分明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在我看来,作者之所以把柴进再次拿出来,是因为柴进是网罗梁山好汉的一个跳板。俗话说:“众人演绎,不如一人小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柴进的造反心理是愈加重了。原先他收集各方犯过罪的人,这轻微地显明他的“反宋”。这我看前面说过,而此时柴进是与梁山泊水寨的人有深交;单是这里,柴进就可满门抄斩了。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是,北宋末期,朝廷对地方豪强还没有特别的关注。

  宋朝的沧州城,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现在的沧州则在明永乐靖难之役遭毁;至于遗址是在现在的河北省沧县旧州镇。我们来到现在的旧州镇,也依稀可以知道古代沧州为何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时,柴进选择这里来收集“犯罪份子”,分明在说柴进搞“恐怖组织”嘛!

  而林冲显然成了这“恐怖组织”的头号杀手了。一个八十万的禁军教头,身上充满着广告的影子,那些稍微有反意的人,一听,多半会想,你林冲都落草为寇,说的好听是逼上梁山,你都可以,凭什么我就不行啊。于是,纷纷投靠梁山而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林冲在梁山招兵买马上在隐性中的功劳是极大的。

  柴进“好人做到底”,将林冲逼上梁山。当我们仔细一想,其实是故意安排的。这柴进以前难道遇到过稍有名气的人吗?凭什么他就大张旗鼓修书将林冲“骗”进梁山?

  朱贵的出场,是在第十一回。本回的题目是“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朱贵是属于七十二地煞里的,是梁山的九十二个好汉。我们平常说“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其实这与他在本回的职业有关联的。朱贵的酒店,说白了就是“情报机关”,专门是为梁山提供第一手资料的,而林冲的到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朱贵在历史上是否有真人呢?我想应该是没有的。《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是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来分的。三十六天罡是在历史上确有的,而七十二地煞,据学者认为,是作者杜撰的。所以朱贵其人在历史上多半是不存在的。

  对于本回里的词汇,我想解释的是“投名状”。投名状是一种忠诚的表现证据,一般都跟生死状差不多,然而在《水浒传》中出现的“投名状”,却是拿人的人头。“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请之‘投名状’。”假如我们来看《水浒传》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投名状”就是一种加入黑社会的先决条件,而摆脱“投名状”的方法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了。

  我在本回中最喜欢的诗句就是回末的那首《临江仙》。原文是这样的,“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猛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霸王恨无船。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受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在这里沿用了十个人历史典故。为了让大家了解林冲的心情,我权且说说这其中几个名人的简介吧。

  《临江仙》第一个显明的人物就是宋玉。宋玉,又名子渊,屈原的学生。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曾侍楚顷襄王。工辞赋,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的辞赋家之一,并与唐勒、景差等齐名。代表作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成语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出自于宋玉的。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今河南江集村)人。他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以辞赋和骈文著称,世称江郎。晚年诗文因无佳句,时人称之“江郎才尽”。江淹的骈文,与鲍照、刘峻、徐陵等齐名。最知名的是他的《诣建平王书》。梁天监四年(505),江淹去世,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岳庄村西),梁武帝为其举哀。江淹谥“宪”。

  霸王,是指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勇战”派典型人物,以求“速战速决”著称。大泽乡起义后,项羽随叔父项梁在江东起义,并在三年内一统天下。册封诸侯,自视皇帝。然最后败于刘邦,于乌江自刎。一说,项羽死于离乌江240多里地外的东城。

  高祖,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荥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04年的一次剧烈战役。汉三年(前204年),项羽兵围荥阳。汉军绝食,危在旦夕。陈平献计迷惑了楚军,刘邦趁机逃脱。

  伍子胥带公子胜出逃郑国,来至吴楚交界的昭关(今含山县北)。关上查得紧。伍子胥一连几夜都睡不着,幸遇东皋公。东皋公一友,酷似伍子胥。于是,东皋公让假伍子胥过关。假伍子胥被抓,而真伍子胥混出了关。

  曹操(155~220),字孟德,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奠定了曹魏建国的基础,又与子曹丕、曹植等称霸“建安风骨”。曹丕篡汉后,追封操为“魏武帝”。

  李陵(?~前74),陇西成纪(今静宁南)人,字少卿,李广之孙。西汉著名将领。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是为百姓尊崇的风云人物。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事件。“李陵事件”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受宫刑的直接原因。而本句的“李陵台上望”,就是发生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后的,充分表明李陵的思国情怀。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西安西南)人。苏建之子。早年蒙父荫为郎,后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官拜中郎将。武帝以表友好于匈奴,就遣苏武领百人,出使匈奴。苏武在完成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发生内乱,而苏一行就被扣留。

  那本回中又让读者们学到了什么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帮助人要帮到底,省的被人说闲话。在另一方面讲,柴进的确是在帮林冲;他先是将林冲藏了起来,以避官府追缉,再也修书、出关中,将忙帮到了底。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事。我们明明帮过他的,而他为何说我们没有帮过他,甚至说我们是“猫哭耗子假慈悲”,我想有一方面应该是他认为我们帮的还不够,那么我们就如《圣经》里那样说的。别人打我左脸,那么我就把右脸也转过去给别人打。不过,对要不要帮到底,我们也要权衡有度的。

  第二,话不可随便说,字也不可随便写。单看林冲,就是问了梁山这个敏感地名,就得到朱贵的关注,二看他兴起在墙上写下诗句,更使朱相信他就是林冲。假如那个“劈腰揪住”的不是朱怎么办,这入寇的罪名可不轻啊。所以,林冲差点“白口难辨”,还自称自己姓“张”。

  十二回的主角是林冲与杨志。我们来看回目:“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显而易见,林冲已经在本回中完成了从一个良民到强盗的转换,也就简单的说,他正式被同意加入黑社会,而且得了“入会证书”。而这入会的成功,却归了另一个人。他就是杨志。杨志在“水浒108将”里排名第十七位,被称为“天暗星青面兽”。

  杨志是杨令公之孙。这杨令公是谁呢?我们先来看杨志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杨志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杨志生活在北宋末期,而根据他的介绍的话,那么就表明这杨令公非同寻常的,定是在历史著作中留名的。公推一下,最为符合这“令公”之称的莫过于杨业了。

  杨业(932?~986),本名重贵,又名继业,人称“无敌”。麟州新秦(今神木北)人。宋太宗朝名将。与妻子、孙子等都曾为将戍卫。因杨家有五人被封侯,所以“三代将门”、“五侯杨令公”是在说杨业一家的。

  杨志靠蒙荫与武举,而坐上了殿司制使官。对于制使官这个官职,我多番考查,竟然找不到这个官职的存在性,也就是说,制使官这个职位在宋朝多半是不存在的,而是《水浒传》里自己杜撰的。

  杨志以前很威风,毕竟说来这个官位与殿府有关嘛,但是后来杨志因押送花石纲而累了官职。虽不久,杨志被赦要求回京,但是,这时是高俅当道,根本不给杨志一个机会。杨志走投无路,只能卖起祖传宝刀。我想这宝刀十有八九就是杨信(杨业的父亲)或杨业所传下的。杨志在卖刀过程中,杀了赖皮人牛二,而被官司连累。杨志被充军,还好上天没有让他继续倒霉下去,因为那留守司梁中书对他还是比较好的。

  杨志与林冲的邂逅就是发生在他回京的途中。《水浒传》中拿历史人物马超、张飞与尉迟敬德、秦叔宝来比喻林冲与杨志,这足以表明作者对杨志的人物塑造上是良苦用心的。至此,我说了杨志的“出镜”,现在我们来评析一下,杨志在本回中所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粗略地总结了一下杨志的魅力形象,主要有两点:第一,杨志是遵纪守法的;第二,杨志是倒霉透顶的。杨志的遵纪守法,主要是从两处看见的。第一处是在王伦劝杨志入伙的时候。这个时候,杨志深陷虎穴中,所以他很客气地表明是自己在京师那边有事情处理,实在不能呆在梁山。这就说明,杨志不想成为朝廷的公敌,更不想犯法而累及家眷。这从下文的思量中看出的。“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第二处是从杨志杀人后的举动来说的。杨志杀了牛二后,并没有像鲁提辖那样走脱,而是和大家一起上公堂。我想这时候的杨志还很相信法律的效用性的。后来,杨志的想法也被应验了,因为他杀人只判了个充军而已。不过,从文中我们知道的是,法律并没有发挥真正的用途的,因为里面充满着人情。

  杨志的倒霉透顶主要从这几件事来说的。第一个就是太湖取花石纲,途径黄河时遇了风险。虽说捡了命回来,但还是失了官。第二就是梁山遇险。还好杨志练过,不然的话,凭林冲的本领,这杨志早就没命了。第三就是高俅的不允许重用。这不用说,高俅是记恨杨志的。因为那花石纲是用来讨皇帝喜欢的,而独杨志的花石纲没按期到达,所以高俅多少是心意上的不允许。第四就是杨志误杀了牛二。

  从这两个方面,我得出一个道理来,那就是办事情一定要办得好,而且不能犯法。杨志就是没有办好事情,而失官,又被高俅排斥。那有人说了,这倒霉的事一旦来了,怎么挡啊。其实,我在此说明的一点是,杨志运花石纲也是不能全归倒霉的,因为他自身也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黄河作为大河,它肯定有其规律的,在北宋时,对黄河规律的书籍已经相当丰富了。我想是杨志没有查清黄河的变相,而遭遇风险的。所以,杨志的倒霉是他自己造就的。

  回来说正题,我们办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犯法。杨志回京办事,途径梁山,却没有被诱惑,这表明杨志心中有法度,所以他在整个事情上办来都是比较好的。杨志回京,这也是一件事。他没有入贼窝,就没有触犯法律,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还有一点是属于补充的,那就是巧妙的应对。杨志在梁山中以缘由推却了王伦的请求,这就是智慧。杨志的巧妙的回答,致使王伦的计划落空,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十三回是个比较特别的回目,这回主要讲的是教场这个地方。那么教场是有什么作用的呢?教场是古代专门用来练兵用的,也就相对现在的部队里的演兵场。那么为什么比较特别呢?为什么作者会把教场比武的是写的这么的详细呢?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作者想给政府一个启示。第二,作者想突出杨志贬低高俅。第三,说明教场里也是靠关系。

  作者如此详尽的写明军事的强大,更主要是提醒当权者,要懂得发展军事,懂得掌控军事将领。作者还如此将杨志写得那么的伟大,那么的受器重,也有个方面是搞贬低了高俅,意味着高俅择人不行。杨志受到梁中书的爱戴,使得他平步青云,一番顺利。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升官快,还是要得搞好关系。不过,这一点我还是要强调的是,稍微搞一下关系,拍拍马屁,都是正常的。假如说过分的阿谀奉承的话,我想肯定会给人留下话柄的。

  “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这是本回的题目。大家很清楚的就能够看清楚这题目是在突出杨志的,但是有一个地方我想有些读者会疑惑了。回中明明说是大名府,怎么又变成北京了。其实这里说的北京并不是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

  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春秋属卫国,名“五鹿”;战国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魏郡;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才开始改称为大名府;宋庆历二年(1024年),大名府被建成陪都,史称“北京”,不过宋人依旧称为大名,不是很喜欢称为北京;清时曾一度成为直隶第一省会;解放后,是河北邯郸所辖的一个县,称大名县。

  在宋时,大名是陪都,则说明大名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是的,我们从地图上可以得知,大名在宋时主要是镇守北方的。从本回的梁中书手下悍将,我们也可以知道,大名在当朝眼中的重要性。那么,杨志进入大名府,是不是意味着捡了一块宝呢,是不是因祸得福了呢?我想并不是的,这里地处宋朝北端,连年战乱。而朝廷将这些杀人犯充军到这里,无非是叫他们有功的话顺从朝廷,无功的话战死沙场。但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残酷。也就是说,充军本身就存在的问题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