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容易让孩子抑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你好,我是心若无尘,心理咨询师。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小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学说就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让孩子抑郁哪?当然患抑郁症的父母,最容易将抑郁特质遗传给孩子。其次,最求完美的父母,对孩子的严苛管理,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孩子也容易抑郁。父母平时爱发牢骚,或唉声叹气抱怨生活的不易,父母经常吵架,没有一个和谐快乐幸福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够自信,也容易抑郁。

当然,让一个人抑郁的因素是很多的,父母只是一方面的因素。

剥夺孩子自由发展的权利、剥夺孩子决策的机会、不相信孩子,这三类父母会造成孩子抑郁症

您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根据多年一线实践咨询经验,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面对孩子,也许一件你认为没关系的事,但往往会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伤害,让其内心扭曲,下面给出三件(仅作参考,不是绝对)。

01 过早分离

在孩子还不到六岁就和爸爸妈妈有长时间分离叫过早分离。

02 严厉冷漠的教育

有些孩子虽然有父母陪伴,仍然会留下创伤,因为他们的父母会非常严厉的对待他们。

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经验改正,就要了解如何积极地表达对你的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自主的寻找不足和方法,这样才是真正帮助孩子积极学习经验教训的科学途径。

03 欺凌

其实很多细小的事情都很容易让孩子受到伤害,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心态和角度出发,关心孩子,体贴孩子。

你好!我是专注于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师心海 根据你的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让孩子抑郁?

在认知行为疗法(CBT)中认为我们会出现抑郁问题的原因是童年时期的经历让我们产生了 无能类,不可爱类和无价值类 三大 核心信念 导致的。当长大后生活中出现类似童年经历的事件,这样的 核心信念 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不受控制的,不断出现负性消极的想法,并产生负性消极的情绪,导致抑郁问题

这三大核心信念都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

无能类核心信念

从小经常被父母批评打击,贬低,总能听到父母说自己不如别人的话语,时间长就会让自己童年时期形成我没有能力,我无能的信念,出现自卑的心理

不可爱类核心信念

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父母离异,很少关心爱护自己,导致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让自己产生父母不爱我,我是不可爱的信念,出现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的心理。

无价值类核心信念

从小父母总是拿自己与兄弟姐妹比较,夸奖兄弟姐妹多么多么优秀,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会让自己产生在家里没有存在价值的感觉,出现自卑,遇事逃避的心理。

这是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理论观点,该疗法认为这三大 核心信念 是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就算没有导致抑郁问题,童年所形成的自卑,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遇事逃避的心理对我们成年之后的工作,人际交往,婚恋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这三大 核心信念 的形成跟父母从小对我们的不当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而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又是来源于他们的父母,也就是你的爷爷奶奶,一辈影响一辈。我们没有必要去埋怨父母什么,他们也是受你爷爷奶奶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我们这一辈通过努力做出改变。让这样的影响从我们这一辈改变过来。 所以希望父母们能够重视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一位心理 健康 为 社会 能够做出贡献的人。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也有利于自己,还有利于 社会 的发展。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专注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师心海 关注我了解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

抑郁的形成,首先我们要看到来自三方面: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社会 文化因素 。而 父母的教育以及来自家庭的影响就属于 社会 因素里非常重要的一个。

所以我们在这里解答的是,在什么样的父母教养下和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更有可能或者更容易抑郁,但是这个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这一点提前说明。

在我这么多年的临床个案里面,我 总结出四种父母特别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第一种是过于控制型的父母 。所有的决定都要帮孩子做,认为孩子就是必须完全听自己的,不能有自己一点的主见。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完全没有控制感,会慢慢的发展出一种无力无助,对自己的未来迷茫,情绪低落,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大量的爆发,形成抑郁

第二种,父母打压指责型的。 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很少关爱以及 情感 上的链接,更多的是给孩子设立很多的“不可以”,“不行”,严厉的去打压管理孩子,那这样的孩子也会自信心低下,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父母从小打骂指责的声音会内化成他们内心对自我的批判,而抑郁重要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好,我没有价值,我很糟糕。

第三种,父母关系不好,吵吵闹闹或者在家庭里面父亲缺位。 在这种父亲缺失或者母亲情绪不稳定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内心会过度的敏感,并且 因为缺乏父亲的陪伴跟关爱和母亲情绪的影响 ,也很容易出现这种抑郁的易感性。

第四种,就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是教育理念不科学。 我在临床中经常接触到到了十一二岁或者是初高中阶段就突然间患上抑郁的孩子,这些孩子之前发展都非常的平顺聪明,有天赋,而父母也过度的强调孩子的聪明,而忽视了去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解决困难的尝试跟决心。那么我们说父母用这种固定型思维,导致了孩子特别容易患上抑郁。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特别 容易在遇到挫折困难之后就感觉没有希望了,感觉自己无法扭转局面,从而停滞不前,陷入一种无助无力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抑郁 。

当然了,抑郁情绪跟抑郁症不一样,如果我们要非常准确学术的来区分抑郁,它只是一种情绪。那么我们也说过了,在孩子他有抑郁情绪,不代表他会患上抑郁症,而 生活在我刚刚提到的四种家庭里面也并不一定百分百就会导致他们患上抑郁症,我们需要辩证客观的来看待。

当然了,我们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所以我们也要放到具体案例里面去分析。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1.遗传的因素。家族有抑郁症候人群的后代,出现抑郁倾向会比没有抑郁症的家族高出很多。

2.与父母关系的疏离。幼年期父母没有陪伴在身边或长时间分离的,会导致孩子幼年期出现自卑,敏感的心理,继而影响 健康 人格的形成。

3.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方式,会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难以沟通。情绪无处宣泄,这对成长期是人格形成重要时间的孩子,至关重要。错过了就难以弥补。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难以控制情绪的父母、万事帮孩子做主的父母等。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如果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么孩子也可能会患抑郁症的,因为遗传基因导致抑郁症遗传。

另外呢,就是父母脾气很暴躁,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家庭,父母不懂得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总是暴力施教,这样的家庭的孩子也容易患郁症。

留守儿童的家庭,父母长年不和孩子在一起,这样的家庭的孩子也会导致孩子抑郁。

 孩子在家里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是有很多区别,并相互补充的。 广州儿童心理咨询 为您解读:父母是优秀教师,用心栽培,为何乖巧的孩子越来越抑郁、退缩了?


  何老师带着儿子暁鹏过来,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化解孩子学习压力问题。暁鹏今年十四岁,今年初三,因为父母都是教师,暁鹏上学比其他孩子早一年。据何老师介绍,暁鹏小学时成绩很好,人也很乖巧,是老师们眼中的好孩子。但进入初中后何老师发现暁鹏对待学习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做作业、背书的时候容易走神,人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了,在家里如果父母不主动问他,他是不会主动说一句话的。


  何老师自己是初中语文老师,现在在带初三,看着暁鹏的状态,她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感知孩子是进入了青春期,同时学习压力比较大,才变成了这样。何老师也劝儿子不要压力太大,要放松,自己和他爸爸并不要求他考高分,也鼓励孩子跟朋友玩一下,散散心。孩子也能理解,但那个心还是放松不下来,自己给自己很大压力,怎么都调整不了。通过朋友介绍,何老师求助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来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化解孩子内心不必要的压力。


  对于目前自己的状态,暁鹏很自责也很沮丧(而不是焦虑),一方面他有很深的内疚感,觉得愧对父母,未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难以回报父母多年对自己的付出,因此在行动上希望能够努力学习并获得进步;另一方面又陷入无力、抑郁的状态,他觉得自己很无力,想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父母也经常帮自己补习,可自己就是“不开窍”“脑子里一团浆糊”“提不起劲儿”,他觉得自己很差、很糟糕。虽然现在爸爸妈妈劝他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对自己很好,但自己更觉得自己很糟糕、很对不起父母。


  经过咨询,发现暁鹏的抑郁情绪的根源,不是在学习,而是源于与父母的关系。


  暁鹏感觉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注视下,不敢轻举妄动,一个小小的错误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传到父母那里去。


  就这样,父母不自知不觉的用这样的方式“全程陪伴”着。而暁鹏也不负众望,成为老师、父母眼中安静、乖巧、顺从配合、认真学习、性格良好的“好学生”。爸爸妈妈也为有这么懂事听话的孩子感到骄傲。


  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暁鹏却越来越抑郁,对生活越来越没有激情,对未来也没有太大的向往。虽然每次一家人谈论未来的种种美好,暁鹏也配合地笑一笑,但内心却觉得那些离自己很远很远,能不能实现都跟自己没有关系。


  像暁鹏这种情况,在教师家庭中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一线老师的孩子。若细心可以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 社会 上优秀人才的并不多。部分成为优秀人才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这种现象不仅现代如此,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突出人才的。


  从客观原因来看,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考核比较多,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或人格培养上处于竞争的弱势。


  然而,若我们客观看待这些孩子,其实他们的智力水平并不差,处于正常或以上水平。但他们的性格往往没有那些学习优异、出生其他家庭的孩子活泼乐观、积极进取、敢于冒险、锋芒毕露。



   或许剖析一下他们与父母的互动,我们能够看清孩子变成这样的深层原因:


   一、角色混乱:父母or老师,家庭or学校


  父母是孩子出生后建立关系的第一重要人物,在每一个家庭中都有属于他们的家庭内部秩序。而父母是教会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世界、爱生活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建立适当规则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的是无条件爱孩子,接纳、理解、引导孩子。


  当孩子进入学校后,他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规则,进一步从同学、老师、 社会 那里了解、认识自己。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好学生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


  可见,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是有很多区别,并相互补充的。


  但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他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就像临床医生对细菌、污染等比较敏感,难以容忍“脏”,在卫生要求上比较高,容易出现洁癖一样,当一线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一线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对那些有奇思怪想、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格外“注意”,经常敲打,以期其能改善或至少不要捣蛋闯祸。



   三、偏爱说教的沟通方式


  一线教师因为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等原因,对于学生的错误,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而在说教中又多“旁征博引”“敦敦教导”“诲人不倦”。


  有个孩子曾经说到自己的经历,自己在妈妈的班上读书,一次一个同学犯了一点小错误,作为老师的妈妈把这个同学叫起来,批评了十多分钟,说得这个同学羞愧得“泣不成声”。同班其他同学偷来同情的眼光:同情他有这样的妈妈。


   四、害怕冒险的心态


  教师自身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一般都希望能稳定就好。而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受父母理想的影响,很多以稳定为职业目标的父母的孩子也在职业选择中以“稳”为主,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


  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耳濡目染”,沿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怯懦、服从、规则了。


  而那些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又注重早期教育,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允许孩子自主发展。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五、单纯的人际,狭窄的圈子


  一线教师多以教学为重,长时间跟学生打交道,虽然需要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交往。


  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


  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 社会 活动内容极少,人际交往简单,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还让孩子失去了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容易变成“书呆子”。


  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会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视野相对窄小,不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或观点;人际距离比较疏远,亲和力比较低,给人一种“礼貌,但冷淡”的感觉。


   广州儿童心理咨询结语: 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是有很多区别,并相互补充的。作为教师,切记把工作的角色带回家庭中,要在工作与家庭中间找到平衡点,在家做好父母的角色,在工作中做好职位的角色,如此工作、家庭两不误,才能够婚姻幸福、家庭和谐、孩子独立 健康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