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你好,所以骗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4

昨天网上有个新疆哈密的妈妈骗3岁女儿的视频走红。2号那天,妈妈给3岁的女儿买了个棉花糖,她吃了很多。因为糖分和色素,妈妈不想让女儿多吃,可女儿不肯放下。在上卫生间的时候就突发奇想,骗女儿说棉花糖脏了要洗一下,结果全洗没了。女儿嚎啕大哭。网友说,但凡有个幼儿园文凭也不会被骗。

这事儿有点好玩,有想象力,跟童话似的。让我想起网上的一个小视频;小浣熊连着两次把棉花糖放进水里,棉花糖不见了。


但看着孩子哭得伤心,心里又挺不是滋味的。


棉花糖吃多了对牙齿对 健康 都不好,妈妈肯定是爱孩子,但孩子这么爱棉花糖,又这么信任妈妈,妈妈说洗一下她就去洗一下,就这样,她失去了心爱的棉花糖。


母女之间的信任不会有裂缝吗?下次你再跟她说:火不能碰,不能跟陌生人走,孩子会不会将信将疑?


不知道我这算不算上纲上线,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也许她还表达不出来,但有两点她是受伤的。一是心爱的东西在眼前消失了,二是被妈妈骗了。她会有情绪上的伤心和智力上的挫败感。


也许有人会说,欺骗不一定是恶意的,有些欺骗就被包装得很美好。比如圣诞老人的礼物,难道真的有这个老人吗?孩子还不是被骗了好多年。

我也这么问自己。圣诞老人送礼物这个骗和水洗棉花糖这个骗观感为啥有些不同。后来我想明白了,后面的骗,是有收场的,比如父母假扮老人送礼物,把给孩子的礼物放在袜子里,床头边,这个圆圈是完成的。而水洗棉花糖没法收场,糖没了。除非妈妈接着编故事:小孩子不能吃太多的糖,吃多了,棉花糖就要顺着水到另一个地方,等到下一次,你遇到它的时候,可以再吃一点点。


或者亡羊补牢科普一下:你知道为什么棉花糖遇到水会不见了吗?因为糖会融化。一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弱化被欺骗的受伤感,二是觉得家长除了没心没肺骗她以外,还是有两把刷子可以跟她分享的。失去了棉花糖,收获了一个知识。


我觉得家长一定要把一件事给说圆了,不要觉得孩子骗了就骗了,她哭的样子好好玩,还拍下来给大家看,成年人觉得孩子好好骗啊,哭的样子好可爱啊。是可爱,但这个对可爱的认知是成年人站在智力优越感上的观感,如果孩子能表达,估计会说:可爱NMB。

棉花糖这种东西,孩子肯定喜欢,我小时候也喜欢,主要是制作过程有梦幻感,形状也很美好。说实话,一捧棉花糖也没多少糖,要么不买,买了吃了也没啥,又不是天天吃,好好刷牙就是了。比起这么骗孩子,吃完这捧棉花糖真没啥大危害。现在的孩子吃的东西多,对食物也就是个好奇。即使以前,你说有几个孩子说到棉花糖是说好吃的,都不是啊,都是好玩。

我以前做过儿童节目,跟孩子说话都是正常语调,不会提高八度,假装进入儿童的世界。和孩子平等交流,蹲下来是为了和孩子平视,拥抱他们是为了传达爱,说话的腔调就正常好了,沟通方式也是诚实为好。比如妈妈可以一开始就把棉花糖的几个坏处说一下啊,然后立个规范:买一捧,吃半捧。想念棉花糖的时候如果能做到不吃,还是可以买的,如果吃多了,就不能买了。


立规则就好,孩子学会遵守规则,了解这个世界规范行为的是规则,而不是欺骗。


END

作者:鲁瑾 电台主持人/专栏作者

相似回答