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流口水是血栓前兆?专家教你4招一眼识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血栓像一枚塞子,能把身体各部位血管通道堵住,形成心梗、脑梗、下肢动脉肿胀、肺栓塞等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危及生命。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身体出现血栓的4个“潜伏信号”,并教你一套预防血栓的好方法。

受访专家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会长 张卓伯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周滔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助理教授 帕特丽夏·瓦萨洛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李学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 夏朋滨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血管就会越来越脆弱。虽然血栓的危害大,但依然有一些明显的早期信号。

1、睡觉时流口水

很多人睡觉时会流口水,大部分是正常现象。但 如果发现老人口水经常朝一个方向流 ,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得了脑血栓。

因为血栓能造成咽喉部位一些肌肉功能失调,而睡梦中人体失去对肌肉的主动控制,口水便会流下来。

如果老人睡觉时常流口水,即使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症状,也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2、早起后眩晕

脑血栓发作前,7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发生。

如果老人3天内出现眩晕的次数较多,或劳累工作后经常出现眩晕,就要考虑是不是血栓引起的。

尤其是高血压老人,更应重视。 如果1天出现5次以上眩晕,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3、手脚发麻和肿胀

如果长期感到腿部存在麻木、肿胀感,可能是血栓流入动脉所致。

当形成栓塞后,这一部分肌肉会出现缺血情况,皮肤变得苍白,体温下降,甚至触摸不到足背面的动脉。

时间长了,腿部就易出现肿胀,严重的还伴有疼痛感。

因此,对于突然发生的手脚发麻,一定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变,如果一拖再拖,不仅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会留下后遗症。

4、胸部发闷和发痛

不少老人长期不运动或卧床静养,易出现胸闷胸痛症状。

因为血栓初期,血管中非常容易出现凝结而成的血栓,它们如果掉落并随着血液流入肺部,会使患者出现胸部发闷和发痛的现象。

一旦形成肺栓塞,跟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非常像,随着呼吸疼,疼痛会逐渐加重,而且一般是刺痛或锐痛。

因此,胸部有疼痛感和胸闷现象,需加以警惕。

血栓的症状往往不易被发现,即使只是手臂或腿部的轻微不适或异常,也不该被忽视。

身体血栓时,也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单侧手臂或腿肿了

深静脉血栓形成会使一条腿看起来比另一条肿胀,常见于膝盖以下部位。

血栓在静脉中形成,血液无法回流到心脏,压力会导致液体扩散到腿部组织。

如果感觉小腿肿胀但目测无法确定,可以用卷尺测量比对。

腿或手臂是红色的,触摸有热感

从肢体到心脏的血流量减少会增加对静脉的压力,使体液渗透到其他组织中,引起发热、发红等炎症表现,使腿部看起来发红。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心悸是肺栓塞(PE)的常见症状,有时是唯一症状,就像刚运动完的那种感觉。

为弥补肺部堵塞而引起的缺氧,心脏要跳得更快,让更多氧气泵入身体组织,此时心率通常超过100次/分。

单侧胳臂或腿疼痛

血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让手臂或腿部有胀痛感。这种疼痛可能并不明显,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

由于血栓变大,患者还有抽筋、疼痛、抽痛等不适。

类似惊恐发作的表现

肺栓塞患者感到极度焦虑的现象并不少见,包括头晕目眩、濒死感等。

咳血

血栓会造成炎症和液体堆积在肺部,导致咳血。但肺炎、肺癌患者也会咳血,需要加以鉴别

动脉血栓可能导致脑梗、心梗,静脉血栓则可能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晕厥,甚至猝死。

总结来看,有7类人格外受到血栓的“偏爱”。

有遗传倾向的人群

伦敦大学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遗传性血栓的患病率约为5%,它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但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有VTE家族史的无症状女性,应考虑在妊娠前或怀孕时做一次遗传性血栓的筛查。

高血压患者

血压升高会使脑部小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致使脑部缺氧、血管内压力增高,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硬化,导致血流不畅。

为了让血液更好地流通,血压就会随之升高,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形成脑血栓。

建议高血压患者要按时遵医嘱吃药,注意饮食,坚持每天晚上喝一杯水,平时少吃动物油,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这些都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

由于血糖增高,血液变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脑血栓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50%以上,为一般人群的10~20倍。

所以,糖友要持久控制血糖,适当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比例合理,多吃蔬菜、鱼类、大蒜、海带、洋葱、玉米等抗动脉硬化的食物。

加强 体育 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糖、血脂,保持正常体重。

吸烟人群

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上的研究证实,烟民静脉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增高。

建议这类人马上戒烟,越早越好,只要肯戒,多晚都不迟。

久坐久站的人

连续4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人坐着时,脚踝、膝盖、大腿呈三个90°弯曲;久坐不动,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发生概率。

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了。

久站会导致小腿肌肉紧张,无法自主收缩,同样影响血液回流。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都相对较大。

建议每个人都要动起来:

服用雌激素的人

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口服雌激素会增加血栓风险,包括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和脑卒中风险轻度增加。

孕妇患血栓的风险高于普通人,因为她们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增加。

更年期女性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时应遵循低剂量、个体化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乳腺、子宫内膜情况。

有血栓性静脉炎者最好不要进行雌激素治疗。经皮给药可避免口服雌激素的肝脏首过效应,静脉血栓发病风险较低。

以前得过血栓的人

有过血栓疾病史的人再次得血栓的可能性很大。有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的人群中,1/3的人在10年内会再次得病。

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周围,对静脉造成损伤,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导致多发性血栓。

在适当的时候喝水不但能解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风险。

起床后

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表示,起床后饮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风险。

一般来说,牛奶、果汁、冰水以及盐水,都不适合作为早上第一杯水饮用,温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选择。

晨练前后

晨练前就应少量饮水,这能降低运动引起的脱水、血液黏稠的风险,从而有助预防血栓。

气温高时,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但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一般150毫升~200毫升即可。

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饭后半小时

饭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影响消化吸收。

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饮水,200毫升左右,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则频繁、大量饮水容易烧心。

容易烧心的人宜在饭后2~3小时,每间隔20~30分钟喝3~4小口。

下班前

上班族常常会因忙碌的8小时工作而忽略了饮水,从而给血栓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

建议这些人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一纸杯的量就足够了,别喝太多,否则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觉前

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因为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

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从而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

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边常备一杯水,感觉口渴时马上喝几口。

还需要提醒的是,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除饮水外,应定期去医院作血液黏度的相关检查,如发现血液黏度已增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